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通实力”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4-05-22

李振福 刘依源

(大连海事大学 1.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综合交通运输协同创新中心,辽宁大连 116026)

引 言

目前国际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特殊阶段,尽管世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横行,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威胁论”和“锐实力”等思潮不断涌现[1],但不可否认的是,国际秩序正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我国秉持平等对话、互利共赢的合作观、互鉴包容的文明观和公平可持续的安全观[2],“三观”齐下融会贯通,以“一带一路”为纽带,着力将沿路沿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和能力重新整合优化,使其均衡分配于各国家或地区之间,实现资源要素的“内外联通”。这其中既需要国家自身、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联系,又不能缺少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广泛交流合作。因此,牢牢把握“互联互通”的理念,在稳固国际秩序和秉持和谐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增进国际间的互动关系,成为提升国家实力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全球“通”,构建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把国家联通这一概念理论化、具体化以及指数化,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通实力”指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涉及全球性指数问题。目前的全球性指数很多都是由西方国家主导发布的,包括创新类、环保类、经济类、民生类等多种指数[3],由我国发布的国际指数不多见,亟需在某些领域制定科学的指数标准,以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近几年,中国编制的指数评价体系逐渐进入全球视野,如已发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居民体检健康指数、“一带一路”指数、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人才指数等。在全球化联通问题上,我国同样可以把自身的中国精神内涵注入其中,构建既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又包含中国智慧的指数体系,并使其具有规范性。为此,本文提出一种以“联通发展”为主题,“通”为基础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通实力”观念,解读和延伸“通实力”概念的内涵维度,并构建“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据此,探索缓和国际社会矛盾,积极解决国家发展的困境,为努力构建和完善互联互通的经济通道、增强文化传播、推动科技进步等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

一、“通实力”指数的理论框架

构建“通实力”指数指标体系,首先需要通过相关理论基础支撑 “通实力”指数的提出,其次延伸“通实力”理论概念及内涵,辨析“通实力”指数测度的特征和目标,将“通实力”理念准确反映至“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中,进行以“通”为标准的新型国家实力评判。

(一) “通实力”的理论基础

从“裂实力” “扩实力”到“通实力”的演变,任何一种国家实力观的形成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5]。随着时代变迁,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国家实力的衡量指标会有所侧重,其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也会有所差异。不同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为“通实力”的提出积累了理论基础。

一是国家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4]为国家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而国家需求层次理论则为“通实力”理论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支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对个人需求进行的层次划分,国家需求理论将个体由个人上升至国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为满足不同时代需求呈现出多样的国家实力观[6]。二十世纪中期,部分国家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地位通过增强自身“扩实力”来争夺更多的领土和资源;二战期间,以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力量为主的“硬实力”成为了当时评判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形式[7];二十世纪末期,苏联解体让各国意识到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Joseph S[7]、Bilgin P[8]、朱孔来[9]、周怡岑[10]等人对“软实力”进行综合评价,认为以国内文化、制度等资源为基础,向他国输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等要素,达成影响甚至控制他国的目的,“软实力”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12]。随着“巧实力”[13]、“锐实力”[14]、“和实力”[15]等更多国家实力形式的出现,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科技军事实力已经发展到高层次时[16-17],联系沟通就成为了推动世界向前发展的国家需求[18]。

二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与国家“通实力”的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充分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性与永恒发展规律[19],观察国家内部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世界其他国家与区域之间都存在着的某种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而这必然会涉及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互联系。这其中的多种联系会制约和影响事物的发展,使其始终保持着在曲折发展进程中螺旋上升。

三是系统论。系统论不仅为国家内部实力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国家实力的整体提升提供新思路。重视“通实力”系统各要素在整体系统中发挥的联通作用,强调系统的整体功能[20],实现“1+1>2”的联通效果。

