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猛村脱贫,我是第一责任人”

时间:2024-04-24

朱江

9月10日,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公布贵州省扶贫攻坚奖表彰名单,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为荣获省扶贫攻坚“奉献奖”表彰。

消息传到南猛村,村民们都替刘书记高兴。

“现在的南猛村,路宽了、灯亮了、建好了水库、修好了茶场,最重要的是,村里的几大产业组织已有了收入,我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南猛村村民说,村子能有这些变化和发展,多亏了刘为书记。

2015年8月1日,作为国务院扶贫办选派的驻村干部,34岁的刘为从北京来到黔东南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

尽管来之前对南猛村有过许多想象,但踏进这个古老的苗族村落时,村里的贫困面貌还是让刘为心头一紧。

南猛村,按地势高低分为上、中、下三个寨子,平地少、陡坡多,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无村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弱:全村194户、756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178人,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

当村民们听说第一书记来自首都北京时很兴奋,拉着刘为的手说:“从北京到我们这么偏远的小地方,受苦了,感谢你!我们村有希望了!”

“南猛村脱贫,我是第一责任人。来到这里,我绝不会走过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刘为坚定地表态。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

为了吃透村情,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在遍访贫困户基础上,刘为特地编制了《南猛村一户一档访谈问卷》,为194户村民建立档案。

刘为书记在调研中发现,南猛村每年有600多万的扶贫款,“国家这么多资金投进来,如果还发展不起来,根源就是人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刘为终于找到了南猛村发展不起来的原因——缺乏发展思路。

为了用好扶贫资金,刘为制定了多数人受益、救急当先、立足长远、力所能及的“南猛村用钱四项原则”,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南猛村的旅游扶贫试点建设,原计划花30万建村寨大门、村史碑和两个公厕,在村支“两委”讨论时,刘为果断投了反对票。他说,这些设施与大多数村民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属于典型的面子工程,就算“面子”搞好了,“里子”没搞好,也不会有人来旅游。经过民主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把这笔钱按照每户3000元标准用于村里150个土厕改造,大大改善了村里的环境卫生,也提高了旅游接待标准。

刘为是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曾全程参与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起草工作,调研足迹覆盖中国280多个县,在扶贫工作的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扶贫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依托本地资源确定项目,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针对村民不知如何发展、发展了又不知道怎么销售的问题,在去年12月,刘为带领村民建立南猛村共济合作社。合作社里建立了茶叶生产组、杨梅生产组、芦笙表演组、刺绣工艺组、民族手工艺组、农商经营组和电子商务组。刘为让全村未外出务工的妇女都加入刺绣工艺组,仅去年就接到6万元的订单。同时,鼓励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根据个人特长喜好加入合作社。

今年上半年,刘为创办的合作社通过发展生产,为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历年脱贫户共增加现金收入近4万元,通过社会扶贫等多种形式为5户贫困户筹集资金已达10万余元。

2016年1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头条以《“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精准扶贫:钱怎么用到刀刃上?》,用6分多钟的时间对刘为创新工作方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进行宣传报道,对刘为的努力做出了肯定。

明年,刘为打算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他计划把婚礼现场就放在村里。“我现在也是南猛人了,结婚就放在村里,大家一起热闹热闹。”刘为说,他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南猛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