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实现中国梦的制度软实力

时间:2024-05-22

甘 泉 骆郁廷

一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孕育的社会制度也不同,制度产生的软实力也不同。制度是重要的软实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具有软实力的国家制度和制度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部署。通过科学的制度创新、健全的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制度执行,协调和维护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整合全社会的重要资源,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为,激发广大群众的实践热情,从而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化解阻力、壮大实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软实力的制度之维

制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和构成,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优势。制度一词,古已有之。“制”是指节制、限制,“度”是指尺度、标准,制度则是限制人们行为的尺度规范,是按一定程序确立、需要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规程、规则或行为准则。这些规范、规程、规则或行为准则,主要包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家法令、法规和组织的规章制度等正式规则,也包括伦理、风俗等非正式规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或体制,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就是规范人们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社会制度。制度蕴含着一定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念,引导和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形成和保障社会的运行秩序,调节和维护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因而是一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来源和构成。

《商君书》曰:“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制度变革。《史记》记载,战国时商鞅欲变法,恐天下百姓不信。在法令颁布前,命人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并到处张贴告示:有能搬到北门者予十金。百姓很怀疑,不敢搬。又下令说:“能搬走者予五十金。”有一人试着搬走了。商鞅立即予以五十金,以表明官府信用。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徙木立信”,至此开启了商鞅变法的制度革新之路。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可以说这一次制度改革壮大了秦国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考察世界各国的发展史,可以发现,那些成功地取得世界强国地位并在世界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国家,无不是具有与其生产状况、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制度,并向世界输出了某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制度文化。约瑟夫·奈认为这种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是软实力,软实力包括“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①[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智国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版,第10 页。,这些制度中又以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最为显著。正如19 世纪的英国主张自由贸易和金本位制,并随着其海外殖民地的扩张而成为“日不落帝国”;20 世纪下半叶的美国作为全球霸主和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中力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制定了一整套世界经济政治运转及发展的标准和规则,这些规则、制度与美英经济体系中的个人至上和金钱本位的特征是完全一致的。政治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不断完善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国家制度和公民构建,发展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政治理论和治理体系,形成了以西方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并利用西方拥有的政治、市场和文化优势,在全世界传播。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正是凭借缔造国际规则和制度体制推行了自己的价值观,推广了一定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然后辅之以文化产品的输出、大众媒体的传播和外交策略的引导,强化了西方国家的软实力,进而扩大了国家的综合实力,维护了本国统治阶级的利益。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必然要以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和轴心,并外化和固化为其宪法、法律、法规、纪律等制度体系,形成特有的国家制度。国家制度与核心价值观一样,同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和制约国家软实力的形成和发展。国家软实力的内核是核心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政策、规范来承载、体现和固化。当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对内为本国人民所拥护,对外被他国视为合法有效甚至借鉴模仿时,其所承载的核心价值和制度本身就会对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动员力,引导、激励、保障、促进本国人民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共同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外则产生相应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得到他国对本国社会制度的理解、认同、信任和包容,以至主导缔造出与其利益和价值观相一致的国际规则。这些国家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就会相应地顺利和通畅。正如约瑟夫·奈所说,一个国家“如果它能够建立与自己的社会相一致的国际规则,它大概就无需改变自己。如果它能够帮助建立一种机制,鼓励其他国家按照它所希望的那样行动,它大概就不再需要过多使用代价高昂的胡萝卜和大棒”①[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智国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版,第11 页。。反之,不良的制度和制度体系将误导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扭曲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国家软实力及国家利益。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历史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封建社会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资产阶级打破“农村封建制度和城市行会制度的阻碍”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860 页。,摧毁了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特权以及各种人身依附和束缚,建立了一系列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自由竞争、自由迁徙、自由贸易、商品等价交换等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等社会制度,极大地增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进入21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一百多年以前所估计的状况。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经过产生至今200 多年的历史发展,不仅创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生产力,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财富,而且其“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也在解决经济和社会矛盾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调整。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专制制度相比,有着历史的进步性和一定的优势,形成了优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制度软实力。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不断暴露出与生产社会化不相适应的内在矛盾和致命缺陷。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乃至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这种不断调整的结果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矛盾。

