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时间:2024-05-22

骆 美,许晴晴,偶 春,丁晓浩

(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而优质的乡村产业景观有助于乡村产业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1-2]。安徽淮河流域区位优势明显、地域特色鲜明,是传统农耕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前对淮河流域的研究主要包括淮河文化[3-4]、水量水质分布及评价[5-6]、水资源保护[7]等方面内容,但对于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的研究较少。随着城镇化进程,乡村规划注重自然环境景观的建设,参照城镇规划方法,较少考虑乡村地域文化及产业优势。2020年10月安徽省政府印发皖政〔2020〕38 号《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如何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打造地域乡村产业景观,成为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分析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乡村产业景观提升路径和发展策略,以期为安徽淮河流域及其他地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1 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现状分析

安徽淮河流域涉及阜阳、亳州、淮北、宿州、淮南、蚌埠、六安、滁州、合肥等城市,拥有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产业景观具有一定的基础。安徽淮河流域主要耕地类型为水田和旱地,利于农业、渔业、林业等的综合发展,为发展现代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提供了机遇,为乡村产业景观发展与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安徽淮河流域乡村具有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积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特点,乡村景观环境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

1.1 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要素

1.1.1自然生态要素。自然生态要素是乡村产业景观的基础,自然生态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源、土壤和植被等。安徽淮河流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为坦荡,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降雨产生大量径流,地表径流水和地下淋溶水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河道水质污染,影响居民生产生活水资源的使用。同时,存在驳岸的硬质化,堤岸缺乏植被的自然过渡,水体周边环境质量降低。另外,植物群落不丰富,植被覆盖率低,林网易形成透风林,没有发挥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安徽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1.1.2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要素是乡村产业景观的核心,包括菜地、农田、果园、鱼塘等,与自然生态因素关系紧密。安徽淮河流域自古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在农作物种植品种上,呈现出从多样化到单一性的趋势,农业基础设备落后,现代休闲农业比重较小。

1.1.3乡村聚落要素。乡村聚居是农村居民与周围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8-9],是乡村产业景观整体性和地方性的集中体现。安徽淮河流域乡村聚落是在传统聚落基础上延伸发展,凝聚了乡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农耕文化,主要分布在道路、水系和农田附近,道路安全系数低,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呈线性分布型聚落和面状网络型聚落布局。

1.1.4历史人文要素。历史人文作为乡村景观要素的精神内涵,是发展特色差异化乡村景观的重要资源。安徽淮河流域历史人文要素丰富,包括神医华佗、曹操、管仲等历史名人,以及岁时节令、饮食、手工艺、戏曲等民俗文化,开发面向生态观光休闲的乡村产业景观,提升乡村景观品质和品位。

1.2 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特征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特征可从乡村空间形态或景观类型2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乡村空间形态来看,包括建筑空间、公共空间、宗庙空间、田野空间等,结合宗族制度和社会结构,从原型、秩序和边界3个层面分析乡村聚落空间。从乡村景观类型来看,主要考虑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3个方面[10-11],在自然生态景观方面,安徽淮河流域以平原为主,水系环境良好,部分地区水质污染,植物配置缺乏乡土特色;在农业生产景观方面,农田风貌较好,疏密有致,布局规整,蔬菜大棚较多,现代农业规模少;在聚落生活景观方面,道路交通景观逐步改善,乡村主干道路拓宽到3~4 m,主干道两侧种植中小乔木或辅以花灌木,建筑外观呈黑白或砖红色调,庭院周边种植花灌木或农田、菜地等,卫生环境效果整体一般。

2 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景观资源缺乏保护和利用安徽淮河流域乡村自然植被大量减少,景观过渡空间生硬,缺乏连续性,边际效应和生态效应较少考虑,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剧,乡村道路和沟渠水系周边缺少植被绿化,乡村水环境问题突出。建筑和农田周边缺少防护林,植物造景较少融入乡村文化,农业废弃物资源未得到充分回收利用。

