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十三味和中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4-05-22

周婷,储浩然,薛西林,李学军,刘礼梅 指导:马骏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46;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临床研究·

十三味和中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

周婷1,2,储浩然2,薛西林2,李学军2,刘礼梅2指导:马骏1,2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46;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目的 评价十三味和中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疗效及对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0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十三味和中丸和多潘立酮片,14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证候疗效及胃排空疗效。 结果 十三味和中丸口服液和多潘立酮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81.6%,胃排空总有效率为70.3%和73.7%,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不良反应。但十三味和中丸对上腹疼痛、早饱等症状改善优于多潘立酮片(P<0.05);两组治疗后精神心理状态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十三味和中丸是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有效的中成药。

消化不良;肝胃不和;中成药;多潘立酮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组以上腹痛或不适、早饱、饱胀、腹胀、嗳气等为常见症状,经生化、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症候群。FD占消化不良的40% ~ 70%[1]。十三味和中丸是国家级名中医马骏教授多年来临床运用的经验方之一,于2013年1月获得院内制剂批号后投入生产使用[2],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临床疗效显著,独具特色。笔者运用该药治疗肝胃不和型FD,取得满意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观察的80位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均来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将80例入选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十三味和中丸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西药组)40例。其中治疗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39.7±11.4)岁;对照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41.3±10.8)岁。两组均有人员未完成研究。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试验前签署受试者知情同意书的住院和门诊患者,符合2006年《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3]和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修订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4]中“肝胃不和证”的诊断标准。研究前2周内未服用与本病相关的中西治疗药物者。

1.3 排除标准 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胃黏膜病理学诊断为胃黏膜萎缩、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学诊断疑有恶变者,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及胆、胰系疾病者,就诊前2周内曾服用治疗本病的中西相关药物者,过敏体质或多种药物过敏者,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史者,处于重度焦虑抑郁状态,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或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 十三味和中丸组(观察组):采用十三味和中丸(批准文号:皖药制字z20130002;配置单位:合肥神鹿九华药业有限公司;成分:柴胡、枳壳、炒白芍、陈皮、川楝子、延胡索、酒黄芩、酒黄连、吴茱萸、砂仁、茯苓、姜半夏、甘草;辅料:淀粉、滑石粉、虫白腊)口服。一次7 g,3次/d,饭前30 min服用。西药组(对照组):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0 mg,3次/d,饭前30 min,温开水送服。2周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宜清淡饮食,忌肥甘厚腻、辛辣生冷食物,保持情志舒畅。

1.5 安全性指标及观察项目 (1)临床上应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并须如实记录,如腹泻、头晕、头痛、皮疹等;还应记录是否需要停药、是否采取处理措施等。(2)尿常规、血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全部病例治疗前必检项)。(3)电子胃镜、全胸片、心电图、肝胆脾胰肾B超、血糖、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全部病例治疗前必检项)。如实记录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采取的措施和转归。

1.6 疗效指标

1.6.1 中医证候学指标(症状积分) 参照2002年5月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与200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

1.6.2 钡条胃排空率情况 钡条胃排空率为排出胃外的钡条数除以所吞服的总钡条数再乘以100%。本研究定为胃排空率在50%以下(钡条排出于胃外10条以下)为胃排空延缓;50%以上为正常(钡条排出于胃外10 条以上)。

1.6.3 焦虑和抑郁量表 精神心理因素在FD的发病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意义,且消化不良症状程度与焦虑、抑郁分数呈正相关[5]。采用目前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FD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进行评定[6]。

1.7 观察方法 (1)临床症状、体征:治疗第1天、第14天及第28天各观察、记录1次;(2)钡条胃排空率:治疗第1天、治疗后第28天观察、记录1次;(3)HAMA和HAMD:治疗第1天、第14天及第28天各观察、记录1次。

1.8 疗效判定标准

1.8.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n≥95%。(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n<95%。(3)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n<70%。(4)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n<30%。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8.2 中医主要症状的疗效评定标准 将患者消化道主要症状包括脘腹疼痛(或为隐痛、胀痛) 、食后腹胀、胃纳减少、嗳气、早饱、恶心呕吐,每一症状按无、轻、中、重,分级计分,无症状计0 分,轻、中、重分别计分为3、5、7分,轻度指偶尔出现症状,中度为症状经常出现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重度指症状经常出现或持续存在,并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每项中医主要症候均单独评价。

