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时间:2024-05-22

张 军

如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张 军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重要安排。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根本需要。也是推动深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把实现市民基本文化权利当做第一要务,应当摆在当前深圳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

一、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率先探索,领跑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央对深圳寄望甚高。十七届六中全会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亲自体验了由深圳自主开发研制的自助图书馆服务,并殷切希望深圳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向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深圳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繁荣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惠民不断落到实处。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深圳已经初步建立起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日益充实,文化体制改革已见成效,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立,文化艺术创作推陈出新,公共文化投入今年大增。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立。文化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深圳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设施的规划、投入和建设,目前已形成市、区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近17年来,市级财政先后投入52亿元,规划建设了32个市级文化设施,全市已建有群艺馆和文化馆站62个,公共图书馆室638个,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2200余万册(件),超额完成“十一五”时期人均藏书两册的目标,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最早实现中国“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

一系列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构筑起深圳文化的鲜明地标。深圳图书馆、深圳音乐厅、深圳博物馆新馆、深圳大剧院、关山月美术馆等,是政府投资30多亿元建成的,以辉煌的姿容和亮丽的色彩,向全世界展示深圳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市、区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星罗棋布,市民出户一公里内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服务。各级各类文化广场381个,各类博物馆26个。

深圳还着力让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注意应用现代技术推进文化服务信息的快捷便利传播。深圳早在2003年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是国内第一个以此为文化愿景的城市。市、区和大批社区图书馆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借阅服务,160台自主研发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遍布大街小巷。2008年深圳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获此殊荣的全国仅3个城市。192家图书馆已经实现全城无障碍统一服务,实现了深圳市文献资源的共享和流通。“统一服务”的便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读者。据统计,自2010年3月6日统一技术平台开通至2011年6月30日,全市加入统一服务平台的图书馆新增读者证超过16万个。

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丰富多彩,深圳的文化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层出不穷:2007年3月开始,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正式进入“零门槛”时代。全市平均每年开展的送戏、送电影、送书、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近2000场,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万余场次,受益观众超过600万人次。虽然因此每年减少了280万元的门票收入,但保证了公益场馆的公益性和群众的参与性。全市大型演出活动试行“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市宣传文化基金每年资助500万元,把高雅艺术演出的票价最低降至50元,使市民能够以低门槛观赏高品位的艺术精品。深圳音乐厅推出“美丽星期天”系列免费音乐会;群众艺术馆为来深建设者子女和老年人提供免费艺术培训;文物考古鉴定所定期为市民提供免费文物鉴定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日益充实。除积极引进市外优秀节目,更主要的是发动和调动本市文艺工作者创作文艺精品。据统计,近5年来,深圳的文化项目共获得国际奖363项,国家奖1256项,省级奖894项。目前,这些文艺精品活跃在公共服务的舞台上,为广大群众奉献丰盛的艺术“大餐”,打造出一大批文化活动品牌。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外来青工文化节、创意十二月、鹏城今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少儿艺术花会……在深圳,几乎每一天都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各行各业、各种年龄层次的市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内容。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使硬件“硬”起来,内容“活”起来,品位“升”上去,构筑起深圳公共文化服务的灿烂星空。

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深圳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够平衡。由于客观原因,文化设施空间分布在历史上的特区内外存在不均衡的状况,由于原有文化设施基础薄弱,而民众对公共文化设施的需求却日趋旺盛,使得公共文化设施呈现出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情况,有些文化设施的水平和档次相对较低,缺少符合基层文化发展的具体项目,对公众使用、参与和开展文化活动也造成了不利影响。

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益和能力有待提高。随着深圳公共文化机构的不断完善,其服务效益和能力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一些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文化设施和场所,由于对管理方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措施,往往忽视大众性文化娱乐项目的设置,或通过出租、改变用途等来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造成其性质异化。某些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被挤占、挪用。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方式和手段较单一,服务手段创新不够,这都影响了公共文化机构服务的效益和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改善。利用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是当代政府改革的重要趋势,深圳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投入直接生产,企业、非营利组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这种状态限制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步伐。从现实状况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建好的公共文化机构并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现在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各种展览越来越多,但往往形成“一流的设施,二流的展览,三流的服务”,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不够合理、不灵活,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和评估机制。

二、加强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工商管理和价格政策、文化设施建设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改进投入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主体的多元共治。放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公益性文化领域,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二)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市、区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级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和广播电视台(站)、互联网的公共信息服务点和卫星接收设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全市、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进一步加大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力度,加强策划和资助,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个性鲜明、艺术水准上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的优秀作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打造一批能够“走出去”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鼓励多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图书馆,探索发展网络出版、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业的新路径。

(三)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搭建六个文化平台

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作用,形成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必须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搭建公共文化服务的“六个平台”:一是文化信息交流平台,在广泛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的同时,及时公布各类文化信息,包括演出影视、图书情报、书画展览、社区活动、文化交流信息等;二是文化设施分布平台,在不断完善各类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展示市内所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位置、规模、功能、服务和联系方式等;三是文化产品展示平台,在繁荣各类文艺创作的同时,及时将创作的各类文艺精品在网上公布,公众只要通过网络点击就可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播放的方式欣赏;四是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对全市所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的基础上,及时在网上公布,让公众能知情、保护和利用;五是文化服务评估平台,在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作用的基础上,建成各类设施的评估考评体系,成立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并在网上公布,让人民群众及时知晓和监督;六是文化理论研究平台,在大力倡导文化理论研究氛围的同时,及时在网上公布文化理论研究成果,让人民群众享受和参与。

(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育方法。建设一整套吸引人才、帮助人才创出业绩的良好的人才制度,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吸收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充实专职文化队伍,开辟“绿色通道”引进文化专才。大力发展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和文化义工队伍。加强文化服务人员培训,在一些领域实施从业资格制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体系,主要包括四方面的人才:专业人才。要努力培养名理论家、名艺术家、名作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播音员等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公共文化水平。管理人才。要走专业化的道路,既要有管理经验也要有专业知识,专业的眼光,经营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需要文化事业发展,也需要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产业支撑与资金支持,二者都要有优秀的经营人才发挥作用,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基层文化骨干。作为基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会发挥重要作用。

(五)引入现代评估理论与方法,科学评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

作为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的重要工具,评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改革与发展的“助推器”。应引入现代评估理论与方法,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状况进行科学评估。首先,按照绩效评估的SMART标准(具体性、可量性、可实现性、现实性、时限性)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中心,科学合理制定能涵盖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主要方面的指标体系,综合反映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产出、数量、质量、运行状态等方方面面。其次,针对评估对象不同特点、不同要求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评估体系:形成反映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与运行情况综合评估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结合起来,作为评价全市文化建设及评比创建文明城市、文化先进市、区街道的重要内容。最后,将评估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包括党委政府、社会服务对象、新闻媒体、“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多元参与的监督评估体系,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与监督的有效性,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