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甘肃与非洲马拉维农业科技合作的接口研究

时间:2024-05-22

曹 宁

(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农业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非洲约7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然而其总体的粮食自给率却只有7%,全非洲80%的水稻和45%的小麦依赖进口。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54个非洲国家中有33个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这其中有2/3的国家粮食不能自给。另有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肯尼亚、喀麦隆、纳米比亚、津巴布韦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粮食危机(food insecurity)。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本就脆弱的非洲粮食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岌岌可危。2021年12月16日非洲联盟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全新交互式数字报告《2021年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非洲区域概览:统计数据和趋势》[2]显示:地区冲突、气候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相互叠加引发的经济衰退,导致非洲饥饿人数持续上升。2020年非洲营养不良人数达到2.816亿,较2014年增加了8 910万,有33个国家急需外部提供粮食援助[3]。

位于非洲东南部的内陆国家马拉维,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最为贫困的5个国家之一[4]。根据全球粮食安全指数(GFSI2016)[5],马拉维在所有参与粮食安全排名的113个国家中,在粮食的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可获得性(availability)、质量与安全(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方面分别排名第105、101和106位,约1/3的家庭长期存在粮食危机和营养不良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报告[6]显示,2020年马拉维遭遇中、重度粮食危机(food insecurity)的人数为1 520万,占该国人口总数的81.8%。虽然在非洲遭遇粮食危机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中,马拉维无论是在面积、人口、综合国力还是发展规模上,都算不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大国。然而,在粮食作物种类、生产方式、农业科技水平、自然灾害甚至国内政局方面,马拉维都显示出大部分非洲国家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因此以马拉维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国(甘肃)与马拉维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对于同类研究与实践都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

1 马拉维农业生产特征分析

马拉维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估计,马拉维全国1 860万人口中约80%生活在农村地区,以农业为生。农业为马拉维制造业提供了65%的原材料、创造了该国80%的就业和90%的出口、农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3%以上。经过独立后50多年的和平发展,尽管在此过程中也曾进行了重大的经济和结构改革以维持增长,但时至今日马拉维仍然属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贫困率从2015/2016年的51.5%小幅下降到2019/2020年的50.7%,有将近70%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90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1/4的人口每天摄入的热量低于日常生活所需,全球人类发展指数(HDI)在189个国家中排在第172位。2021年马拉维风调雨顺,有利的天气再加上农业投入补贴政策使得玉米喜获丰收,烟草产量增加,中、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有所减少。但联合国粮农组织2021年8月发布的最新IPC分析数据预测显示[6],虽然较之以往粮食不安全状况有大幅减少,但2021年10月—2022年3月马拉维仍有149万人面临较为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急需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援助。研究认为,造成马拉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水平过低[7]。由于主要作物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因此绝大多数人口只能继续从事粮食作物生产以维持基本生活,进而导致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增加收入的机会大为减少,这反过来又使得贫困成为一种长期性的存在。世界银行预测[8],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2021—2023年马拉维贫困率将维持在68%左右。

总体来看,马拉维的农业生产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较为迫切。马拉维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0 ℃左右。11月份到来年4月份雨季的降雨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90%,而每年5—8月份凉干季和9—11月份热季则降水稀少,降水分配严重不均,农业生产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rain-fed)[9-10]。在可预见的未来,马拉维80%的人口、85%的家庭仍将以农业为生。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新开垦潜力有限,且农业生产依旧采用锄头等传统农具,机械化程度低,因此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需求尤为迫切。

第二,农作物种类丰富,广泛饲养牛、羊、猪、鸡等。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如玉米、高粱、水稻、豆类、薯类(主要有木薯、甘薯、马铃薯)、小米在马拉维均有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有烟草、甘蔗、茶叶、棉花、花生、澳洲坚果和咖啡等。特别是烟草,作为马拉维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吸收了全国70%的劳动力就业,也是其第一大外汇来源(烟草出口创汇占外汇总收入的60%以上)。畜牧饲养以牛、羊、猪、鸡为主,渔业相对较为发达。

第三,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为主,小农户和规模农场并存。小农户(smallholder farmers)经营了马拉维80%以上的耕地,以种植玉米、高粱、木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其生产的农产品占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11]。由于户均土地拥有量少、信贷支持和技术水平及市场准入不足,因此小农户在马拉维农业生产中处于长期劣势。虽竭尽全力生产粮食以维持生存,但却长期被粮食安全和贫困问题所困扰。与此不同,规模化农场主要种植供出口的烟草等经济作物,但其产量、生产力和土地利用强度均低于小型农场,未能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12],因此总体表现不佳。