(二)“通实力”的概念及内涵

“通实力”的概念源自于国家形成的本源,不同于以单个国家作为行为主体的传统国家实力观,“通实力”将国家的含义予以拓展并放置于全球视野内,以世界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促进国家内部、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间以及世界各国家地区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沟通、交互、理解,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各领域间要素资源互联互通,打造人类命运共“通”体[18-20]。

(三)“通实力”的特征和目标

“通实力”特征既要体现“通实力”概念的本质特征又要考虑测度“通实力”时的指数特征。针对“通实力”本质特征而言,第一是系统性,单独发展某一资源联通并不能有效推动国家“通实力”的提升。只有将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反馈合作机制,以优势资源推动劣势资源的发展,才能形成高效有序的有机整体[20],实现 “通实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是适应性,“通实力”理论体系以适应环境为前提,根据环境的改变自适应调节从而实现取长补短,做到国家内部与外部相互间的协调发展[18]。第三是包容性,不同国家的政治诉求不同,国家所追求的利益或目标也会有所差异,只有坚持在和平发展道路上主张求同存异互利共赢[21],才能有效形成经济贸易、交通运输、科技通信、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实体联通。第四是联通性,“通”既包括地理空间上,地方性、区域性的联动联通,又涵盖跨国经济、地域文化、通信科技等实体资源的有效联通。

“通实力”指数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通实力”指数是包含时间维度和发展规划视角的动态概念。国家资源要素不断调整之时,国际秩序也在变革,各国间互联互通能力水平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去检验和证明,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解释该阶段下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第二,“通实力”指数具有空间概念特征,指数测度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水平测度。因此,其既可以以单个国家为主体进行指数测评,如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通实力”水平评估,也可以针对区域化“通实力”指数进行比对,如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通实力”的比较分析。第三是多元覆盖性,“通实力”指数在内容上覆盖经济贸易、旅游文化、交通运输、科技教育、自然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的资源联通。

从“通实力”的理念和目标来看,“通实力”实力观是为了顺应国家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而提出的。通过重塑和调整全球的资源和权力,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的“通”机制,最终构建出一种良好秩序下的有机共“通”体。“通实力”指数的测度则是“通实力”观念的数字化表现形式,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估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通实力”发展阶段。

二、“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首先是“通实力”评价对象系统自身的复杂性,综合评价的对象系统包含经济贸易、旅游文化、交通运输、科技教育、自然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评价对象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和动态系统。其次,“通实力”评价对象系统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对象系统要素来源于各个领域的各个层面,而其特征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对象系统要求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考虑其个性化特征。再次,“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的定义和选取存在一定的抽象性,“通实力”综合评价对象系统特征的指标化完全是一个抽象化过程。最后,评价活动具有较强的动态性,随着“通实力”指数评价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通实力”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通实力”评价的对象系统的特征和评价目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一定会对“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正是由于“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多项复杂性特征,因此需要用更加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来科学客观地构建“通实力”指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目的性原则。“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是“通实力”目标的具体化,因此,“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真实反映“通实力”综合评价的目的,能准确地描述“通实力”系统的本质特征。同时,“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也要在体现评价目的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

第二,整体性原则。“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通实力”评价对象系统的整体刻画,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能从多个维度和层面全面衡量对象系统的基本属性,综合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整体性能和本质特征。因此,需要在“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根据对象系统本质特征的类别和层次进行整体性设计。

第三,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的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获取成本的问题。其一,“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不管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更多应该是定量的),都要求指标可衡量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否则该指标的构建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其二,“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要全面权衡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成本问题,获取成本太大,也不宜强行将其纳入指标体系,可以选用替代性指标或采取计算机仿真和实验模拟等方式获取该指标的近似值。

第四,独立和代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要求“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个指标都要概念清晰并实现相互独立,指标之间应保证不相互重叠和相互交叉,而且不能互为因果和相互矛盾,须保持指标之间的独立性。代表性原则是指在“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需要表达的特征和因素都体现出来,那样会使指标体系过于庞大,所以在实践中应保留显著性的关键性指标,尽量剔除次要的非关键性指标。

