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17”重点书目

时间:2024-05-2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17”重点书目

《迈向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对策》

本书是201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与政策”课题组的集体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是在中心领导的领导和亲自参与下完成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它不仅高度概括了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清楚地回应了近年来有关我国经济形势变化的种种疑虑,也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根本指导。中央强调,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了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央这一战略判断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促进中央部署和要求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与政策”列为一项重大课题,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理论上深化了对新常态本质内涵及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潜力决定因素的认识。一是从概念上区分了环境新常态和运行新常态。经济环境条件的变化必然导致经济运行状态的变化,而后者反过来也会对前者产生重要影响;经济运行状态除受经济环境条件变化影响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政策举措。而引领新常态,就是通过体制改革及战略、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增长动能的接续,从而把经济引入良性、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状态。二是提出了全面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新现象、新特征的三个维度,即工业化一般规律、追赶型经济的阶段转换和国内国际宏观经济背景。三是深化了对新常态下增长潜力决定因素的认识。

其次,本书比较系统地总结概括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治理的六个重要特征。一是潜在增速降低但仍然具有中高速增长潜力。二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从数量扩张转为质量提升。三是传统需求仍然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空前提高。五是宏观调控面临的目标更加多元,任务更加复杂,难度也更大。六是深化改革对于推动发展仍然具有决定性意义。

最后,本书提出了引领新常态的总体思路、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提出了引领新常态的总体思路: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提高发展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把建立新的发展方式作为基本支撑,把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作为根本保证,既要有战略定力又要有紧迫感,坚持总体布局与分领域推进相结合、长远安排与分阶段实施相结合、机制建设与政策调整相结合,经过三至五年努力,明显增强应对未来发展新挑战的基础和能力,进而使经济能够在中高速平台上平稳持续运行较长一段时期。

本书中专题研究共十二项,除一项为相关理论和国际经验研究外,其余十一项实际上涵盖了与引领新常态相关的十一个重要问题,也可以说是十一项重点任务。包括引领新常态的宏观调控思路与对策;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质量提升;促进创新及新产业发展;促进要素在城乡、区域之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改善收入分配及化解社会风险;以加强监管为重点,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培育竞争新优势;改善对干部的激励与约束,充分调动其干事创业积极性;促进重点改革真正落地见效;以及新常态下加强和改善社会治理;等等。每个专题不仅明确了需要努力的方向,而且结合近年来的形势变化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

推介人:侯永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构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大网络》

本书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年度重大课题研究报告,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最终构建设施联通大网络提供系统科学、深入专业的研究支撑。课题组选取铁路、公路、港口、电力、电信、能源管道等关键基础设施进行研究,评估了建设资金需求,并围绕区域经济合作、投融资支持和参与主体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合作机制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最终构建设施联通大网络提供系统科学、深入专业的研究支撑。

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内容和优先领域,顺利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非常深刻的政治、经济、民生意义。加强设施联通建设,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区域合作共识,坚定参与各方的合作意愿和信心;有利于突破发展瓶颈,提升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利于改善区域经贸环境,促进商品、服务、资金跨境流动和人员往来;有利于创造巨大贸易投资机会,培育沿线各国企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书中提到,推进“一带一路”设施建设面临三大困难和挑战:一是存在巨大资金缺口,企业等市场化主体的投资严重不足。二是部分沿线国家营商环境难以适应加强设施联通建设国际合作的需要,投资者将面临较大风险。三是设施联通合作机制建设滞后,各方规划对接、统筹协调和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有限。

对于加强设施联通合作,课题组提出六点建议: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合作与发展组织,推进域内基础设施投资环境改善,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联合设立“一带一路”共同发展研究基金会,加大“一带一路”短缺人才培养力度,中国国内建立精简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推介人:赵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

《打好风险攻坚战:思路与对策》

本书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年度重大课题研究报告。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动力都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开启了一次广度、深度都超过以往的新一轮经济转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类风险易发高发,有可能集中释放。

经济转型期的主要风险在金融、房地产、政府债务、产业转型升级受阻、人口老龄化等方面。金融领域存在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恶化、中小金融机构倒闭、债券违约、影子银行、资本外流等风险。房地产领域存在住房过剩、房地产金融化、阻碍纵向流动、固化贫富差距等风险。政府债务方面存在地方政府性债务、资产变现能力不足等风险。产业转型升级时,存在产能过剩以及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等风险。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养老负担风险加大、医疗保障支出大幅增加等风险。社会分化可能带来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流动性下降等风险。此外,还可能面临外部市场风险、外部金融冲击风险。

对于如何有效防范和应对风险,本书给出了政策建议:一是有效应对金融领域风险高发压力,重构金融监管框架,加快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宏观环境。二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实体部门风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处置企业债务,积极稳妥处置房地产风险。三是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理顺中央地方财政关系,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全面规范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行为,提高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四是防范转型期社会风险,控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纵向流动性。五是加强外部风险防范,有效应对资本跨境流动风险,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推介人:陈道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协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新路径》

本书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年度重点课题研究报告,在综合研究国家区域政策调整的方向以及国内区域经济增长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协同促进增长”的新路径,更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突出矛盾(地区间的同质化、底线竞争,复制性或重复性的无效投资,资源利用碎片化,缺乏规模效应等),加快各类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实现国家整体经济的较快增长。

