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

时间:2024-05-22

熊 飞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等不同场合多次阐述,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就是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握“八个相统一”,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校园主导文化功能弱化、校园文化价值冲突加剧、大学生文化取向泛娱乐化等诸多问题,亟需加强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一、影响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党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保障,校园文化为党建输入新活力。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既有助于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构建,也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目前影响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如下几点:

(一)校园主导文化功能弱化

现阶段,95后、0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时代。多元文化给青年学生提供了多维价值倾向选择,因为每种文化都会有其自身内在的合理性和吸引力,自然也有其局限性。加上过去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导致有的人盲目崇尚西方的文化、热衷于外来“舶来品”,甚至有的高校教师对西方文化持“顶礼膜拜”态度。这种现象,相对于尚缺乏足够社会阅历的青年学生极易受影响。与此同时,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主导文化功能弱化、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调、形式趋同、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有的高校体现校园物质文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景观建设相互“复制”。有的国内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对校园文化建设前期规划不足,往往照搬国外高校的建筑风格造景,导致校园文化景观风格单一、内容僵化,缺乏自身学校人文底蕴与办学精神等内容的文化传承。因而,越是文化多样化,就越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功能。

(二)校园文化价值冲突加剧

新时代多元文化环境,一方面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变得主动积极、富有活力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多元文化提供的多样价值观选择,也从某种程度上导致原有的社会道德观念或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使得青年学生在多元价值观面前不知所措,缺乏正确的分析判断,极易引起人生观、价值观、文化信仰和行为失范。在此背景下,有的高校面对校园文化冲突加剧,依然是固步自封,缺乏应对举措。有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依然是单一枯燥的形式,只注重各类宣传栏、广播站、文娱活动等等,形式单一且缺乏创新;有的高校没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存在学校制度文化与校园行为文化“两张皮”的现象;有的高校对新媒体、互联网等平台载体认识不足,对融入互联网,占领微信、微博及各类 APP等新媒体平台的“阵地”意识不够,导致校园文化的传播力或美誉度“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文化取向泛娱乐化

目前,在多元文化渗透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文化取向的泛娱乐化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困惑、新挑战。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呈现以下现象:有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一种娱乐化活动。有的教师过于重视课堂“活跃”气氛,甚至将一些泛娱乐成分带进严肃的思政课堂。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愉悦了学生,但并不能带来长远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泛娱乐化的躁动中,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得不到历练而被弱化,学生的观察记忆力或想象力在不知不觉中退化削弱;在泛娱乐化氛围浸润下,“吃鸡上瘾,抖音成疯(注:目前两款手机网红娱乐APP)”。有的学生的审美观不知不觉被空泛和扭曲,平时沉迷游戏、迷恋追星、玩穿越剧等娱乐项目,缺乏对政治社会等严肃性和重大问题的关注,也不会从大局和社会历史等视角思考青年责任使命和担当。与此同时,泛娱乐化的环境,使得许多青年大学生成为“宅男”或“宅女”,课余时间不在实验实训室、图书馆或自习室度过,而是享受独守在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自娱自乐,久而久之,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就业创业能力不足。上述大学生沉溺泛娱乐化的行为,既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也辜负了家长对其成长成才的厚盼。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基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使命,党建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必须以***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等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明确推进党建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将服务“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取向,走党建引领、融合发展之路,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掌握航向,发挥党建的政治引领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也为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阵地。高校党委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从政治上引领校园文化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自觉接受党的政治领导,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服务于党的教育事业,大力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高校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从总体规划方面将校园文化建设始终纳入学校总体战略规划蓝图中,把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总基调。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实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各二级学院和行政后勤等职能部门,按照党委部署的校园文化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开展工作。高校应重视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要充分利用和创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立德树人融入其中,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参与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

(二)循好规律,把握深度融合的交集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一旦深度融合,既可相互影响、亦可相互促进。高校在开展党建和校园文化融合活动中要避免“两张皮”现象的出现,要在党建引领的前提下,把握规律性,创新工作思路,力求使两者的深度融合找到“交集”。具体做法:一是在内容方面的深度融合。在党建与校园文化融合过程中,要把握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全方位加强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在形式方面的深度融合。高校要充分发挥好“一网一台一站一报(校园网、校园电台、广播站、校报)”等传统宣传媒体的优势,并创新性开展新媒体融合工作,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校园故事、弘扬正能量、抵制校园文化泛娱乐化或低俗化倾向。要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探索党建与校园文化融合、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崭新模式,构建党建、思政、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网络平台相互支撑、方式方法多样、理念手段先进的立德树人教育融合发展体系。

(三)打造品牌,创新以文化人的载体

面对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态势,高校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精心策划设计,抵制粗制滥造,打造更多高品质高品位高规格的校园文化品牌,主动探索新形式培育和提升青年学生对良莠不齐、多元融合的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使青年学生在对多元文化不盲从、不迷恋;大力提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打造社会服务、社团竞赛和创新创业文化品牌,让校园文化活动更加有思想有筋骨有温度。具体做法:一是利用高校寒暑假或周末期间,高校党支部可组织社会服务实践或青年志愿者团队,深入社区开展活动,通过“走社区、近群众、强服务”等特色活动,引导大学生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在服务社会中增才干、强技能和圆梦想;学校可依托自身各类社团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展现学校办学特色,彰显特色校园文化。学校可通过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能工巧匠入课堂”等活动形式宣传“工匠精神”“企业文化”或“创业文化”,通过聘请企业家、创业青年进学校开展创业讲座;举办“校友导航,放飞梦想”创业校友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创新价值理念、核心竞争力、职业道德、企业家精神等内容的教育。

(四)整合资源,凝集全员育人的力量

全员育人,是高校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政、工、青、妇等部门协同配合,凝集成全员育人的力量,并付诸实践。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起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全员育人中的重大问题及重要工作,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协同运行机制。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资源,打破部门封闭壁垒,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和经费用于各项任务落实;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制定考核指标体系调动全员育人的活力和积极性。

二是将文化育人融入学校课程思政、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等具体环节,营造全员育人的环境,让校园文化成为聚人心、鼓斗志、催奋进的号角,从而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长远的影响。

三是依托各种载体汇集全员育人的“正能量”。具体举措:依托网络资源,汇集互联网“正能量”。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谁控制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舆论教育阵地的主动权。构建互联网“正能量”,可以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泛娱乐化趋势,稀释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促使其日常学习、生活和感情交流逐步回归现实,从大局和社会历史等视角思考青年责任使命和担当;依托红色文化,汇集红色精神“正能量”。红色精神,既可以让国民个体振作、也可以赋能民族复兴。红色精神,向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应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如由教育部主办的“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依托中外文化,构建海纳百川的“正能量”。文化育人要注重拓展其时代特征和国际视野。高校在开展文化育人活动中,要坚持“扬弃”的思维,采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应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弘扬正能量、主旋律,多形式多渠道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