第四,农业生产同时受旱灾和洪灾的双重影响,产量不稳定。马拉维发生饥饿的直接诱因是不规律或缺乏足够的降雨造成的长期干旱[13]。据统计,1967—2014年马拉维曾经历了19次洪水和7次严重干旱[14]。2005年启动实施的“增长与发展战略”使得粮食生产一度实现了自给有余。然而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5、2016年连续2年的干旱使传统产粮区受损严重,粮食生产及经济发展均受到较大冲击。再加上灌溉系统不发达,因此农业生产一年只有雨季一季收成[4,15],土地闲置和浪费严重。

2 甘肃省农业生产概况

“二牛抬杠”“十年九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甘肃曾经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0 mm,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全省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533.33万hm2耕地近70%是旱地,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土地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基础极为薄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甘肃省把转变生产方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逐步改变了甘肃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在旱作农业、玉米育种、马铃薯、小杂粮和特色畜牧养殖方面优势明显,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60%,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产稳产,开创了甘肃农业发展的新篇章。2000年甘肃全省粮食总产量超过700万t,历史性地首次实现了全省基本自给,2011年粮食生产突破1 100万t,2020年突破1 200万t大关(2021年在2020年的基础上又有增长),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 262个贫困村、58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全部脱贫,粮食生产、农业发展和脱贫减贫成就令世界瞩目。

3 马拉维与中国甘肃双方农业合作内容与路径探究

降雨分配不均、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旱涝灾害频繁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马拉维的农业生产难以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然而,从另一方面看,马拉维粮食作物种类、传统上“靠天吃饭”的生产特点、以小农为主的生产方式及农业生产同时受旱洪灾害双重影响的气候特点,跟甘肃的农业生产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恰好为双方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创造了天然的基础和前提。

3.1 旱作农业实践业已证实,在农业水平落后的地区,自然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甘肃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会地带,70%以上的耕地为旱地,是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历史就曾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一说。甘肃地区年均降水量约300 mm,蒸发量却高达1 500~1 600 mm。干旱缺水、土壤瘠薄和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甘肃农业生产的发展。立足于甘肃农业生产的实际,以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校(所)在干旱农业生产方面做了长期艰苦而卓绝的努力,研究探索出了以全膜覆盖和双垄沟播为主要技术要点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能最大限度地抑制因地表裸露而造成的水分大量无效蒸发,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实现了对农田表面雨水的集流和富集叠加利用,使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有效解决了旱作农业受制于水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可控能力和稳定性。在正常年景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增产30%以上,马铃薯增产25%以上。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标志的旱作农业技术[16],彻底改变了甘肃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低而不稳的历史,助力甘肃由粮食需要输入到成功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甘肃已成为中国旱作农业最具代表性的示范区域。

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给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干旱已成为非洲最致命的自然灾害类型,由此旱作农业合作也就理应成为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首要领域和重点内容。2016年7月13日中国援助马拉维农业示范中心曾在萨利马面向当地农技人员和农户举办“旱季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班”[17]。在此合作过程中,甘肃元素和甘肃贡献近年来不断涌现。由兰州大学李凤民、熊友才教授为代表的干旱农业生态研究团,将旱作农业技术成功输出到非洲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大幅提高了这2个国家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他们在肯尼亚的田间进行微集雨技术和优良作物品种资源的试验与示范,通过利用垄沟地膜覆盖技术使主粮作物产量提高11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90%。不仅如此,该技术还有益于非洲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是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农业高新技术“走出去”、以中国技术帮助以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干旱地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提高人民的营养福祉、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标杆性杰作[18]。未来甘肃要充分借助现代传媒技术优势,线上线下相结合,可考虑通过派遣旱作农业技术专家赴马、邀请马方农业部门官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农民代表赴甘肃实地考察、科学技术人员研讨交流、专家在线交流答疑、制作旱作农业技术专题片(视频)等方式,将中国(甘肃)旱作农业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输送到马拉维,为马拉维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贡献甘肃智慧与力量。

3.2 玉米制种玉米是马拉维人民的主食。在马拉维有一种说法,一个家庭玉米供应充足就等于这个家庭的粮食安全有了保障[13]。粮食安全是界定农村贫困的主要标准,而在马拉维家庭粮食安全又等同于家庭玉米产量。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实施农村扶贫的头等大事便是改善玉米生产过程以推动玉米产量的增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拉维政府先后实施了一批助力玉米增产的项目,如1998—2000年为贫困农民提供免费化肥和其他投入的“启动包”项目、21世纪以来实施的农业投入补贴计划(FISP)[19-20],等等。然而时至今日,玉米种子的供应依旧是限制马拉维玉米产量提高的首要因素。

