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朱江 岳振
5月6日,省委常委会在专题听取黔东南州工作汇报、研究指导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时指出,民族文化旅游业对黔东南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黔东南州最有条件和优势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黔东南的生态旅游、原生态文化旅游走向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而今,加快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优势,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旅游+农业
成就:在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战略带动下,黔东南州省级农业园区发展到50个(其中省级重点园区8个)。农业园区融合文化、旅游的各功能区块逐渐形成,扭转了过去“小打小闹”无规模的现象,涌现出了如凯里云谷田园、麻江乌卡坪、三穗颇洞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
点评:推动“旅游+农业”,促进农旅一体化。在保护和传承农耕文明的同时,推动传统农业向精致农业、创意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寓农业于旅游之中,将“三农”打造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项目和通道,让更多农民成为旅游项目的业主,成为旅游产业的工人,分享旅游带来的财富和快乐。
旅游+工业
成就:以工业化的理念来打造银饰、刺绣、蜡染、雕刻、木工,成为黔东南州推进“旅游+工业”的重要举措。这是一条具有黔东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今,黔东南州已建成16个工业园区、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逐渐发展成为以林产加工、冶金、能源、特色食品和建材等五大产业为支柱,以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健康医药、电子信息、工厂化建房等新兴产业为主导,以服装纺织、民族工艺品、矿业资源加工、化工等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特色产业体系,2015年工业总产值完成近800亿元。
点评:推动“旅游+工业”,促进特色工业发展。旅游业与工业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旅游业中能够“抓出”工业,发展创意产业,工业里面也能够发展旅游业,推动工业旅游。结合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抓好工业,在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壮大特色工业等实体经济。黔东南应在积极发展山地旅游装备制造业、加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做大做强民族医药产业、探索发展工业旅游等方面持续发力。
旅游+城镇
成就:黔东南州把“旅游+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来抓,在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产城互动发展,推动城市与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互动发展,一批城市新区正在加快形成。在“旅游+城镇”建设过程中,“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黔东南州创建工作的基本宗旨和原则。辛勤努力换来硕果,黔东南州城镇化水平由2010年的26.39%提高到2013年的33%,年均增长2.2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点评:推动“旅游+城镇”,促进产城景互动。积极推进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强特色旅游城镇建设,让城镇成为景点,让游客游在城镇。突出一城一景、突出现代城镇功能、突出旅游产业支撑、突出社会事业配套,提升旅游景区、城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旅游的便利性、舒适感、安全度。
旅游+服务业
成就:黔东南州推动“旅游+服务业”,强化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促进服务业标准化,如在被誉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加榜梯田,量身打造的亲子游产品,让旅游与探险完美结合。孩子们可到梯田里从事一些劳作体验活动,比如摸鱼、捉虾、栽稻谷等。孩子们还可以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示范基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创作、制作,让下一代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点评:推动“旅游+服务业”,促进服务标准化。要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必须提高旅游服务水准,坚持问题导向,囤绕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找准旅游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痛点”,辩证施治、靶向治疗,防止在游客井喷式增长的同时问题井喷式发生,让游客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旅游+服务业”不仅能让游客细细品味当地的独特魅力,更能拉长旅游产业链,增加“含金量”。
旅游+大数据
成就:贵州中科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位于凯里经济开发区内。这家公司推出的“智慧黔行”系统,是集智行公交、智慧旅游于一体综合互联网平台,具有定位查询、分段计费、移动充值、在线支付、电子站牌显示等功能。迈入“云时代”,黔东南正以迅捷的步伐在“旅游云”中力创一片新天地。
点评:推动“旅游+大数据”,促进智慧旅游。进一步完善“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平台,与时俱进研究智慧旅游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不断提升民族文化旅游智能化水平。加快大教据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全面掌握各旅游板块、线路、景区景点和企业的变化趋势和动态信息,增强旅游管理部门宏观管控能力。加强大数据智慧旅游服务,及时发布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环境变化、交通状况和游客消费动向等信息,并提供出行建议和参考,做旅游企业和游客出行的“贴身管家”。
旅游+扶贫
成就:2007年到2015年,雷山县西江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700元增长到12000元,70%以上的村民吃上旅游饭,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突破百万元,成为贵州山地乡村旅游扶贫的典型。西江“旅游+扶贫”实践的成功,为黔东南在全州布局旅游大扶贫提供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2006年至2010年,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对乡村旅游进行了二次开发,共投入9.6亿元用于乡村旅游景区升级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村(点)得以重新精彩亮相。各具特色、业态各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黔东南遍地开花,不仅提质了黔东南州旅游产业,更有效的帮助了当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点评:推动“旅游+扶贫”,促进脱贫攻坚。建设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不只是为外地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为本地区人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为贫困群众提供脱贫致富的门路。把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与推进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旅游设施建设与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结合起来,把旅游产业项目与扶贫开发项目结合起来,把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贫困人口就业脱贫结合起来,把旅游业发展与扶贫开发方式创新结合起来,实现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双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