2.2 乡村产业景观功能单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规划仅注重乡村的“城镇化”建设,具体表现在将乡村单一的产业融入到乡村建筑、景观小品或植物配置等方面的景观设计中,较少追求产业的连锁效应,如未充分考虑乡村旅游产业中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等环节景观塑造。同时乡村建筑材料的选择、形态布局等缺乏安徽淮河流域地域特色。在植物配置方面,未充分利用乡土树种,植被构成类型单一,植物群落立体空间层次感较差,如行列式布局具有统一性和秩序性,但失去了乡村亲切感,同时缺乏季节性景象。而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如路灯、垃圾桶和广场健身设施较少考虑地域文化的展现。

2.3 乡村产业综合效益不平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花卉苗木和旅游等产业资源与乡村景观融合是乡村农业发展的趋势。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与景观建设融合度不高,乡村景观与产业融合缺少考虑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生态环保理念欠缺。而乡村产业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平衡,景观建设追求高端化,忽视产业经济效益,通过提升产业知名度来促进乡村经济增长的效果不明显。

2.4 乡村景观缺乏管理维护村民是乡村景观的使用者和受益者,规划设计者用城镇化的标准进行乡村景观建设,未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缺少对于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乡村实际和居民生活习惯的了解和分析,致使乡村景观空间的使用率降低。同时后期维护存在明显问题,乡村存在抄近路、土地裸露或被开发成菜地,树干上栓绳晾晒等现象。

3 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提升路径

3.1 自然景观提升路径

3.1.1水系。安徽淮河流域水系类型多样,包括沟渠、河道、池塘和湖泊等,应根据水系所在位置及其形态水系,合理规划水中及水岸景观,辅以相关配套设施,改善水系的流动性和水体质量,通过提高灌排水质和生态拦截等措施,提高滨水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满足生态、生产和生活等功能。

滨水植物优先选择乡土树种,选择耐水湿、易管理的树种。水生植物宜选择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植物,植物种植不宜过密。植物配置应疏密有致,形成自然生态的植物群落。

3.1.2植被绿化。安徽淮河流域乡村植被绿化主要考虑乡村主干道、房前屋后、休闲健身和农田防护林网等,植被绿化首先根据乡村现状景观风貌,整合区域农田林网、孤景树和水系等资源,兼顾场地的使用功能,利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形成具有稳定性和协调性的乡村景观生态空间。其次,合理规划乡村景观空间,结合乡镇规划方案,划分乡村景观空间的功能,利用不同类型植被及其配置方法突显乡村景观空间功能。同时注意预防外来物种入侵等相关生物安全性问题,树种应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易生长性。

此外,应通过生态种植方式配置人工植物群落,通过孤植、对植、列植和丛植等,软硬交界可用毛石、砖、篱笆等连接,弱化边界感,达到人工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同时可将蔬果运用在房前屋后、小道路及公共休闲空间的景观绿化上,如提高墙面立体绿化,在庭院围墙上种植丝瓜、葡萄等攀缘植物,提高乡村绿化覆盖率。

3.2 农业景观提升路径农田构成了乡村产业景观的主体,对安徽淮河流域产业景观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12]。首先,注重乡村农田景观肌理的保护和利用,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等,提高乡村景观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升土壤肥力。其次,在作物耕作方式上,应充分考虑套作、间作和轮作等优势,充分利用农田空间,发挥边际效应,用地和养地相结合,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另外,充分利用农田边界地带增加作物种类。如在农田的边角地带增种其他作物或种植低矮灌木和地被,改变农田周边环境条件,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聚落景观提升路径

3.3.1道路。安徽淮河流域乡村道路沿房屋、滨水和农田等布置,空间布局较规整,是与周边地区经济交流和乡村间生产生活的主要廊道。优化乡村内部结构和完善对外交通路网显得尤为重要,乡村内道路景观应根据生产生活等不同用地功能,合理规划,主次分明,植物配置应突显道路等级,兼顾季相变化和色香形的统一,满足生态、经济和防护等功能,实现实用与景观相结合。