本书认为,当前实现区域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与约束。一是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形态的变化可能会深化“赢者通吃”的局面。二是财政约束普遍加剧,地区之间发展能力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三是投资边际效应降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四是区域发展目标多元化,地区经济增长需要平衡更多因素。

推介人:侯永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构建竞争力导向的农业政策体系》

本书从多个层面和角度,结合国外经验,深入论述和分析我国构建具有竞争力导向农业政策体系的政策措施;根据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农业发展变化状况,及时必要地提出适应经济转型时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我国农业艰难转型阶段,根据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程度的提高、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比关系的变化,借鉴发达经济体农业支持政策转型的经验教训,加快构建竞争力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本书认为,我国连续多年把促进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增产放在农业发展的优先位置,逐步建立起一套增产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随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向结构失衡、价格倒挂、效率下降转变,必须加快构建竞争力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

推介人:叶兴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构建产业新体系研究》

产业新体系是一个体现时间联系、空间布局、位势高低的“三维概念”;指代一种符合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在国内外形成合理可控生产力布局、在中高端环节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门类相对完整、内部有机联系的,持续演进的产业发展整体格局和状态。相比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等概念,产业新体系的内涵要更加丰富。

本书认为,构建产业新体系面临挑战:一是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为主,研发创新的能力不足。二是发展不够绿色环保,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三是信息化水平总体较低,而且不均衡。四是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够优化,特别是工业内部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五是不少产业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不足,国际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书中提到,近几年来,全球技术和产业发展表现出很多新特点、新趋势,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此外,本书还提出了构建产业新体系需要协调推进的十项重点任务。

推介人:赵昌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创新体系建设》

本书从创新要素的流动到创新体制机制环境,从我国开放创新的变化历程到发达国家的经验,从企业开放创新模式到新技术对开放创新的影响等各方面,探索开放创新的规律和趋势。本书还根据社会成本效益的原则,分析了开放创新的优先顺序;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创新体系开放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国际比较,评估我国的创新体系开放度;研究国际上有关国家开放创新政策和国内外企业开放创新模式,以及相关国际规则变化,总结开放创新的规律和趋势,提出构建开放创新体系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开放创新是当前全球创新发展的重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体系的开放度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积累,我国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正在从全面追赶进入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阶段,创新要素的获得从引进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双向跨境流动。书中还提到,要注意防止开放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全社会能够享受开放创新带来的效益。

推介人:吕薇(《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创新体系建设》课题负责人)

《消费性服务业新阶段:发展实践与改革创新》

本书认为,从我国情况来看,在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和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消费性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兴业态快速成长,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中等收入群体、老年人、新生代年轻人成为支撑消费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型中心城市消费性服务业集聚优势日益显现。但也要看到,与先发国家和地区相同发展阶段相比,我国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满足旺盛需求的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相关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人才和资本等要素保障不充分。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有体制机制,特别是一些领域准入限制仍较为严格,监管理念及体制政策不适应新形势需要,开放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配套制度不完善等,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开放创新,协同促进服务业发展和消费升级。

推介人:王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与政策》

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关于我国创新主体(企业为主)创新与发展的研究专著。本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探寻企业创新的发展规律,采用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精心挑选了企业创新中面临的若干典型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从国家创新系统和企业内部机制两个视角研究企业创新,将对创新主体的研究与影响创新主体的外部环境研究相结合,不仅关注国家创新系统的体制和政策问题,也关注企业层面的制度和政策问题,提出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的建议,让宏观和产业层面的政策更好激励企业创新,让企业更加具有活力和创新力。

推介人:项安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

《“十三五”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既是实现“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顺利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6年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对国内不同类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本书在界定商业银行转型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梳理“十二五”以来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现状,直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展望了“十三五”期间商业银行转型发展面临的来自实体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等多个维度的挑战,并给出支持我国商业银行顺利转型的政策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内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方向和实施路径,

推介人:陈道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用制度创新促进绿色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发展,有效的制度与政策设计是关键,清晰的理论分析框架是基础。从绿色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及几个关键政策和制度问题着手,通过理论和制度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对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结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的重点研究领域、已有研究积累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课题,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能源管理体制、环境垂直监管体制、绿色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绿色法制保障等若干热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本书还认为,为确保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相应还需要综合采用财税、金融、投资、科教、产业、土地、贸易等领域的配套政策,并注重政策间的协调,同时长效机制的建设也亟待跟进。

推介人:高世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

《改善社会建设 重建社会秩序》

在一个十亿级人口大国同时推进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重转型,国际上可借鉴的经验不足,社会建设出现偏差也是难免的。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社会建设,进而建构社会发展新秩序,是本书要回答的关键问题。

本书从多个层面和角度,结合美国经验,深入论述和分析我国构建改善社会建设和重建社会秩序的政策措施,提出“关键少数有担当、普遍群众能自强”的社会秩序建构目标。本书包括一个总报告,12个分报告,对社会建设领域各方面的改革提出具体建议。本书认为,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后建立起社会发展新秩序的框架,这取决于多重因素,其中较为关键的是党政高级领导干部的担当和决断、地方政府的探索创新、公职人员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建,以及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和高财富群体的集体觉醒和自觉行动。

推介人:李建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 杜悦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