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球标杆城市创新力研究——以深圳为例

时间:2024-05-22

易永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深圳三步走发展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深圳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为深圳城市创新力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时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新力卓著是深圳实现全球标杆城市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核心支撑。深圳应在已有良好基础上,补齐短板,开拓进取,主动对标,不断提高各领域各方面的创新力,实现创新引领的跃升,打造全球标杆城市卓著创新力的深圳样本。

一、深圳城市创新力的发展现状、内在差距和自身优势

深圳长期以来坚持自主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深圳城市创新力是在长期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不断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结合深圳科技创新的探索实践,总结深圳城市创新力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成就,分析存在的内在差距短板与具有的优势,有利于总体上把握深圳城市创新力的发展现状。

(一)深圳城市创新力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富经验和显著成就

基本经验。深圳科技创新的实践探索进程中,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研产学资深度融合创新机制,构建综合性创新生态体系,为城市创新力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城市创新力建设取得了丰富经验。其一,面向市场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市场机制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深圳率先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模式,高效配置创新资源,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为深圳经济发展第一增长点,城市创新力得到大幅度提升。199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22.86亿元,到2019年超过2.6万亿元。其二,企业主体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关键。在深圳,企业家精神敏捷地将创新要素转化成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不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企业得以大规模成长和发展,形成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其三,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动力。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深圳的广大创新主体不断优化创新战略,瞄准产业创新前沿,强化产业协作升级与知识网络联结。依靠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促进深圳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其四,率先形成综合性创新生态体系是深圳科技创新的环境。深圳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目的、高端科技设施为支撑、研产学资深度融合的综合性创新生态体系,有效支持了企业自主创新,有力支持了深圳科技创新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向着力营造高质量创新环境华丽转变。其五,党的全面领导和政府大力引导是深圳科技创新的保障。城市创新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技创新是一项具有外部性的经济活动,需要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支持协同。深圳市长期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导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前谋划部署城市创新战略,不断完善公共创新政策体系,实行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创造性部署各项工作,使得深圳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圳样本。

显著成就。深圳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用好关键一招,从战略前瞻的谋划布局,到技术的紧跟,再到同步乃至引领,在全球创新链条上不断爬坡跃升,科技创新及城市创新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一,企业创新主体规模居于全国前列。通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创新体系,深圳高新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12年,深圳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800家,2017年首度突破一万大关,到2019年,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7000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其二,研发资金投入和专利产出处于领先水平。2019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1328亿元,占GDP比重4.9%,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75万件,占全国的30.6%,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①《2019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1328亿元》,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20-10/18/c_1126625930.htm。最近10年捧回135项国家科技奖。其三,创新经济蓬勃发展。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9230.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277.98亿元。依托深圳国家高新区打造若干带动优势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千亿级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其四,源头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深圳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原始创新补短板,建立每年不低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批开放式的重大科技设施、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截至2019年,累计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各类创新载体总量突破2260个,建设基础研究机构12个、诺奖实验室11个。全力构建多元化的卓越人才体系,全市累计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总数达1.49万人,留学归国人才总数超过11万人。高层次人才队伍支撑源头创新引领发展。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可持续发展在深圳》,深圳科技创新委员会官网,http://stic.sz.gov.cn/xxgk/ztzl/kjxxfy/szkcwzxd/content/post_8007102.html。

(二)深圳城市创新力既有内在差距短板也具有自身优势

内在差距短板。深圳城市创新力存在内在差距,仍显薄弱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短板,科技体制亟待改革创新的压力,存在创新乏力的风险,表明深圳创新力自身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不能充分适应世界科技革命的趋势,还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完全摆脱国际科技竞争的某些被动。一是高端科研平台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足。高水平科研机构直接决定核心技术攻关的实力。尽管深圳近年来加大了对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和扶持力度,但是相对于源头创新的要求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制约了深圳源头创新能力。二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不足。近年来,深圳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技术攻关。但是深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留下的缺口不是短期内能够弥补的。三是科技管理体制不合理。深圳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制约源头创新及核心技术攻关的不合理问题,公共创新政策体系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四是产学研协同机制有待完善。现有的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切实构建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合作机制,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少,新型举国体制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制度优势还有待充分发挥。

自身优势。深圳长期铸就的创新使命意识,日益完善的市场机制,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等,为城市创新力奠定特色优势。一是深圳科技改革走在前列,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城市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为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奠定了基本有利条件。二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为源头创新、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直接有利条件。三是深圳创新的体系环境相对完善。科技型企业、高水平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创投机构与大学、政府一起形成了促进创新的庞大创新主体力量,区域综合性创新体系比较有效地将各种创新资源与创新主体结合在一起,打造了推进城市创新力发展的体系环境支撑。

二、全球标杆城市创新力的比较分析和理论逻辑

(一)全球标杆城市创新力的比较分析

全球标杆城市在提升创新力方面,有许多有效做法和战略举措。全球比较视野分析能为深圳城市创新力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启示。

