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理健康服务:从此出发而远不止于此

时间:2024-05-22

刘珏鑫

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与以往相比,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此次的以心理危机干预为着力点的心理健康服务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早在1 月26 日,国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以8 号文下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服务正式纳入疫情防控体系,是作为其中一项重点工作进行部署的。该文由36 位专家合作编写,配案例及症状分析,按不同人群分别给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干货满满。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医院学校以及民间的咨询机构、社会组织等都参与其中,通过线上各类宣传工具,心理咨询、讲座遍地开花。重视对每个个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短期来看,是防范化解疫情可能带来的社会公共危机风险的重要措施,从长远来看,心理健康服务受众面广,影响深远,相当于一次全民的心理科学普及。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能得到如此重视和取得成效,如此令人鼓舞。2017 年***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放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背景之中。心理健康服务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治理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中,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这是否就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部内涵呢?远远不止如此。心理健康服务的视角是病理学,其服务对象是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状况,以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增强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视角应该是社会治理。笔者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涵,是要把心理科学纳入社会治理之中,借助心理学知识、依照心理行为规律来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俞可平说:“与统治行为相比,治理活动的技术性因素要重于其价值型因素。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治理是一种偏重于技术性的政治行为。”社会治理的“技术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从外部世界来看,包括法律法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而从内部世界来看,心理科学的应用就是其中重要一项。

中央财政大学辛自强教授认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公务员和公民个人以及政府和社会组织,属于多元主体,需要通过协商沟通进行群体决策,而群体决策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其治理的对象是人,人们的社会心理特别是社会心态本身就是要治理的重要内容。所以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不仅包含心理健康服务,还涉及社会治理主体心理、群体决策心理和心理建设等重要方面。那么,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心理科学如何助力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譬如,在心理学上,恐慌被解释为一种基于恐惧的情绪,来源于内心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和无助感。有了这样的理解,政府通报就应特别注意信息传达的确定性和对公众行为的指导。譬如,一般决策过程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决策过程有明显不同,后者的即兴成分大大增强,如何降低群体盲思这一思维模式的风险?譬如,公众会在事件中迅速通过类别化分成不同的群体,产生偏见甚至攻击,如何化解敌意促进合作?如果仔细思量,我们仍能感受这次疫情中心理科学缺位的种种现象。

如何把心理科学纳入社会治理当中,目前仍是起步的探索阶段。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为其建设打好基础,而只有真正把心理科学纳入社会治理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才算是到达核心部分,那就是认识、尊重并善于运用人类心理规律,进而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大幅度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一是要提高治理主体的意识,在业务培训中增设心理科学的内容,把心理学视角纳入治理行为之中;二是在社会治理(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的群体决策中,增加相关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团、智囊团;三是鼓励重大事件的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包括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的心理因素等,总结经验,把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治理实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