第五,动态性原则。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动态性,“通实力”指数评价对象系统也不例外,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为此,在充分考虑“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的某个时间阶段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之外,需要强调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这种动态调整可分为主动性的调整和被动性的调整,主动性的调整是根据新的评价目的和变化的评价要求,调整或重新设计“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被动性的调整是根据“通实力”指数的评价结果的效果反馈,可对“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指标进行动态修正,剔除某些旧的指标或增加某些新的指标[22]。

三、“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一) “通实力”指数的基本构成

已有的“通实力”研究已在概念、原则、特征以及作用价值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运用定性分析法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北极地区以及中国“通实力”的实践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既能反映经济贸易、交通运输、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资源分配能力和要素流通水平,又能度量各领域的“联通”差异化程度。

“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由多个指标层级构成,将“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看作一个系统,可以采用顶层系统→子系统→子系统序参量的系统结构对“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自上而下构建。

首先,是将目标性要素(Objective)作为顶层系统的指标,也就是国家层次的“通实力”,即国家“通实力”。国家“通实力”作为一个独立体系,旨在评判各国在世界复杂系统中为促进各国友好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展现出的互联互通能力。其次,是将功能性要素(Function)作为子系统指标,每个国家的“通实力”子系统均按照外扩辐射、内引融汇、多边集聚、内部调节以及阻断联通等“通”功能,划分为影响力、吸引力、集聚力、顺应力和阻通力5个要素。最后,是子系统序参量,每一个子系统将由若干个子系统序参量构成。序参量的选取一方面应当最大限度地支撑其子系统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又具有数据可获取性,尤其是能够满足时间序列维度和地区截面维度的研究需要,确保数据质量。实现“通实力”指数测度需要包括经济贸易、交通运输、科技教育、旅游文化、自然资源以及社会保障共6个领域的联通,因此将这6个维度作为“通实力”系统管理性要素(Management),归属于功能性要素系统层之下。对管理性要素系统层下下设数量不等的基础性要素(Infrastructure)进行相对应地实体联通,以便于“通实力”系统的管理与决策。例如,经济贸易管理性要素下划分了GDP、外汇总储备、货物贸易出口量等基础性要素。最终,“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要素的名称和属性如表1所示。

表1 “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二)指标阐述及相关说明

“通实力”指数从5个维度测度各国“通实力”系统的联通水平,将“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功能性子系统层划分为吸引力、影响力、集聚力、顺应力和阻通力5个要素。其中,吸引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吸引别国资源投入程度的关键指标,是评判本国自主引入外来资源的重要尺度,其充分体现了本国的包容性。作为输入型子系统,吸引力强调国家广泛吸收、自主接纳的能力。吸引力得分越高,说明该国吸收吸引资源的能力越强。影响力是以别国自愿容纳为前提,衡量本国资源对外产出程度的重要指标。作为输出型子系统,影响力强调国家有效延伸、向外拓展深化的能力。影响力得分越高,说明向外拓展的能力越强,辐射范围也越广。集聚力是指一国集聚周边邻国的能力性指标,并为构建和提升其连接,推动周边国家友好往来。集聚力强调国家在促进各国沟通交流、实现多边合作方面展现出的服务力与内聚力。集聚力得分越高,说明该国凝聚力越强,越有利于推动各国多边合作。顺应力是满足现代人需求且顺应未来发展趋势的衡量指标,强调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优化整合资源的能力。顺应力的得分越高,说明该国未来改善、推进和谐关系发展的表现越好,优化整合资源的能力越强。阻通力是抑制和阻碍本国与世界联通,弱化全球网络连接关系的衡量指标。阻通力得分越高,国家联通发展的阻碍程度就越大,反之,分数越低,越有利于本国与世界友好沟通交流,越不会抑制国家经济、科技、运输等资源流通。