在万里之遥的中国甘肃,玉米自东向西均有广泛种植。迄今为止甘肃已具有500多年种植玉米的历史。2020年甘肃玉米播种面积100.081万hm2,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的37.93%,产量616.83万t,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51.31%,玉米连续多年成为甘肃第一大粮食作物[21]。与此同时,甘肃省积极发挥区域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22]。2020年甘肃全省玉米制种面积达8.64万hm2,产种5.46亿kg,分别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5.6%和59.7%,所产种子占据了全国玉米用种的半壁江山。目前有6个玉米制种通过国家审定,“张掖玉米种子”获全国唯一的种子国家地理商标证书,张掖市甘州区等7个县(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2021年12月1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21〕110号),提出“到2025年,选育突破性玉米新品种20~30个,培育国内前十强种业企业2~3家,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9.33万hm2以上。到2030年,供种量稳定在全国玉米用种量的60%以上”。这一系列的实践与政策规划为开展与马拉维的玉米制种合作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3.3 马铃薯种植玉米占据马拉维家庭粮食消费的一半以上[23]。然而与其他作物相比,玉米的生长对光、热、水、肥和土壤的要求比较高,一旦水或营养缺乏则生长困难[24],长期干旱则会造成歉收甚至绝收,引发玉米种植户遭遇粮食安全危机和收入凋敝,即产生科学家们所称的“玉米贫困陷阱”(maize poverty trap)[23]。目前马拉维的小农户农业和雨养粮食生产正面临着土地退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在玉米生产之外开辟更多的粮食种植品种。马拉维北部多山,有起伏不平的尼卡高原和具有山崖、山谷和斜坡等多样形态的维非亚高原,中部则主要是海拔大多在1 000 m以上的高原,在凉干季节高原地区的平均气温为15.5~18 ℃。从地形和气候分析,马拉维北部和中部应该适合马铃薯的种植。实际上,马拉维是继南非之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大马铃薯生产国[25],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以上[26],主要种植区域为中部的Dedza区[27](该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占马拉维全国马铃薯总产量的60%)。然而另一方面,马拉维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2008—2017年只有16.7 t/hm2),科技水平落后、新技术的应用不足[27]是主要原因。已有研究[24]表明,农作物的多样化不仅可以为小农户提供多样化的饮食,有助于增加农户收入和营养水平,而且可以帮助农民稳定粮食储备、实现多渠道增收,是发展弹性农业系统、减少和降低农业风险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尤其是粮豆间种套种也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是发展生态农业、减少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马铃薯营养丰富、产量高、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耐旱性好,因此是马拉维等非洲国家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改善民众营养不良的首要选择。另外,马拉维新开垦土地资源有限,人力资源却又相对较为丰富,因此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条件内外俱佳。

于是,开展马铃薯合作就成为国际社会与马拉维交流与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荷兰作为世界上马铃薯种植技术先进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通过以优势种薯推广和种子储存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培训计划对非洲进行马铃薯技术援助,马拉维即为该计划的重点援助对象之一[26]。然而,由于双方在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亟需在此计划之外开展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实,马铃薯之于甘肃中部的定西等市,其意义已经实现了从先前的“救命薯”“温饱薯”到如今“脱贫薯”“致富薯”的成功嬗变。以马铃薯为旱作农业的主抓手,甘肃省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截至目前全省马铃薯绿色标准化种植面积已超过13.33万hm2,种薯生产面积3.6万hm2,建成万亩以上标准化基地20个,培育规模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100余家,集良种繁育、科学化种植、规模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市场化销售的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路径初步形成,马铃薯已成为甘肃中部干旱贫困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曾经贫穷积弱的定西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2020年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202亿元,马铃薯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28]。如今,定西市已形成规范完善的“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种薯繁育体系、“黑膜覆盖+脱毒种薯+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机械化耕作”的生产体系、“黑膜覆盖+脱毒种薯+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机械化耕作”的技术体系、“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主食-休闲食品-生物质基材+主食产品”的精深加工业体系和废渣废水综合利用、生物有机物、水基性农药、车用燃气等产品链条开发体系,建成了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变性淀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铃薯与特色果蔬速冻和精淀粉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甘肃省变性淀粉工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29],所有这些都为甘肃开展与马拉维的马铃薯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4 小型农机具联合研发与制造同大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一样,马拉维的粮食生产以小农户为主,妇女是粮食种植和生产的主要承担者[30]。妇女的家庭角色和生理特征、总人口中18岁以下的成员在人口中占比过高(达51%),客观上造成农业劳动生产力的不足。研究认为[31],机械化可以克服劳动力的季节性短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限制,可以使农民不误农时及时耕种收获(这点对于稳定和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尤其是“靠天吃饭”特征突出地区的农业生产更加重要),也可以使农民有余力耕种更多的土地,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的使用效能,促进实现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也为农民从事其他非农活动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农民获得农业以外的其他多元化收入,为农村居民的减贫脱贫创造可能。然而,直到最近非洲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依旧远远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地区。一项在包括马拉维在内的6个非洲国家所做的农业机械化设备使用情况的调查[32]显示,拥有拖拉机的农民只有1%,只有12%的农民使用农业机械服务,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型的农业机械体积过大不适合小农户家庭使用,还有使用农业机械费用高昂。

