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办医学院校卓越医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齐鲁医药学院为例

时间:2024-05-22

张平平 耿 磊 郭道宇 刘西常 陈 梅 张琳琳 邹海淼 杨冬华

(1.齐鲁医药学院教务处,淄博 255300;2.齐鲁医药学院,淄博 255300;3.齐鲁医药学院临床医学院,淄博255300;4.齐鲁医药学院基础医学教学部,淄博 255300)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滞后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人民对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模式多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分割过细,交叉重复内容较多;教学方法以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式为主,实验教学缺乏系统性,主要以验证实验为主,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较少;课程考核以记忆内容为主,学生学时多、负担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存在教育模式观念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临床思维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2012 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对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布置。2012 年 5 月,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发文,正式启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于此,学校开展了解放思想讨论活动,收集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组织了教务处、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学部等部门人员多次外出学习,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并于2015年开始启动齐鲁医药学院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设立卓越医生班,通过“顶层设计、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思路,现已试行2015-2018级四级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学校实施“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必要性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实施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及学校内涵建设需要。一是国内外医学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随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目标导向”和“能力驱动”,医学教育改革逐步由以“学科为基础”经以“问题、系统为基础”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模式演变。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等文件,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卓越人才迫在眉睫。二是社会对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对医学人才数量及质量的需求逐渐增强,为了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及卫生保健服务,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迫切[2]。三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要。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严重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各个医学院校都把如何培养出具有良好岗位胜任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作为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是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自2015 年开始,学校开始设置卓越医生班,试点探索实施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

2 学校实施“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基础

齐鲁医药学院始建于1995年,2008年4月升格为本科高校。是全国仅有的几所民办医学院校之一,学校学科专业定位是“医学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也是学校的核心骨干专业,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生命、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创新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临床医学专业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优势特色专业和山东省高等教育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学校拥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3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教学医院等教学资源,这些均为学校开展“卓越医生”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

3.1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参照2016版标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规范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初步实现卓越医生培养目标。

3.2 改革思路

认真贯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精神和要求,加强现代医学教育理论的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医学教育有益经验,深入探索医学教育规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体系构建。以卓越医生班为载体,以小班授课及全程导师制的形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开展医学教育改革,一是改革教学内容,推进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横向整合,强化健康观念和职业素质的教育,加强医学和人文的融合;二是大力开展新的教学方法,鼓励开展PBL(以问题导向的学习)、CBL(以临床案例导向的学习)、TBL(以团队导向的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近课程、进医院;三是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增加基础医学阶段临床教学环节,采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四是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形成性评价,完善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二阶段式”综合考试;五是注重科研方法训练,引导早期接触科研,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六是创新学生学业指导形式,在学院书记为辅导员的基础上,增加教学管理辅导员,实行双学业导师制,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与指导,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上述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在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等四个领域达到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标准的要求。

3.3 具体措施

3.3.1 成立临床医学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

领导重视,学校处室联动。为保障综合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学校临床医学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学校党委书记、主管教学副校长、主管后期实践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工作处、招生处、财务处以及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学部、各附属医院相关人员组成,协调各个方面工作,保障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临床医学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多个小组,如以学校办公室为主的资源保障组,以教务处、基础医学教学部为主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小组,以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为主的师资培训组等。(图 1)。

图1 学校临床医学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机构示意图

学校临床医学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多次组织不同层次高校的调研、外出参观学习,回来后又进行多次论证、讨论,精心设计“2.5年+2.5年”两段式教学各环节,课程整合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倡导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开展了过程结果并重的多元化评价,创新性的设置了“双辅导员+双学业导师”,(即辅导员由教学管理人员和临床医学院书记担任,学业导师由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临床学业导师组成),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加强改革过程的引导、指导与激励作用,形成全面育人新格局,提出了“顶层设计、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建设思路,实现了卓越医生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

3.3.2 课程改革,构建卓越医生培养体系

(1)医学课程横向整合。学校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以及“有利于医学生人体整体观及临床思维的养成”的原则,将《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6门基础医学课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整合为11门模块课程;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部分整合为《机能实验学》;将《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部分整合为《形态实验学》。学校还进一步完善整合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授课顺序,优化整合课程体系等工作。

(2)临床医学课程的横向整合。学校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神经病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和《精神病学》8门课程整合为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运动系统损伤与疾病、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血液与肿瘤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与精神疾病、女性生殖与疾病、感染性疾病、儿科疾病与生长发育等11门模块课程。