建立在经济权利不平等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保障的只是少数富人享有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而不是广大民众享有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所得到的只是空泛的“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自由出卖自身劳动力时在富人们设计好的“契约”签字的平等权利。③刘国平:《美国民主制度输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6 页。美国所谓自由、民主、平等的选举制度,也成了富人用金钱来收买政治权力、欺骗社会普通民众的“烧钱的游戏”。2010 年,美国最高法院取消了个人与企业向助选的政治行动委员会捐款的上限。美国敏感政治问题研究中心根据计算得出,2012 年围绕国会和白宫的角力耗费了60 亿美元,成为截至当年美国选举史上“烧钱”最多的大选。美国政治响应中心2018 年11 月8 日指出,2018 年中期选举共花费52亿美元,比2014 年增长35%。得克萨斯州的参议员竞选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奢侈的国会议员竞选。其中仅民主党候选人贝托·奥罗克一人就筹集了创纪录的6910 万美元。金钱选举下的美国政府充斥着亿万富翁。联合国极端贫困与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菲利普·奥尔斯顿2018 年5 月发布报告指出,美国特朗普政府内阁成员的财富总额达43 亿美元,政府已经成为能源、军火、金融等垄断集团的利益代言人。民众对美国的民主和政治体制越来越失望。皮尤研究中心2018 年4 月26 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53%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没有做到“尊重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新闻周刊》网站6 月26 日报道,民意调查显示,5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美国的民主“很薄弱”,68%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的民主正在“变得越来越弱”。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 年美国的人权纪录和2018 年美国侵犯人权事记》,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3/14/c_1124234797.ht m.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创立了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实现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一切权力归人民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消灭了剥削,消灭了压迫,以社会主义制度取而代之。人民群众成了社会的主人,社会地位有了根本的变化,真正实现了由人民群众自己主导、掌握和创造自己的命运,自己争取和实现自己的幸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民主权利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对全世界的无产者和劳动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红场成为吸引全世界进步人士和广大劳动者的圣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催生了中国的革命运动、新生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救国救民之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凝聚、动员、吸引无数仁人志士和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而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之梦。

二、制度自信与中国特色

***所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是全国人民共同向往的美好理想,也是需要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美好理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保障,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和优势的深刻认识,增强制度自信和坚定信念,对于增强我国的战略定力和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分重要。

制度自信本身就是软实力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为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军事领域等“硬实力”的较量,同时体现在制度等方面“软实力”的较量。全球化、网络化时代,软实力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制度认同的竞争,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②《***谈治国理政》(第3 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19 页。。制度自信就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对本国制度及其价值观念的高度认同,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制度自信是对制度了解、理解基础上充满肯定、认同和信任的积极心理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高度认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国际条件下,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充分体现了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这种制度自信突出表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不渝地走中国道路。坚持,就是面对国际国内的质疑和非议,特别是各种唱衰和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图曲解、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鼓吹西方政治模式的声音,一定要有辨别能力和战略定力,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完善,就是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制度自信源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创立的崭新制度。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也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的,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髓就在于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促进生产力更好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是在把握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实际、满足中国需要的前提下创建并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近代以来,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面临国破家亡、四分五裂的严峻挑战。在追寻民族解放与振兴梦想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地寻找着适合国情的社会制度模式,做过农民起义的“天国梦”、改良人士的“立宪梦”、西方民主的“共和梦”等,无一例外都破灭了,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制度根基的旧式农民战争、自强运动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更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①《毛泽东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80 页。只有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相联,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具有鲜明特色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行政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先进文化、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①《***谈治国理政》(第3 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25 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和实行民主集中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邓小平认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②《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13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奇迹。道路探索的实践经验具体化为制度、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道路探索的实践成果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优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调整中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3679 亿元增长到2017 年的82.7 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全国人民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 元增加到2.6 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 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 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 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 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 年的67.8 岁提高到2017 年的76.7 岁。③***:《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12 月19 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世界瞩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全球产业竞争力的教授理查德·来斯特曾在课堂上提问:“最近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最大的事件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因特网、生物科技、全球化、9·11 等,不一而足。理查德说:“你们全都错了! 答案是中国使十几亿人口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消除几亿贫困人口,而这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④赵忆宁:《“北京共识”推进“善意型外交”》,环球在线网,https://www.chinadaily.com.cn/2007npc/2007 03/06/content_820959.htm.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不长的时间里实现了总体小康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的奋斗目标;集中国力进行科技创新,“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系统等一批重大科技成就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铁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成功,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的蓝图早已实现。2016 年***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 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许多成就远远超出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建设的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①***:《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11 月12 日。。中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独立自主,克难攻坚,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九八抗洪”和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这些历史性的成就和事实,彰显了党和政府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聚、感召、动员、组织全国人民,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加强协同、克难攻坚的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优越性。