城市创新力现状的对比。深圳和纽约、伦敦、波士顿、北京、上海等相比,在城市创新上有相似性,但从国内外权威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深圳城市创新力相比而言还有差距。其一,综合创新力的差距。在《2017年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深圳的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在全球12大城市中只位列第10位,其中在创新质量上深圳位列第9位,远低于波士顿、纽约、伦敦。其二,基础研究竞争力的差距。由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联合爱思唯尔公司的分析服务团队共同完成的《2019国际科技创新数据洞见——全球热点城市比较研究报告》通过海量数据挖掘及分析表明,上海在科学研究竞争力指标上表现亮眼,TOP1%高被引论文量的增速两倍于总发文量增速,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文量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上,上海以34%的增幅位居全球热点城市第一。而深圳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明显滞后,尽管在高技术研发上高于上海。再者,深圳科技贡献率也低于纽约、北京。

全球标杆城市的创新经验。为了更清晰地辨析深圳与全球标杆城市在创新力方面差距的实质、性质,下面进一步分析纽约等城市在创新方面的一些做法,从而更好地找出差距、获得启示。①吴明:《上海与纽约、伦敦和东京创新力比较研究》,《科学发展》2019年第2期。一是造就科技金融高地。利用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畅通的融资集道,促进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紧密结合。纽约全市创新投入大幅度增加,创新投入累积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都有较快的增长,投入指标的增长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和商业投资。企业家们拥有多种投资渠道来寻求资助。二是形成高技术创新中心。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量集聚在纽约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培育创新型企业,创新产业巨头们在纽约不断扩展业务,初创企业得到了纽约市政厅的支持,更多的企业家被吸引到纽约,使之逐渐成为高技术创新的中心。三是打造创新集聚的硅巷。纽约、伦敦等注重硅巷、硅街、迷你硅谷更新建设,在老城区打造一些无边界的创新科技产业集聚街区,现代科技、新兴产业、创新人才、金融资本、先进管理等要素在这里高度汇聚,助力产业核心联结纽带从全球生产网络(GPN)转向全球创新网络(GIN)。四是铸就顶尖大学的聚集地。纽约本已具有坚实的科学研究创新力,为了保持全球创新的领导地位,纽约市相继出台举措,铸就顶尖大学的聚集地。为吸引应用科技水平一流的院校和企业落户,纽约提供优惠的土地与资金政策。五是健全创新生态系统的微观机制。纽约十分注重健全创新生态系统的微观联结机制,创建共享工作空间,帮助企业家从世界各地加快融入初创社区。

(二)全球标杆城市创新力的理论逻辑

全球标杆城市在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创新力方面,顺应了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全面创新要求,呈现了迈向创新型全球标杆城市的迭代进程。正如纽约创新的做法经验,其发布“多元化城市: 纽约经济多样化项目”,随后又启动“东部硅谷”发展计划,再次明确了“全球创新之都”的城市发展定位。还如,在“伦敦创新战略与行动计划”中,伦敦就提出建成世界领先的知识经济,并着手实施“迷你硅谷”计划,试图成为世界一流创新中心。①周海成:《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与金融“双中心”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纽约、伦敦为例》,《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1期。② 易永胜:《创新理论的时代范式及其意义》,《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年第6期。全球标杆城市的创新实践,既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又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这印证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创新的理论逻辑。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总书记高度重视推进科技创新,对科技创新进行了许多重要论述,阐明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创新的时代范式,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和战略要旨,为深入把握全球标杆城市创新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逻辑,为推进深圳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②其一,要以全新视野,深化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进行了论断,他曾指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其二,要推动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的运行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着力点,也是推进全面创新发展必须遵循的最优路径。③周国辉:《科技创新思想的八个维度》,《学习时报》2016年10月27日。其三,要以改革作为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的点火系。***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立一个好的体制保障。④王春法:《***科技创新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特征》,《学习时报》2017年1月23日。其四,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一个国家和民族科技实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关键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总书记把人才看作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与根本支撑。

总体而言,***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阐明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时代范式,指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运行模式、动力、关键等诸多方面,指明了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内在逻辑联系,为未来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深圳城市创新力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系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及其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放眼本世纪中叶,深圳正朝着建设创新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宏伟目标前行,把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深圳全球标杆城市创新力建设,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时代范式为理论指引,瞄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创新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动态目标模式,大力推进城市创新力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到全面系统发展,再到卓著引领的宏伟实践。

三、深圳城市创新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城市创新力建设的理论逻辑分析,深圳城市创新力是指以科技创新力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不仅是指科技创新力,而且是多个子创新力构成的创新力整体。具体而言,从创新产出端分析,城市创新力有表示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水平的创新引领力、表示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成果水平的创新硬核力、表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果水平的创新实力、表示创新驱动社会发展成果水平的创新造福力。从创新投入端分析,有表示创新资源投入水平的创新动力。从创新的环境条件分析,有表示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水平的创新活力、表示创新文化氛围发展水平的创新传播力。这些创新力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有机构成城市创新力的整体。由此,我们将从上述“七个力”来比较全面地设计深圳城市创新力建设的对策建议,瞄准动态战略目标,针对差距,主动对标,系统推进深圳城市创新力不断提高,朝着创新力卓著的全面标杆城市迈进。