吸引力和影响力作为构成“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两大主体,分别发挥着内引和外拓的联通作用。两个作用力的作用对象相同,均是一个国家主体对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国家主体发挥作用;作用范围一致,都包含有经贸、科教、文化、交通运输4个方面资源的实体联通。但两者的作用方向相反,吸引力强调资源向内输入、吸收和包容的能力,而影响力强调资源向外输出、传播和辐射的能力。因此,两个作用力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以保证国家间输入和输出系统的均衡发展。集聚力作为构成“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力之一,将作用对象从“一对多”国家联通主体扩充至“多对多”的主体形式,强调集聚能力以及国家多边合作的重要性。集聚力与吸引力、影响力之间高能互增功效,低能抑制减效。通过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催化,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与国际信誉,国家的国际号召力随之提升,集聚力功效产生放大效应。反之,倘若该国没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自身与外界联通得不到全面保障,深化国际合作关系的重任也就无从谈起,集聚力也会因此受到限制,国家凝聚能力随之缩减。顺应力是影响力、吸引力和集聚力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保证国家自身处在可持续发展的联通模式中,影响力、吸引力和集聚力才能有效合理地对外展开。不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运作模式终将会被淘汰。阻通力则是对所有作用力均形成阻碍、约束和限制作用,是系统中唯一不利于“通实力”发展的作用力。因此,“通实力”指数评价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通实力”系统结构示意图

为了实现“通实力”系统的联通功能,需要在每个功能性要素下设计各领域较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性要素来综合反映国家“通实力”指数发展状况。

1.吸引力

吸引力从经济贸易、旅游文化、科技教育和交通运输4个层面来测度。其一是经济贸易吸引力,包括GDP、外汇储备量、货物贸易进口量和服务贸易出口量4个基础性要素,分别用来反映本国的经济规模吸引力、国际储备吸引力和经济产出效益吸引力。具体来说,①GDP(国民生产总值),一定程度上代表该国经济实力强盛与否,GDP越高意味着经济规模越大,人民收入增多,这不仅可以吸引外来企业入境投资,对于外来人员选择入境该国工作和生活也具一定的吸引力。②外汇总储备量,同样是展现该国经济基础的指标,雄厚的外汇总储备能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拉动外来资本的流入。③货物贸易进口和④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反映了国际贸易情况。国际贸易泛指世界各国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既包含有形商品交换,即货物贸易,也包含无形商品的交换,即服务贸易。扩大国家的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口量,能给外来投资者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是增强本国市场磁吸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本国主动输入外来资源的直接体现。

其二是旅游文化吸引力。一国的旅游市场若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说明人民对于外来文化的开放度、包容度以及认同感都较为强大。旅游文化吸引力从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和文化产品进口规模两个层面进行测度,包含入境旅游人数、入境旅游收入和文化产品出口量三个基础性要素,前两者反映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后者反映外来文化产品的接纳程度。具体来说,①入境旅游人数增多,能够说明海外客源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该地独特的自然风景与风土人情对外来游客具有较好的吸引力。②入境旅游收入,是指旅游目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向境外旅游者销售相关产品和服务所得到的货币收入。旅游收入的增加标志着国家外汇收入增多,将间接增强经济吸引力。③文化产品进口量,是指进口国文化产品(书籍、杂志、唱片、电影、视频等)的数额,文化产品进口是努力挖掘跨文化资源,积极吸收和接纳国际多元文化的体现,对本国的文化体系有扩充与完善的作用。

其三是科技教育吸引力。科技教育吸引力可以从科技研发人员结构和研发支出两个层面度量,科技吸引力在科研人员方面的结构差异选择用R&D研究人员数和入境留学生人数两个基础性要素来反映,研发支出选择研发支出占GDP比重来衡量。具体而言,①R&D研究人员,是从事一切科技工作的核心人群,科研人员基数大表明整体科研环境良好,推动更多研究者聚集于此进行学术探讨。②入境留学生人数增多说明该国出现“人才内流”现象,是吸引科教人才的直观体现。③研发支出(占GDP百分比),能侧面反映该国对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加大科研经费投资,是政府吸引科技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凝聚人心,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同时,增加研发支出也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吸引效应,有助于外资流入市场。

