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5-22

本刊记者 高妍蕊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

本刊记者 高妍蕊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提出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十九大作出的明确部署。

11月25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的“国研智库论坛·2017年会”在北京举行。在第三单元的主题研讨中,与会专家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质变”

“当前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意义深远的转型时期,全球也在经历深刻的转型。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以往的经验进行总结,其中得到的重要启示就是要推进再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科技革命、新的产业革命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在发言时说。

“十九大报告对增长阶段作了新的论述,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付文飙在发言中表示,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然要走质量强国建设之路。

付文飙说,十九大报告中有16处提及“质量”二字,这是以往党的报告所未见的。不难看出,质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建设质量强国。

他强调,第一,深化供给侧改革必须聚焦提高供给质量。十九大报告要求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这既符合经济规律,也符合客观实际。从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来看,从质量角度切入,综合运用生产许可、标准管理、执法检查等手段,有助于推动过剩产能的退出。从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来看,高质量产品的问世往往可以改变市场的格局。近年来,国货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态度发生重大变化。麦肯锡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消费者青睐国产品牌的比例比2011年之前已有较大提升。

第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推进优质制造。《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因此,大力推进优质制造,从合格制造到优质制造,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已然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

第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增强质量优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诉求和目标,就是要打造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本质特征。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破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矛盾,推动经济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从本质上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引领经济质量提升、破解发展矛盾和瓶颈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产业转型,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使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战略举措。

找准推动中国制造变革的突破口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中国制造的质量变革、格局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黄建军在发言中说。

如何找到推动中国制造变革的突破口?黄建军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创新、升级、全球化。一是创新。促进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双向挤压: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在中低端领域,发展中国家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在高端领域,发达国家牢牢掌控着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产业链前端产品研发、工业设计、新材料、核心关键零部件、工业自动化等方面,我国仍有很大差距。其中的症结就在于我们创新力不足。坚持以创新为核心要素,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是我们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中国创新之路需要从跟随创新走向自主性、引领性创新,提升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

二是升级。要把握产业动力,促进中国制造业融合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深深地改变了发展理念和方式,融合是本质特征,也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优化了劳动力等配置,为制造业发展带来颠覆性改变,实体企业引入新兴技术进行发展模式再造的前景广阔,与新兴技术融合发展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突破口,更利于打造产业集群。同时,中高端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制造企业更加坚持商业的本质,追求卓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是全球化。一方面,中国制造必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打造国际化产业,面向世界市场输出优质产品和品牌,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并树立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标准。另一方面,要有国际化战略视野,提高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并购或者参股国际制造业企业和研发机构,提升技术水平;引导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国制造业的空间。

“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构建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在发言中以昆山和常熟为案例,对这两个城市近年来因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路径不同而出现的发展差距拉大进行了剖析。他认为,通过两地的实践,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第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加快形成一大批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秀企业。

第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科技创新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快聚集全球优秀人才,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核心技术。

第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着力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以新经济形态发展为重点提速新动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创造新动能;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抓手催生新动能;以新生产要素汇聚为支撑激发新动能;以中高端消费为牵引壮大新动能;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依托集聚新动能。

第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表示,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要认真抓好《中国制造2025》,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二要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把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作为战略目标。应当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有世界级的品牌、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三要解决创新驱动问题。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正在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搭建高水平有特色的制造业创新平台和网络。只有创新才能引领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路径

2017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第一次出台关于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培育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有哪些具体路径和方法?

付文飙认为,从国家层面,应积极推动质量强国战略实施纲要的制定,推动成立国家质量战略指导委员会,统筹推进中国的质量战略工作。一是抓好基础,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根基。二是抓好升级,扩大中高端供给,统筹推进产业质量升级。三是抓好品牌建设,要培育、壮大民族企业和知名品牌,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形成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特别是要通过创建质量提升示范区和知名品牌示范区,实施精品培育工程。四是抓好控制,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创新质量管理模式,促进社会各方参与,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进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多元治理。

刘文强介绍说,《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制造强国。未来我国将分三步走,每十年迈进一个台阶,一期目标是到2025年迈入制造业强国区间。

《中国制造2025》以“五大工程”为抓手,具体包括:一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解决创新问题;二是强化基础工程,解决工业的基础零部件、关键部件、基础软件等基础问题;三是绿色制造工程,解决传统制造业的污染排放和能耗问题;四是智能制造工程;五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目前,五大工程已全面启动。

从企业角度,黄建军以中国建投的投资实践为例,强调制造业升级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聚焦。投资制造业、促进其创新发展,必须找到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技术,提高产业附加值。对于企业发展和产业投资来说,要把握产业链整合发展的主动权,一方面中国企业要自主研发,练好内功,另一方面要“走出去”,通过并购海外资源、客户关系,消化吸收整合,争取迅速形成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第二要坚守。坚持价值投资理念,长期耕耘。与一些风投产业相比,制造业投资是一个特殊的投资领域,在投资深度、技术高度以及时间跨度上的门槛比较高。制造业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生态体系,需要深入和持久地培育,进行创新的积累和提升,产业标准的优化和重构。

第三是最大化发挥资本的效益。以投资促发展,资本应该逐渐走向前台,从被动参与走向更加主动、积极地引导优化和提升。未来资本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会走在企业前面,因为资本具有灵活的配置手段和高效的管理方式,能够克服产业资本在物质形态和功能上的一些惰性,较少受到自身所处行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投资方可以走向行业并购和产业整合的前沿,通过资本手段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进而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