(3)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整合后的课程每个系统模块均提倡“以问题为中心”和“以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采取PBL、CBL、TBL和“三明治”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注重床旁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临床问题为引导,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4)实践教学改革。一是在基础医学实验课中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二是继续在《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5门课程实验教学整合为《机能实验学》和《形态实验学》两门独立实验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验课程项目和内容;三是在第一至第五学期基础医学学习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见习教学活动,在前期已经开展的早期临床见习的基础上,将早期临床见习与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教学融合,优化临床早期见习形式;四是学生在第六学期即进入见习阶段,将在医院开设临床桥梁课程《诊断学》和《外科总论》,并采取理论讲授与临床见习相融合的方式,边上课边见习,在见习、实习期间采取讨论、讲授、教学查房等形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5)英语教学改革。一是强化英语有效性教学,构建“3+2+3”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加强英语听说和专业英语教学。1~3学期为基础英语教学,采取“综合英语(周4学时)+英语听说(周2学时)”教学方式;4~5学期为英语提升教学,采取“专业英语(周2学时)+英语听说(周2学时)”教学方式,以专业课程英语教学,向学生提供医学专业英语知识,实现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有效衔接;第6~8学期为英语强化阶段,以提高英语应试能力为主,主要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考研英语辅导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强化学生英语应试能力。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基础医学课程或内容开展双语模式教学。如在《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课程进行双语模式教学试点。三是积极组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讲座、阳光晨读、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沙龙、英语话剧大赛,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英语教学改革,使卓越医生班所有学生毕业前英语能力达到大学生英语四级及以上水平,使学生有一定的医学英语素养,为进一步学历提升和出国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是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标准,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始终把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卓越医生”培养的全过程。二是统筹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将医师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章节内容,讲授医生职业理想、修养及规范等内容,达到思政课专业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揉入专业课程,初步达到课程育人化的效果。三是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医院志愿者服务、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党史专题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四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人文关怀、医患沟通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参与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着眼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构建以《临床医学导论》《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为核心课程,辅以《西方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以及文化与艺术类、历史与文学类等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群,注重医学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从而培育具有强烈仁爱意识的卓越医生。五是注重提升卓越医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在相关课程、实践等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卓越医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增设《批判性思维》课程。

3.3.3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构建卓越医生评价体系

(1)积极开展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积极开展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为完善和改进教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实施客观全面的评估,在基础医学教学部分增加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在临床医学教学阶段实施操作技能直接观察(DOPS)、微型临床评估演练(mini-CEX)等评价方式。

(2)开展“二阶段式”综合考试方法。即医学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综合考试,毕业前进行毕业考试。其中毕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操作。推行了理论综合考试不合格不得进入实习试点工作。

(3)形成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校内整合课程中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适度减少终结性评价比例,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在卓越医生毕业考试中推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

3.3.4 高度重视,构建卓越医生保障体系

(1)卓越医生班学生遴选与管理。学校高度重视卓越医生培养工作,针对学生遴选,充分展现了“公开、自愿、公平、公正”的原则,由学生自愿申请加入,加入之初,学校相关人员组织多次宣讲会,告知该班组建之意义,学生利益的保障,甚至加入班级后教学不同的利与弊,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最后再结合高考成绩以及笔试、面试成绩最终选拔出学校卓越医生班成员,针对入选后的班级同学,学校也制订了详细的政策,分流不适合该教学模式的学生。该班组建完成后由教务处相关人员兼任班主任,临床医学院书记兼任辅导员。

(2)校内外导师遴选以及激励。卓越医生班实施双导师制,聘请校内外有责任心、事业心、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和科学研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科研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导师每2周指导学生不少于1次,出台政策,兑现指导费用,激励教师参与指导工作。

(3)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对针对卓越医生班实施的课程整合及系统化教学模块、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校级专项立项或招标立项,给予专项经费资助,课题完成后有实际使用的再根据使用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优先推荐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

(4)教师教学激励政策。卓越医生班人才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实验课,按照理论课程系数统计工作量;整合课程的课程性质系数调整为其他课程的2倍;在卓越医生班实施PBL、CBL、TBL、“三明治”等新的教学方法的,经学校认定,该课程中使用上述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的课时,课程性质系数为调整为原课程系数的2倍。

4 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改革后取得的实施效果

经过近4年的改革,学校卓越医生培养实现了基础医学实验改革、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改革,2017级临床医学卓越医生班全面执行新的培养方案,完成全部课程整合,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理念已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课程体系逐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

4.1 深挖内在改革潜能,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卓越医生培养试行的这几年,学校以内涵式发展为重点,拓展办学空间,争取教学资源,目前已在靠近主城区的位置建成占地1 500亩的集“智慧、科技、生态、人文”为一体的新校区,同时拥有直属附属医院三所。近几年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3项,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首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校级教科研立项146项;连续四年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成绩逐年提高。考研录取率达到30%以上,部分学生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其中70%的学生在基层医疗机构就业。2015-2018级卓越医生班的同学在第一次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时约有72%的学生能顺利通过,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4.2 引培结合,建立了跨学科的师资队伍

学校在卓越医生培养的探索实践期间,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海外归国人才专项基金》《专业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了“博士工作室”,引进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学团队结构,近年来引进博士12名。先后派出多批骨干教师赴德国美因茨大学、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滨州医学院等高校访问学习,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术水平和国际视野,掌握了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整合理念。目前已初步形成有100余名教师的教学团队,以在广大教师中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不断落地生根并以辐射影响到药学、护理、影像等专业中。

4.3 临床医学专业改革先行,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学校在卓越医生培养的探索实践期间,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校级及以上立项24项,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创建了系统、丰富、多学科交叉的PBL案例库;编写了整合课程教材10余部,独立设置实验课程教材3部。

学校将进一步围绕“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版”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培养知识、技能、素质相统一的医学人才;进一步强化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构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推广 PBL教学模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及时反馈调整,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培养出具备岗位胜任力、能与全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医学卓越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