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岳振
2016年,对黔东南而言是比较特别的一年:正值建州60周年,在这个新的发展节点上,又迎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重大新使命。
60年沧桑巨变,苗乡侗寨发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数据显示,黔东南州经济总量从1956年的1.2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811.55亿元,是60年前的644倍;财政收入从1956年1492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03.9576亿元,是60年前的696.8倍。
“十二五”以来,黔东南经济增速年均增长15.4%,居全省第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发挥,脱贫与民生事业成绩斐然。
5月6日,贵州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黔东南州工作汇报,研究指导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强调“黔东南州要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是一条“金扁担”,“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
乌羊麻是个好地方
“想请镇里的干部吃顿饭,但是请了几次都没来,他们太忙了。”麻江县宣威镇翁保村乌羊麻组村民陈文彪夫妇想摆桌饭菜,以表达镇里为他家房屋进行无偿修缮的谢意。
当地政府出钱、出材料,给村民房屋进行无偿装修,有两个目的,其一是为村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条件,其二是希望村民以此为根基,发展乡村旅游。
党支部带领弱村变强村、党员户带头贫户变富户、金种子带帮产品变商品、合作社带动农民变股民,这“四带四变”是宣威镇创建的党建扶贫载体,乌羊麻是“四带四变”示范点。
翁保村有38户“示范户”,都有“一诺双带双帮”的责任,即承诺找到一个项目,比如餐饮、民俗等农家乐,带动两户以上农户找到两条致富道路。作为“示范户”,陈文彪的农家乐项目带动了10位村民就业,自己每年也能实现五六万元左右的收入。
陈文彪早年靠外出打工来维持一家五口的生计。后来乌羊麻景区的游人渐渐多起来,两口子就决定回来搞农家乐。他们家的农家乐作为小微企业,通过优惠政策可获得低息贷款,经营收入还免税。在家里能够安心、舒适地赚到钱,还能帮着乡亲增加收入,陈文彪笑着说:“还不错!”
陈文彪等村民的农家乐,为乌羊麻景区的游客解决了吃和住两个大问题。
在陈文彪家阁楼上望去,不远处便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蓝莓园。在这片蓝莓园里,果子成熟时节,前来采摘蓝莓的游客虽然时多时少,但总会让种植户杨启勋一家忙得不亦乐乎。游人在此享受到了游购之乐,杨启勋一家也幸福地数着钞票。
40岁出头的杨启勋是翁保村“蓝莓种植第一人”,至今已有七年,他的蓝莓园已发展至35亩,树已齐人,果实累累,他懂得通过网络宣传推广自己的蓝莓生意,每年收入10万元左右。杨启勋的哥哥杨启林起步稍晚,每年卖蓝莓可收入一两万元。杨启林说,以前种田,粮食刚好够吃,现在种了蓝莓,日子好过多了。
蓝莓是绿色生态产业,“麻江蓝莓”逐渐被外界广泛熟知。在杨启勋的带动下,翁保村有40多户都种了蓝莓。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也随之增加,从以前的2500元左右增加到现在的5800元左右,而在乌羊麻组,已达到人均7800多元。
“以前很多人在外打工,现在大部分都回来了,在村里可以种蓝莓、种草莓,可以搞养殖,发展观光农业,搞农家乐,能看家能就业还能赚钱。”翁保村村支书文德忠笑容满面。他描绘着即将到来的新风景:正在修建3公里的环村公路,公路两边是“花的海洋”,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旅游+”: 一子落、全盘活
“旅游+农业”“旅游+城镇”“旅游+服务业”“旅游+扶贫”, 在翁保村乌羊麻组发展探索与实践中,得到生动体现。乌羊麻是一个苗族村寨,有“小西江”之称。乌羊麻的今天与未来,是黔东南州推动“旅游+”、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风景如画、人文独特的黔东南,可谓村村是景点、寨寨好风光,全域旅游潜力巨大。
在雷山西江苗寨、黎平肇兴侗寨等地,“旅游+”生机勃勃。“十二五”时期,在“旅游活州”战略带动下,黔东南州打造了“千户苗寨-西江”“千年侗乡-肇兴”等一批民族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西江千户苗寨”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增加值占黔东南州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以上,位居全省第一。
“根在民间、魂在文化”,民族文化旅游照亮了黔东南全域旅游的大好前途。
在贵州省推动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战略背景下,省委常委会要求要以“旅游+”带动黔东南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推动“旅游+农业”,以农文旅一体化为主线,依托现代农业园区、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森林资源等做好旅游业态,把农业园区做成景区,把农特产品做成旅游商品,把美丽乡村做成游客集散平台。
推动“旅游+工业”,积极发展山地旅游装备制造业,加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做大做强民族医药产业,促进特色工业发展。
推动“旅游+城镇”,突出一城一景、突出现代城镇功能、突出旅游产业支撑、突出社会事业配套,促进产城景互动。
推动“旅游+服务业”,强化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促进服务标准化。
