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涉农高职院校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困境和实践探索

时间:2024-05-22

摘要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我国重大战略部署,其关键是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人才。涉农高职院校作为提供农业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应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通过对涉农高职院校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困境和实践进行探索,旨在为促进涉农院校人才培养、实现新的更大突破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涉农高职院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践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2-027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2.06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dvantages,Difficultie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Serving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Yuan (Hu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Hengyang,Hunan  421005)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lan of China, the key is to train a group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who can stay, use, understand technology,and be able to manage. As the main channel to provide agricultural skilled talents,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This paper explored the advantages, facing difficulties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erving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realizing a new and greater breakthrough.

Key words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Poverty revitaliz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Practice

脫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补齐农业短板的两项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当前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习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当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更需要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两大战略有机衔接起来,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推动工作。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两大战略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推动,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建设步伐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能创新的农业人才,涉农高职院校是农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摇篮,涉农院校在两大战略过程中应主动作为,也必将大有可为。如何凝聚涉农高职院校的力量,为两大战略的实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实现院乡合作、校企合作,为农村农业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值得探究的课题之一[1]。

1 涉农高职院校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涉农高职院校具有专业覆盖面广、技能培训针对性强、与“三农”密切结合等优点。比如,涉农院校的办学贴近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可以有效缓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问题;涉农院校是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富集之处,在优化农业生产技术、攻克科研难关、实现成果转换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涉农院校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1.1 全国已建立遍布基层的职业教育网络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多元型人才、传承职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根据《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每个市州至少开办一所高职院校,每个县市重点办好一所示范(骨干)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各省已经普遍建立遍布基层的职业教育网络。在这些高职院校中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农村学生拥有天然的地缘优势,这些经过职业院校“锻造”的农村学生返乡回流就业创业,农村“空心化”现象将会明显好转。他们返乡后成为乡村干部、种养大户、乡村企业经营者、农牧科技明白人、乡村工匠,人力资源的就地转化激活了农村贫困地区的创新发展活动,使他们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1.2 涉农高职院校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目前许多省市出台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激励政策。涉农院校借此强化自身开展农业技能培训的基本职能,其主要服务途径如下:①涉农院校普遍建立了与政府、农业企业协同培训机制,突出职业培训“短、平、快”的特点,开展碎片化、灵活性、实时性、实用性培训。②涉农院校加强与特色产业村及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体及农技推广部门对接和合作,创新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方式,通过“农民田间学校”“乡村学区”“移动教室”等方式开展送教上门、技术结对、跟踪服务,把培训送到农村和群众家门口。③涉农院校还积极开发微课、慕课、VR (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培训资源,丰富涉农专业教育教学资源。

当前我国涉农院校的基础辐射能力不断增强,职业培训能力不断提升,高职教育与农业行业衔接机制不断深化,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整合了资源,创新了服务机制。

1.3 涉农高职院校拥有完备、科学的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农院校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服务业、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及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动态调整,不断完善专业配置[2],并始终将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视为服务社会的根本,优化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据统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覆盖21大类,基本上可以做到与脫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入联系的相关专业全覆盖。

为了落实服务“三农”、切实保障农村人才有效供给,涉农院校以地方产业发展为导向,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刚需,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积极主动地参与省内及全国高水平专业群的竞争,努力办出一批国外有影响、国内领先的专业群。

1.4 涉农高职院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涉农高职院校通过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目前涉农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学历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学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企业顶岗挂职及聘用劳动模范、农企推广人员、农业龙头企业骨干、乡村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授课等方式,组建了一支能教学、会技能、拥有企业从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秀教师通过“三下乡”“驻村帮扶”等技术服务方式,在田间地头锻炼技术技能,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靶向”技术服务;他们通过将新媒体、新技术引入,进行产业升级,传授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为广大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 涉农高职院校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境

2.1 涉农高职院校招生困难

一直以来农业不被社会看好,从业者的积极性不高。第一志愿就读涉农专业的高职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形成“三农”发展对人才需求火爆与涉农高职教育招生冷清的强烈反差[3-4]。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①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上一直没有将从事农业生产作为一个高贵的职业,尤其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受家庭的娇宠和社会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他们愿意从事金融、管理等白领工作,愿意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闯荡,却对地处偏僻地区的农业生产兴趣不大。②真正的农业招牌专业少,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高的专业不多,对考生的吸引力弱,不易形成专业群的示范效应。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应届生源数量持续降低,但录取总人数大体不变,这将使本来生源就少的涉农类招生变得雪上加霜。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是拥有一支数量充足、技术娴熟的农业技术队伍。目前涉农院校招生形势严峻、优秀生源缺失,长此以往涉农院校必将丧失办学动力,其最终结果是失去农业教育的高质量。

2.2 农业专业学生回乡就业与农村需求存在“温差”

农业现代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人才的支持。首先,现实中去农村就业工作繁重辛苦、待遇低、社会保障差、上升空间小,这使许多高职毕业生缺乏回乡就业的积极性。其次,新生代缺乏老一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受主观意识的驱动,即使是农村学生毕业后也不愿再回到农村工作。最后,我国广大农村相当多的乡镇企业规模并不大,他们对从事一般生产劳动的人员需求量极大,涉农高职毕业生并没有就业优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不匹配。

2.3 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的意识不强、培训成果有限

部分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农业意识不强,仍未将乡村振兴战略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在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深入探索和系统设计,未能聚焦分析农业地区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直接导致服务的针对性不强。例如,不注重将人才培养工作与“三农”有效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细化和分析,课程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此类问题将制约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有效性,需要涉农院校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改进[5]。