2004 年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高盛公司高级顾问约书亚·库珀·拉默(Joshua Cooper Ramo)撰写的题为《北京共识》的长篇研究报告,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报告认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进步,关键在于中国创造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并能不断创新完善的经济、政治发展模式和制度体系,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制度体系不仅为中国带来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而且“深刻影响了其他国家”②约书亚·库珀·拉默:《“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环球时报》2004 年5 月31 日。。曾经认为苏联解体预示着“历史的终结,也就是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西式政体将“普及为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 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看到“历史”非但没有“终结”,社会主义的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做出了新的判断:“中国政治体制优点明显。”他还比较说:“中国的政治传统和现实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在印度‘民主’模式和中国‘权威’模式之间,更多国家钟情中国,前者代表分散和拖沓,后者代表集中和高效。”③弗朗西斯·福山:《中国模式代表集中高效》,《社会观察》2010 年第12 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立足中国实际,探索中国道路,满足中国需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符合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产生了极大的优越性、生命力和吸引力,有效地增强了我国的软实力,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2020 年7 月,美国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发布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信任度达95%,较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上升5 个百分点,超出美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信任度(48%)近一倍,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

三、制度创新与优势发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出的崭新的人类制度文明,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我们党在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过程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包括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好地体现、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优势。

制度创新源于现实之变,就是要改革制度体系中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部分。纵观中国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历程,许多成功的改革都是由基层和群众率先探索和创造,然后由党和政府总结经验,形成政策制度,逐步推广到全国。1978 年11 月24 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 户农民在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商量“分田单干,包产到户”,这在当时是冒极大风险的事情。他们签订了一个契约式的文书,写明:如果谁因此坐牢,大家负责将他的孩子抚养到18 岁。每个人都在这份文书上摁下了手印。后来人们称这份文书为“大包干合同”。结果小岗村的“大包干”当年就见成效,粮食总产量由上年的1.8 万公斤猛增到6.6 万公斤,人均收入由22 元跃升到400 元,不仅结束了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且破天荒地向国家上缴粮食3200 公斤。小岗村的事迹震惊了四邻,各地农民和农村干部纷纷仿效。中央政府确认了这种经济形式并正式将其命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当年的农民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冒险尝试无意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中国的改革开放本就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变革和完善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又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同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建立了以这种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其他社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和创新随着实践的探索不断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及有关中央全会都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基于公有制为主体这一经济制度的制度体系,不仅能集中力量保障完成国家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工程,而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一盘棋”,有效应对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重大困难和重大灾难,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互竞争的经济机制能够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竞争机制引入到社会生活中,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与微观激活的有机统一,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令人瞩目的世界奇迹。可以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制度创新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601 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邓小平同志1992 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②《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72 页。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富有成效,但还不够成熟、不够定型,特别是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国家治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优势中还存在着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存在着权力相对集中,容易滋生官僚和腐败现象的弊端;在推进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中,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民主和法律素质还不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还不强;在一些具体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方面还存在着漏洞和弊端等,这些弊端和不足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面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不断健全和完善。

制度创新体现价值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求新求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制度软实力所承载和维护的价值观,就是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③骆郁廷:《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 年第8 期。而非资本主义“个人至上”的核心价值,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政治制度。***强调:“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④《***谈治国理政》(第2 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289 页。制度创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在具体制度特别是各种体制机制上进行变革创新。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推进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实践的具体化、制度化成果,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5000 多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制度文明,而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近百年奋斗、创造、积累的创新成果,也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具有最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又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充满活力。制度创新要坚定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同时也要兼容并包,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中,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法治建设等具体制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体系,值得后发展国家借鉴和吸收。当然,这种借鉴吸收不是简单模仿、照搬照抄,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立足中国实际进行创新发展。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曲解干扰所欺骗,不生搬硬套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制度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以人为本,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40 多年来我们跨过了无数道被外人认为不可逾越的制度和政策障碍。曾几何时,领导干部退休制度改革、工资改革、物价改革、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军队与公检法经商问题改革、“三农”问题及住房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都曾被看作一道道“险关”,稍微处理不慎,就可能造成全局性的灾难。然而,回首过往,一次次成功的体制机制创新,常让人发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诸多难啃的硬骨头,伴随着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更需要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正如***所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①《***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74 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35 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一总体目标指明了制度创新的方向和任务。我们坚信:“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②《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37 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多年来,我国制度建设不断进步,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但是制定出好的制度,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和执行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制度的有效执行和监督落实。有些方面的制度机制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实际运行着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潜规则”;很多情况没有监督,违反了制度也没有任何处理,形成“破窗效应”;还有些制度不够健全,看起来像是铁笼子,但有的铁笼子门没关锁没上,或者笼子的栅栏太宽而“牛栏关猫”,或者栅栏是用麻秆做的,徒有形式毫无作用。因此,***特别强调:“一分部署还要九分落实。制定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落实,九分气力要花在这上面。”③《***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81 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制定实施八项规定,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集中制定、清理党内法规,坚持反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狠抓制度和作风建设,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着力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不想腐的引导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制度治党仍在路上。“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①《包拯·上殿札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完善和有效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软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有力保障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