实际上,在甘肃的可耕种土地中平地并不多,更多的是川地、坡地,同样不适合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为此,甘肃本土的农业机械公司针对甘肃的地形特点,特地研发生产了一批适合当地复杂地形和小块面积耕地的方便轻巧、价格低廉的中小微型农业机械,特别适合单个小农户家庭使用。据粗略统计,甘肃全省目前有农业机械生产厂家超过100家,业务范围覆盖与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相关的从耕地(如旋耕、平地、深松、起垄)、播种、覆膜、施肥、农药喷洒、收割、脱粒、烘干、种子包衣等多个环节的农业机械的设计、研发与制造。预计2021年甘肃省农机总动力2 330万kW,小麦、玉米、马铃薯的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0%、70.5%和61.9%[33]。未来甘肃的农机制造企业一方面要走出去积极拓展马拉维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市场,同时要与国内其他企业或马拉维本土企业合作研发制造适合马拉维小农户家庭使用的小微型农业机械。通过双方农业机械的研发制造合作,助推马拉维农业机械化进程,从根本上提高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为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切实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降低化肥使用和投入成本,促进粮食产量增加,近年来许多非洲国家探索开展以作物轮作或多样化粮食种植的保护性农业(又译为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agriculture)行动[34]。在这方面,马拉维也积极启动起来,在中、南部地区尝试开展以木豆与玉米套种为代表的等各种粮(薯)与豆科作物的套种试验[24,35-36]。无独有偶,甘肃省农村农业厅2022年1月10日下发了《关于印发〈2022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农农〔2022〕3号),计划“以沿黄灌区和中东部旱作农业区为主推广实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以此“实现玉米生产稳定、提升大豆自给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今后双方可联合开展这方面的合作与实验,树立中非粮食作物套种合作的示范与标杆。

除此之外,甘肃还应积极开展与马拉维在畜牧养殖和以豆类(legumes)为主的小杂粮方面的农业科技合作。马拉维广泛饲养牛、羊、猪、鸡,但总体来讲其畜牧业还很不发达,尤其是马拉维牛奶消费的一半需要进口[37]。再如,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木豆(pigeon peas),在马拉维广泛种植,年产量达78 000 t。木豆可有效增强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农民收入。马拉维曾经是世界第一木豆出口大国,近年来由于镰刀菌萎蔫病的影响,其在全球木豆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Simtowel 等[38]曾预测,到2020年印度进口木豆预计将达到63.6万t,这为马拉维木豆生产提供了机遇。然而无论是在主产区的该国南部地区和其他地区都有巨大的增产潜力和空间。通过与国际热带半干旱作物研究所(ICRISAT)和其他国家合作,近年来马拉维相继研发出一批改良的木豆新品种,然而这些新品种的实地使用率却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民压根就不知道这些新品种的存在,这对马拉维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在甘肃一些较为干旱的山区以豆类、谷物作物为主的小杂粮种植的“公司化管理+规模化种植+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的市场化发展之路,对于马拉维农业生产在品种推广、技术应用、营销创收等方面同样具有启示和示范意义。

4 结语

甘肃基于与马拉维农业生产所具有的共同基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与马拉维的农业科技合作,既是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契合的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举措,也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提升和改善甘肃在外界的影响力。未来,甘肃可依托中非合作平台、中非农业论坛等,通过人员访问、学术交流、参观考察或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在线研讨交流,以“甘肃智慧、甘肃经验、甘肃技术”开展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也鼓励有实力有意愿的农业科研机构或相关企业赴马开展学术交流和投资。就实际合作过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突发状况的有效应对,可积极联络听取已经在马拉维深耕多年的甘肃华陇建筑公司和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或在马拉维开展农业生产与投资的国内其他省份的农业企业如山东荣昌棉业的意见与建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