其四是交通运输吸引力。固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引入跨国经济的有形支撑,完善陆、海、空各交通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加快多种运输方式的基础建设,为各国参与国际合作提供运输场所,能有效满足各地贸易需求。因此,交通运输吸引力分别从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的基础设施投资额3个基础性要素进行衡量。

2.影响力

影响力从经济贸易、旅游文化、科技教育和交通运输4个层面来测度。其一是经济贸易影响力,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额、货物贸易出口量和服务贸易出口量3个基础性要素对其进行综合考量。其中,①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百分比)。对外直接投资额越大,说明该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越多,是该国资本向外输出,提高经贸影响力的主要驱动力。②货物贸易出口和③服务贸易出口与经贸吸引力中货物、服务贸易进口两个要素形成相应的反向作用力,二者代表了本国经济贸易输出海外市场的程度。经济贸易出口是向外展现本国经济优势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能有效提升本国在他国的贸易地位。

其二是旅游文化影响力。文化输出不仅取决于出境旅游行业市场发展现状,独特的文化产品也是本国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旅游文化影响力从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和文化产品出口规模两个层面进行测度,包含出境旅游人数、出境旅游收入和文化产品出口量3个基础性要素。其中①出境旅游人数和②出境旅游收入与旅游文化吸引力中入境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2项指标分别对应,作反向测度。③文化产品出口量,表明本国以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潮流的程度。

其三是科技教育影响力。该影响力可以从诺贝尔奖获得者、高科技产品出口和出国留学人数三个层面来综合反映。其中①获诺贝尔奖人数,是指该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拥有量。诺贝尔奖是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奖项,诺贝尔奖获得者比重大,能在一定程度上表征该国在推动世界科技进步上所做出贡献的程度。②高科技产品出口,是对外展示本国科技实力的重要形式。③出国留学人数。出国留学意味着主动向外输送科技人才,是为世界各地提供科技力量的表现。

其四是交通运输影响力。陆、海、空3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客货运量代表了该国的综合输送能力。输送能力越强,运输效能越高,与外界联系就更具优势,跨境经济效益也更明显。选取陆运客运量、陆运货运量、航空客运量、航空货运量和海上货运量(通常指邮轮乘客量,由于海上客运量较少,对指数影响甚微,暂不计入统计)5个基础性要素对交通运输对外输送能力进行考察。

3.集聚力

集聚力从经济贸易、科技教育和交通运输3个方面来测度。其一是经济贸易集聚力,具体包含了以下2个基础性要素。①经济自由度指数,是涵盖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全球权威的经济自由度评价指标之一。在这一个指标上分数越高,政府对经济的干涉越多,反之越低,海外市场集聚效应越容易受到限制。②经商容易度指数(Ease of Doing Business),也被称为经商便利度指数,该指数用来评判各个国家内交易的便利程度、征税水平等,衡量合同执行、信贷获取、跨境贸易及缴税的方便程度等。经商便利指数高更利于开展跨境贸易,促进多国的合作与交流。

其二是科技教育集聚力。想要重点考察各国集中凝聚科教力量的能力,需要从跨国科技制度可循性和科技产品国际认可度等方面入手进行衡量,因此选取知识产权数和国际实验室签署机构数2个基础性要素来反映。①国际知识产权指数。知识产权是驱动全球市场中创新和创意变革性发展的巨大力量。该指数报告分析了全球50个经济体的知识产权框架。国际知识产权可以反映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度,产权指数越高,国贸产权就越具标准化,跨境贸易也更具规范性。②国际实验室合作组织(ILAC)签署机构数。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通过建立同行相互评审制度,签订多边协议,形成国际多边互认机制,减少技术壁垒,实现“一次检测,全球承认”的目标。因此,该国拥有ILAC签署机构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球对该区域出具的认证结果的认可度,能够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合作交流。