部分涉农院校对农民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力度不深入、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往往培训的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农村培训想要成功,单靠涉农院校单方面努力是很难实现的,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政策的扶持力度、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当地农民的参与度等都直接影响培训成效。目前针对农村现有的成功项目,有些成果的取得往往具有暂时性特征;有时有些成果为了突出成效,夸大了宣传,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涉农高职院校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

针对目前涉农高职院校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存在涉农院校“招生困难”“毕业生回乡就业意愿弱”“服务三农效率低下”等问题。笔者提出了通过发挥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通过涉农院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大对农民工、下岗职工、个体经营户的帮扶力度,以农业专业群建设为切入点等举措,促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完善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3.1 发挥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

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和重要优势。涉农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选取扶贫点作为社会服务联系点,按照市场需求、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的要求开展校企合作,合作双方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优化整合农业科学成果,将它们推广到田间地头,助力区域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全方位服务区域特色产业。①涉农院校以校企合作为节点,在师资队伍打造、适应专业调整、帮扶计划等方面做好相应规划,与政府、企业、帮扶地形成周期性交流机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涉农院校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运作模式。②小特色,大产业。涉农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帮扶地区产业经济的构成,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特色产业,一起对贫困点形成“常态化”帮扶,为服务地区培植特色产业支柱。当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扩散到全国,“黄花菜村”“洋芋村”“电商村”等遍布大江南北,为我国乡村地区的脱贫攻坚打下了鲜明的时代注脚。

3.2 涉农院校要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宽路径,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1)职业教育可以真正实现“一人读书就业、全家脱贫致富”,是阻断贫困传递的有效手段。涉农院校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健全涵盖“奖、助、贷、减、补”等各项措施的全面资助体系,确保每一名困难学生安心学习、正常毕业、顺利就业。对于来自国家深度贫困县的建档立卡贫困学子,应实行“免学费,免餐费”的“双免”措施,实行优先安排勤工俭学岗位、优先顶岗实习等措施,切实解决贫困学子的后顾之忧。读书后就业就能脱贫,放飞贫困学子的梦想[6]。

(2)技术指导,输入现代农业理念。涉农院校应组织贫困群众到职业院校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利用农业实用技术变“输血”为“造血”。①涉农院校可以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培训贫困群众,让他们参与高职院校农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院校联合提供师资力量,制定教学计划,利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送教上门,将“扶贫-扶志-扶智”常态化,充分发挥农业院校教育资源的功效。②涉农院校组织专家服务团队对农业生产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比如,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家团队针对林业技术瓶颈申请《油茶低产量改造技术》《复方纳米中草药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技术专项,在会同、道县等地实施。目前我国农业产值已超过1亿,为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方案。

(3)涉农院校还可以援助帮扶地区学校教育基础设施,采购当地急需的教学器材,免费为当地教育提供师资及技术培训[7]。

上述一系列措施将有效提高涉农院校服务“三农”针对性,扩大涉农院校的办学辐射半径,极大地满足帮扶地区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此外,涉农院校的社会服务不仅要侧重知识技术培训,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培训,丰富其精神世界。通过涉农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树立农民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其综合素质,不仅要实现农村社会物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使改革成果和现代化文明成就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3.3 涉农院校要以专业群建设为切入点,促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涉农院校要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和切入点,紧密联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推动专业群建设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涉农院校要依据帮扶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与乡村振兴最密切的专业为“重点专业”,以“重点专业”为平台,以若干支撑专业为辅助,形成群聚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应设立“乡村振兴专业群”对接贫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涉农院校要打破传统专业之间的壁垒[8],根据乡村振兴需要的农业人才,重新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将现代种养殖业技术、农业装备、食品营养与检测、旅游专业、营销等专业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成立独立服务机构,对外开展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科技服务等活动,对内负责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等工作,为乡村振兴量身定做农业人才,在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多面手方面发挥职业教育独特的优势[9]。

3.4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子和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

3.4.1 高職招生计划应向农村学生倾斜。

高职教育应针对农村学生设置专门的招生计划。对于贫困区县,国家应每年增加招生指标,增加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此外,国家还应针对贫困地区的学生设置专项奖励补贴,例如“助学金”“专项贷款”“学费减免”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努力让每个农村学生拥有平等教育的机会,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3.4.2 政府应帮助农村优化自身的条件。

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对学生回乡就业有很大的影响。大城市中个人发展前景和福利待遇的比较优势明显,学生们对回乡就业心存顾虑。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的改善力度,提高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水平,制订出台一些向农村技术人员倾斜的政策,促进农村学生返乡回流。但是,仅仅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解决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有效解决的,对农村而言是“输血”,不是“造血”。想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引导当地群众发挥本土特色和优势,调动农村自身的活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就业[10]。

4 结语

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震古烁今的宏伟事业,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彪炳史册的伟大创举。服务乡村的经济发展是涉农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涉农院校应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为贫困地区发展注入活力,将服务国家“三农”战略作为涉农院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力争培养一大批“留得下、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的三农人才,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让他们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领头雁”、产业振兴的“顶梁柱。”

参考文献

[1]

谭慧,程泊静.论职业院校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优势和作用:以株洲市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7):42-43.

[2] 刘金根,朱文婷,张宇.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农科专业特色建设创新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5):79-83.

[3] 苏冰.探析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举措、困局与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50):359-360.

[4] 丁立群,姜丰凯,贾琢.涉农高职教育招生的现实困境及对策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2):107-109,122.

[5] 李晶.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及其必要性分析[J].商讯,2020(36):13-14.

[6] 刘媛.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践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济师,2020(5):202-20 206.

[7] 伍晓.乡村振兴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路径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2):86-87,89.

[8] 黄忠.发展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6):21-23.

[9] 沈宇丹,张淑辉,高雷虹.马克思创新理论视角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建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3):330-332.

[10] 徐持平,徐庆国,陈彦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转型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3):328-33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