推动“旅游+大数据”,加强智慧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智能化水平。
推动“旅游+扶贫”,把旅游业发展与扶贫开发方式创新结合起来,总结推广“十户一体”抱团脱贫经验,突出抓好民族乡村旅游。
“省委提出要按照国际视野、国际水准进行顶层设计,为我们推动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了基本准绳和根本要求。”黔东南州州委书记李飞跃说。
旅游业涉及面广、带动力大、综合性强、开放度高,具有“一子落、全盘活”的牵引作用,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带动作用,“旅游+”战略对推动黔东南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意义重大。
“两个宝贝”就是财富源泉
早在1986年,黔东南州侗族大歌在巴黎演出,被惊叹为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侗族大歌天籁之音从此传遍世界。
今年1月,贵州入选《纽约时报》全球最值得到访的52个旅游目的地,入选理由是苗家山寨和侗家山寨保留了不紧不慢的舒适节奏和最淳朴的真实感,黔东南州正是贵州这方面的代表。今年2月,黔东南州雷山县、黎平县、镇远县被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4月12日,《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在法国电视二台开播,展示了黔东南州榕江县阳开苗寨淳朴自然的生活场景,吸引了众多法国观众。
黔东南被誉为“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灵家园”。苗族、侗族、汉族等30多个民族在黔东南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节日文化,培育了朴实而绚丽的少数民族风情;森林覆盖率超过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99.6%。
黔东南州州委副书记、州长冯仕文说,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打好生态牌、民族牌、文化牌,既能保护美丽山水和优秀民族文化,又能致富于民。
“国内外知名”已有良好基础。省委常委会为黔东南确定的“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一战略定位,是“旅游发展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的重要体现,是贵州省民族地区发展山地特色文化旅游的最佳路径,也是黔东南州立足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切入点”。
“国内外知名”,就是以国际化的眼光准确认识和把握黔东南州在国内外旅游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平,开发利用好世界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和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等国际旅游品牌资源,提高黔东南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民族文化旅游”,就是突出黔东南州旅游的优势和特色,把民族特色作为黔东南旅游的最大魅力、最大亮点、最大品牌,保护好、传承好、挖掘好、利用好苗侗等民族文化这个宝贝,丰富旅游的人文内涵,促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现代旅游业及其他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与原住民素质提升及收入稳步增长有机结合。
“目的地”,就是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要让人们“有旅游需求,首先就想到黔东南”,要求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质的旅游设施,具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具有较大的境外客源市场,具有高效的旅游管理服务体系,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能力。
“打造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必须坚持文化为魂、生态为基,越是要发展旅游,就越是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视文化和生态保护。”李飞跃说,黔东南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寨子、一栋房子,而是涵盖村寨周边的生态、田园、古树等有形要素和节庆、习俗等无形要素,稍不注意,就会造成破坏。
“保护优先、融合发展”,是黔东南打造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关键路径。李飞跃认为,文化和生态这两个宝贝能不能当饭吃,能不能强县富民,能不能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率的发展,关键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把保护与开发融合起来,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推动产业业态发展,把文化和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坐在陈文彪家阁楼上,低头就是羊昌河,风雨桥上人来人往,远处飘来苗家人热情的歌声。清风拂面,满眼翠绿。稍坐不久,陈文彪夫妇精心烹制的农家饭菜端上桌来,香气扑鼻。苗家人自酿的蓝莓酒,清甜可口,惹得游人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