其三交通运输集聚力。一国如拥有成熟的运输网络能更好服务于世界运输网络,完成商贸运输,因此选取高速公路、铁路里程数、航班架次、班轮运输指数和港口基础设施质量5个能依次反映出陆、海、空运输网络连接度、通达性和复杂程度的基础性要素综合考量交通运输集聚力。其中①高速公路里程数。高速公路是整体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世界高速公路里程数增长迅速,逐步形成密集且广泛的高速公路网络,利于贸易双方选取时间少且距离短的最优运输路线。②铁路里程数,是指可用于列车服务的铁路线路长度。铁路运输是邻国间进行跨境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相较于公路运输,具有安全系数高、运量大、耗能低等优势,是盘活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各国商品流通的重要介质。③班轮运输连接指数(Liner transport correlation index)。班轮运输连接指数由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能否接近世界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上运输有效关联的可得性,尤其是班轮运输业务可得性。该指数反映一个国家整合现有班轮运输网络的水平。④国际航班次数。国际航线是保持国家与世界各地联通的重要运输通道,开通国际航班能满足旅客出入境和物资国际运输需求,保证物资与人员的正常流动,国际航班次数则体现出该国际航线的繁忙程度和利用率。⑤港口基础设施质量。港口基础设施质量用于衡量企业高管对本国港口设施的使用感受。指标数据来自于世界经济论坛与 150家合作研究机构30年来合作进行的高管意见调查,抽样调查遵循基于公司规模和所经营行业的双层模式,通过在线或面谈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收集。根据国际标准,分数设置为1~7分,分数越高,说明港口基础设施水平越发达。1分代表港口基础设施十分不发达,7 分代表港口基础设施十分发达。

4.顺应力

生态资源拥有量和社会资源丰富程度是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表现特征,因此顺应力从生态资源和社会资源2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一是生态资源顺应力,其包含了4个基础型要素。①森林覆盖率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是反映一个国家 (或地区) 森林资源和林地实际占有水平的重要指标。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减少森林损毁、增加森林资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②人均淡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是衡量国家可利用水资源的程度指标之一。水资源短缺会成为制约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两个方面综合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发展状况。③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和④可再生能源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比例)。从不可再生能源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变,使得该国在处理社会与自然相处模式时更具有和谐性与可持续性。两个指标可充分反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利用率越高说明该国的绿色技术越发达。

其二是社会资源顺应力。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应考虑覆盖国民就业、医疗卫生、人民幸福指数、政治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多重因素,因此社会顺应力从以下4个基础性要素进行考察。①国民就业率,是反映劳动力就业程度的指标。它反映全部可能参与社会劳动的劳动力中实际参与的人员比重。社会就业率越高,说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就越大,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就越趋于完善。②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政府卫生支出越多,说明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越可能趋于完善。保证人民健康,幸福安康是人民最基本的诉求,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③全球幸福指数。幸福指数是比较和衡量该国或地区人民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幸福程度。幸福指数越高,说明人民在该国生活能更容易得到满足,收获幸福。④恐怖指数。恐怖主义指数是由经济与和平研究(IEP)发布,根据各国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精神伤害等因素给出的综合评分。恐怖指数越高,说明该国越容易受到恐怖威胁。恐怖行动显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会给国家乃至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造成极大地冲击,不利于国际秩序的和谐稳定,有碍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阻通力

阻通力主要从经济贸易、科技教育、交通运输和自然资源四个层面度量。其一是经济贸易阻通力选取税收和失业率2个基础性要素反映。①税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一社会制度下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等利益分配上面临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过高的税收会驱赶资本,降低企业和国民收入,减少居民消费,从而造成经济衰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②失业率。国家的失业状况可适当反应当下的经济发展。失业率越高,相应地经济增长率会反向减少。高失业率会影响本国经济向好发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国际贸易合作机会。