3.3.2建筑。安徽淮河流域乡村建筑类型包括文物保护类、城郊结合类、带状和块状集聚分布类等,建筑景观应挖掘乡村区域文化特色,进行保护或整改[13],在景观建筑或小品的选材、功能、空间形态等方面突出乡村传统文化氛围,通过对建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进行优化,同时设置科普教育、科技示范等功能空间,兼顾文化传承、观赏和体验功能,改善村容村貌,营造具有安徽淮河流域特色的建筑景观。

3.3.3公共空间。安徽淮河流域乡村公共活动空间功能单一,配套基础设施匮乏。乡村公共空间是提供居民交流活动的场所,是乡村文化展现的平台,是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媒介。应充分考虑各乡村人口的年龄构成、文化层次和活动习惯等,合理选址规划公共空间活动内容,调研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使用需求,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设计的景观建筑物和小品应突显地域特色,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和文化交流等使用,提升乡村活力。

4 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发展对策

4.1 保护原有自然景观,丰富乡村景观效果加强乡村自然敏感区的保护,如保护基本农田和湿地景观等,提升乡村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4]。梳理安徽淮河流域各类型乡村景观结构和格局,分析各乡村自然景观的特点、优势和问题,分类施策,提升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如安徽淮河流域以平原为主,农田景观具有规模化、机械化作业的特点,景观规划设计中可考虑将平面与竖向空间相结合,通过平面大尺度图案的作物种植分区和竖向设计眺望塔、观鸟台等,丰富景观空间观景效果。

4.2 优化农田种植模式,提升综合效益在当前绿色种养大背景下,安徽淮河流域部分县区通过畜禽肥水还田利用,推进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同时结合林下种养等,丰富立体景观层次,促进安徽淮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另外,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合理规划设计农业景观,增加景观多样性,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此外,充分利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规划成集文化、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带动返乡就业和创业。

4.3 传承乡土文化,构建文化产业景观安徽淮河流域乡土文化的传承可以考虑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农业生产文化资源和乡村聚落文化资源等,包括地域特有的地形地貌景观、传统的农业生产器械工具或设施,乡村的民风民俗等,打造田园休闲体验、旅游养老基地等景观点。同时对安徽淮河流域乡村文化实行不定期地科普宣传,加大保护和推广力度,加强区域乡村文化产业景观长效管护机制方面的研究,丰富乡村景观文化内涵[15],塑造安徽淮河流域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景观。

4.4 提高公众参与,提升聚落空间景观公众参与的主体、阶段和方式等是实施与评估乡村景观环境生态宜居的主要途径。政府作为景观规划的组织者,加强政策法规的规划引导和管护制度的制定,提高招商引资力度,开展管护能力提升培训。村民作为乡村景观的实践和传承者,可将地方特色文化更好地融入乡村景观建设中,游客在景观的游憩体验过程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政府、村民和游客等多元参与,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营造生态宜居的乡村聚落景观。

5 结语

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现状特征的分析主要考虑乡村空间布局形态和景观产业类型,综合自然生态要素、农业生产要素、乡村聚落要素和历史人文要素,要素构成较丰富。但乡村也存在自然景观资源缺乏保护和利用、乡村产业景观功能单一、乡村产业综合效益不平衡、乡村景观缺乏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聚类景观提升路径的思考,从而提出针对乡村原有自然景观、农田耕地、乡土文化、环境污染和规划管理5个方面的发展对策,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参考。

此外,乡村缺乏科技人才指导和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挖掘,当地村民依靠生产经验,缺乏农业生产高新技术的使用等也是阻碍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发展和形成地域主导产业,提高村民的管理维护水平,带动乡村创业和就业,留住科技人才等,是推动乡村产业景观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抓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