(一)提高城市创新引领力,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成果持续上台阶上水平

深圳创新发展已经跨过了主要依赖技术引进创新、集成创新的阶梯,继续朝着源头创新台阶不断跃升,并且有着良好的开局。遵循创新引领力发展进程,急需超前部署基础前沿研究,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上规模上水平。一方面,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趋势,聚焦深圳创新关联度强的研究领域,完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相关规划,部署和实施短、中、长期重大项目,带动创新引领力的持续提高。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科研基地,大力建设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借助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基础研发力量,打造深圳创新引领力的重要标志。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提下,坚持差异化发展,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相结合,实现自身的特色创新引领功能。

(二)提高城市创新硬核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获得突破性提升

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强化战略导向,拓展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创新攻关组织方式,支持和鼓励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搭建协同攻关的平台机制,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集中优势创新资源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障碍。着力创造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鼓励和引导高端实验室、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依托自身科技攻关能力优势,瞄准市场需求,顺应产业创新趋势,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打造更多更强的创新硬核力。

(三)提高城市创新动力,高水平保障科技资金投入、壮大人才队伍、疏通科技金融动力源泉

要保障对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高强度的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经费投入是城市创新动力的重点要素,研发经费犹如动力之源的燃料不可或缺。财政科研经费应更大比重地投入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鼓励和引导全社会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精准提高城市创新动力。要壮大高端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国际创新人才高地势在必行。要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高端实验室、高水平大学、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等吸引来自国内外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为深圳城市创新动力的提高贡献力量。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宏大人才队伍。还要完善金融和科技的紧密结合,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对城市创新动力的融资支持功能。

(四)提高城市创新活力,支持创新创业创意蓬勃发展的综合性制度体系环境日益完善

要加强科技创新统筹,着力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完善源头科技创新模式。注重在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过程中,积极发挥深圳产业创新活力充沛、基础优厚、市场机制完善的体系特点,结合公益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市场导向产业转化的双重优势,系统推进深圳研产学介资一体化创新体制模式的完善。要主动求变,积极探索市场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方案。新型举国体制是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新变革、新安排,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凝聚社会最大共识,加强各种力量的统筹协调,推进内外部创新资源的集纳融合,实现人才、技术、知识、资本协同发力、有机互动,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五)提高城市创新传播力,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协调并进,增进市民科学素养

科学文化传播不仅有利于推进科技普及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且有利于保障科技创新的深入拓展。日益开放的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的发力,应具备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多元化的内容,除了科技,还要纳入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大力提高深圳城市创新传播力,营造优秀的创新文化氛围。应着力丰富科学文化资源的内容、注重改善科学文化资源的传播品性,以提高科学文化资源能力;促进科学文化教育普及、改进媒体科学文化传播、完善科学文化传播基础设施、加强科学文化活动传播,以提高科学文化资源传播渠道能力;完善科学文化传播政策、改进科学文化传播管理体制、创新科学文化传播活动实施机制,以提高科学文化传播事业支撑保障能力。①易永胜:《提高深圳科学文化传播能力的政策建议》,《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年第6期。

(六)提高城市创新实力,科技创新充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成果充分涌现

应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通过高水平的科技资源投入,日益完善的创新体系环境的支撑,输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大规模成长发展,推动未来产业培育成长。从微观层面,不断促进源头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包括产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高度融合起来,形成更为密切的产业协作与知识网络,促使企业不断提高创新实力。从宏观层面,通过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会和政府积极作用,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包括核心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等的配套完善,反过来,区域创新体系又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佳的知识生产、使用和扩散的宏观机制。依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发力,切实增强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及转型升级密切结合的强大引擎,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必然成为提高深圳城市创新实力的增长点和强大支撑。

(七)提高城市创新造福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科技更多造福美好生活

加强科技创新,不仅服务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服务社会发展。在民生领域,政府应加大公共健康科技,绿色出行公共交通科技,清洁能源公共科技,公共安全科技,智慧城市科技的广泛高效使用,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公共科技造福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广大社会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应明确科技创新的成果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将可能对民生领域产生正向价值与负向价值的不同影响。创新主体应秉承科技造福民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在谋取经济效益之际,应确保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可靠,应为杜绝伤害消费者保持一份敬畏、应为造福民生保持一份初心。政府应完善科技造福民生的公共科技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城市创新造福力的不断提高。②易永胜、林祥:《深圳科技政策的基本理论框架与对策建议》,《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年第5期。公共科技政策研究应对社会、文化和政治场域开放,致力于构建更加有助于科技创新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的政策内容,积极回应社会场域和道德伦理场域中政策主体的科技价值诉求,注重有利于增进社会民生福祉的科技政策内容设计,使科技进步与创新更加全面地服务于城市公共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大众医疗健康,展现深圳全球标杆城市社会生活的美好画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