其二是科技教育阻通力,其包含了3个基础性要素,具体包括①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研发意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缺乏自主研发意识会使得创新思维备受局限。②企业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匹配适应度。企业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匹配可能会导致科研产品无法顺利投入市场,或者引发产品滞销,管理决策系统与分销系统脱节等问题。③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程度。校企之间缺乏创新合作可能会导致科研理论与实践应用脱钩。以上3个指标可以用于刻画该国科技教育成熟程度。

其三是交通运输阻通力。道路运输安全可以利用交通事故数量和伤亡人数2个指标来衡量。倘若一个国家在交通运输方面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国家在交通、旅游、科教等领域的经济活动也会受到阻碍。其中①交通事故数量,是指公路车辆行驶在公众有权进入的公共道路或私人道路上,造成至少一人受伤或死亡的事故数量。②交通伤亡人数,是指在道路中发生事故造成受伤和死亡的人员数量。

其四是自然资源阻通力。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不仅需要关注空气、森林、土壤和能源等方面的环境质量问题,回收处理城市垃圾和有害垃圾在环境污染中也十分棘手。因此自然资源阻通力从自然资源净损、空气污染暴露量、人均收集的城市垃圾和人均产生有害垃圾四个层面考察。①自然资源损耗(占GNI百分比)。自然资源损耗是森林损耗、能源损耗和矿产损耗净值之和。过度损耗自然资源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阻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②空气污染年平均暴露量(PM2.5),是指一个国家人口在空气含有直径小于2.5微米悬浮颗粒的年平均暴露水平,暴露量越高,对于人体呼吸系统、心脏以及血液系统造成伤害越大。③人均收集的城市垃圾,是指人均收集的由市政局(或代表市政当局)与私营部门回收的城市垃圾,包括混合废物和单独废料。④人均产生有害垃圾,是指人均产生的危险废物,因其有毒,并具有传染性、放射性或易燃特性等特点而对人类、其他生物或环境造成实际或潜在危害。

四、结语

推动世界各国不断发展“通实力”是促进各国互联互通,提升国家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构建“通实力”指数指标体系对准确理解“通实力”理念,深刻把握“通实力”的合作联通本质,切实推进国家内部和国家间的资源要素流通,共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通实力”概念定义为逻辑起点,立足于全球共享联通成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提出了包含吸引力、影响力、集聚力、顺应力和阻通力的“通实力”五维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改变了传统国家实力观念只侧重于实现自身利益的个体中心性理念,试图借助经济贸易、旅游文化、交通运输、科技教育等“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基础性要素的联通作用,鼓励各国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参与到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实现国家间各资源要素的协同发展,助力全球“通”机制的建设。此外,本文所构建的“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将体系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上定义为功能性要素和管理性要素,有助于国家及区域主体在管理和决策各领域的资源要素时,寻求不同联通功能的差异性和薄弱点,使其能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应的联通功能,推动国家及区域间更有效地实现互联互通。

本文从对外辐射、向内吸收、多边汇集、自适调节和阻隔联通五个层面对“通实力”指数中的联通功能进行划定,并厘清了其中内涵和作用机理。但在实际指标选取中,部分基础性要素介于多项联通作用范畴内,其联通功能边界仍难以清晰界定,容易产生一系列基础性要素的归属划分问题。此外,在现有的资料统计数据库中,针对经济贸易类指标的数据较为齐全,早期数据易于获取和查询,而对于部分资源环境和旅游文化方面的指标,由于指标的产生是随着时代变迁的发展需求而逐渐形成的,因此某些指标在早期还未曾定义或出现统一的衡量标准,其数据可及性仍面临挑战。综上,未来还需要深入挖掘“通实力”指数指标体系的应用价值,考虑从探寻国家“通实力”指数时序演变规律、比对分析洲际间“通实力”指数发展走势以及全面评估“通实力”指数作用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对国家“通实力”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进一步修正和完善“通实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