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路

时间:2024-04-24

姚源清

先行先试 推动试点工作

近年来,都匀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仅2015年,都匀市先后获得“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建设百强市”“中国新型城镇化宜居城镇”荣誉称号。推进新型城镇化,都匀重点完成了哪些工作?

吴 丹:自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来,都匀市将试点任务与“大都匀”建设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山地新型城镇化,有力推动了试点各项工作,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显聚集效应:

构建起以都匀为龙头的“泛都匀”城市格局。按照“一江带两城,西拓东扩、南推北移,纾解老城、建好新城”的思路,以黔南大道、龙山大道、毛尖大道等道路建设拉开城市主骨架,推动都匀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4.8平方公里拓展延伸为68平方公里。

建设一批山地特色小城镇和民族村寨。墨冲“布依城”、“都市杨柳”移民新村和毛尖风情小镇等特色小城镇“众星拱月”,朱紫寨、包阳村、榔木寨、总阳寨等民族村寨特色鲜明,墨冲镇成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毛尖镇跻身“中国最美村镇”。

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立体式交通网络建设,实现老城区畅通无阻、乡村道路互联互通、联外交通快捷通畅。全方位推进功能配套建设,统筹实施学校、医院、公园绿地等160多个重点项目工程。

形成了以园城合一为主的产城融合模式。以绿茵湖产业园区为着力点,促进城市功能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基本形成以“都匀毛尖”茶、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等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为农民生产方式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生活方式从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了平台。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必经阶段,作为黔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一圈两翼”中的“一圈”龙头,都匀如何抢占城乡统筹改革的制高点?

吴 丹:抢占城乡统筹改革的制高点,都匀将依托“全球绿色城市”品牌,加快老城区、北部新区和南部片区的建设开发,构建起以老城区为核心、若干城市综合体为节点的绿色城市空间格局,凸显出都匀历史文化、生态环境、民族风情和现代时尚,完成从“都匀”到“都市”的转变。

在发展乡镇的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实施易地搬迁等措施,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墨冲、毛尖等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打造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等特色小城镇,形成“百花齐放”的城镇建设新格局。同时,打好“乡村旅游牌”和“生态农业牌”,把全市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让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优势成为新的发展优势。总之,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机遇,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重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 破解发展瓶颈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都匀做了哪些探索?

吴 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都匀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主要任务,近两年来,都匀市落实中央和贵州省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要求的同时,积极创新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按照“责任明确、共同承担”的原则,探索建立了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责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担机制。

一是注重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政府责任,确保市民化后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先后出台《都匀市城中村改造农业人口回迁市民化安置奖补办法》《都匀市外来人口市民化奖励办法》《都匀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办法》等文件,切实解决好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进城农民安居乐业。

二是注重政策引导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确保市民化后“稳得住、能发展”。出台《都匀市易地扶贫搬迁办法》等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中。将易地移民搬迁、农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和城市综合体项目相结合,实现共融共生。

三是注重就业创业与个人责任相结合,确保市民化后自力更生、自主发展。如出台《都匀市创业奖励补贴实施办法》等政策,让农民主动承担市民化后应当承担的责任。通过给予市民化农民创业一次性补贴、经营场所租金补贴等方式,让市民化农民通过就业创业后,有能力承担个人市民化后应缴纳的部分,并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

2016年3月,都匀市首个新型城镇化发展投资基金获贵州省发改委批复,这标志着都匀在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上又迈出重要一步,对探索城镇化投融资模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吴 丹:设立都匀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是都匀在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一个探索。通过抓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都匀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着眼,承接“规定动作”,明确“自选动作”,建立健全了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截至目前,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以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方式,共计融资15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600亿元用于城镇及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我们成功发行13亿元全国首支棚户区改造项目收益债券和15亿元企业债券,设立20亿元都匀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完成5亿元信托资金融资,开发“商票通”、回租、直租等金融产品融资6.5亿元。与此同时,我们还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PPP重点示范项目,全面推进PPP项目建设,将环卫、绿化、水务等城市公共管理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由政府购买服务。

厚植优势 培育发展后劲

都匀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建成贵州南部创新型绿色生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绿色、生态作为其中关键词,如何体现?

吴 丹:绿色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都匀作为“全球绿色城市”,山水是特色,绿色是本色,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都匀坚持厚植优势、牢守底线,实现经济与生态同步。

一是注重城市生态布局。抓好绿地、湿地、河道、建筑物等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美化城镇,提升城镇品位。二是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绿色都匀”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水生态文明行动计划,强化林地、水源、河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三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利剑执法专项行动,强化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两个问责”。四是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让产业发展向低碳转变,同时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为进一步丰富“全球绿色城市”内涵,都匀还积极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深入开展以“多彩贵州文明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整脏治乱”行动。同时,在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上力推创新,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高标准提升绿色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软件”和“硬件”不可偏废,“十三五”时期,都匀如何实现文化“软件”的提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吴 丹: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沉淀,是文化的容器和舞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匀正把发展城市文化作为重要途径来抓好抓实。

一是注重历史民族文化的培育。充分挖掘利用民典民故、习俗风情等历史民族文化资源,依托东山文化古街区、民族文化一条街、南沙洲公园等打造文化主题公园,逐渐将历史元素、民族元素融入到城市建筑中,展示都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二是加快都匀毛尖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利用好今年首届中国·贵州·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集中推介毛尖产业发展理念、规模、优势和竞争力,充分展示都匀毛尖独特魅力,同时加快挖掘整理与茶叶有关的古朴民间传说和饮茶习俗,挖掘出毛尖镇千年古茶树的文化价值,着力把“茶人会”打造成为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茶事活动,实现以茶兴业、以茶惠民、以茶养文的目的。

三是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要善于发挥比较优势”。都匀文化底蕴深厚、山水钟灵毓秀,素有“山水桥城”之美誉。我们将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优势传统历史、民族文化,以“山、水、桥、城”文化丛书编撰为契机,加大对都匀历史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开发力度,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都匀文化传播,提高都匀旅游竞争力。

通过弘扬城市文化,铸就城市发展的灵魂,把都匀建设成为有文化厚度、人文温度的城市,助推形成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新型城镇化经验。(责任编辑/喻 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