1.8.3 精神心理状态评定 本研究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及汉密顿抑郁量表分别计算FD患者治疗前后的总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1)痊愈:减分率≥75%;(2)显著进步:减分率≥50%;(3)进步:减分率≥25%;(4)无效:减分率<25%。

1.9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4.0统计分析数据,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注: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

2.2 治疗前后症候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候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胃脘痞闷、上腹疼痛、纳差、早饱、嗳气、恶心等症状积分明显降低,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症状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总积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 治疗前后钡条胃排空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胃排空率分别为15%、1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胃排空率分别为73.7%、7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胃排空率得到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治疗后精神心理状态评价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精神心理状态评价[例(分),±s]

注: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MA及HAMD评分比较,均P>0.05

2.5 并发症情况 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2例腹泻、1例头晕,但均未做处理,坚持完成治疗,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马骏教授一再强调:临床中因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肠病十居五六[7]。结合多年临床观察总结,肝胃不和型F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8]。《临证指南医案》云:“治肝可以安胃”。根据“暴病多寒、久病多热,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的特点,FD因慢性病程,加上反复发生,故常化热,肝胃不和发展为肝胃郁热之证,肝胃不和而为病者,肝胃不和时,肝胃气机升降失调,失其健运,易造成痰浊、积滞、瘀血内生,加上久病气郁化热,诸多兼证,单方难以奏效[9]。宜用“和法”,肝胃共治,气血同调。十三味和中丸即针对本证型所设计研制以疏肝理气、和胃消痞,从而改善FD胃动力、防止复发。方以柴胡、枳壳、炒白芍、陈皮、川楝子、延胡索、酒黄芩、酒黄连、吴茱萸、砂仁、茯苓、甘草、姜半夏、甘草十三味组成,即由四逆散、左金丸、金铃子散、二陈汤四方相合,伍黄芩、砂仁两味而成。该方中四逆散为疏肝理气之母方,柴胡、芍药以疏肝之气血;枳壳、甘草以调和脾胃之气;金铃子散疏理肝木之气血;左金丸黄连倍于吴茱萸可清化肝胃之郁热,具有清肝泄火,降逆止呕的功效;二陈汤中陈皮、半夏理气和胃,茯苓健脾化湿;砂仁味辛,性温,化湿开胃;黄芩性苦,寒,配柴胡,通调表里、和解少阳,配半夏,苦降辛开,可清泻肝胃郁热,并可防半夏、陈皮、砂仁、吴茱萸等温药生燥耗伤胃阴。该方十三味药物寒热并用、虚实并举、气血同调,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兼清热、化湿、和血之功[10]。

本研究表明十三味中和丸在治疗FD肝胃不和证的总有效率与单纯的多潘立酮疗效相同,能够显著促进胃排空;在改善患者上腹疼痛、早饱等临床症状上优于单纯的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A及HAMD评分表明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过程中,对照组有个别患者出现腹泻、头晕症状,这是由于长期服用多潘立酮引起的副作用,而治疗组未见有毒性反应。

本研究表明,十三味和中丸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胃肠道疾病具有与多潘立酮相同临床效果,且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然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有关,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刘景云,王琛.消化不良360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3(12):2064.

[2] 杨满琴,谢若男,马骏,等.十三味和中丸的质量标准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6):80-82.

[3] 柯美云.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J].胃肠病学,2008,13(2):114.

[4]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5] 吴柏瑶,张法灿,梁列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85-90.

[6] 闻春生,韩文.功能性消化不良120 例临床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6):4643-4644.

[7] 俞红五,马骏.马骏教授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9-10.

[8] 吴嘉瑞,董玲,张冰,等.中西药复方制剂不良反应信息数据挖掘研究[J].中国执业药师,2011,8(12):10-12.

[9] 李学军.马骏治疗脾胃病经验[J].中医杂志,2011,52(11):914-915.

[10] 薛西林.马骏“四左金陈”合方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辨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12(22):1035-1036.

马骏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0]59号);马骏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07BAI10B01-040)

周婷,博士在读,副主任医师,Email:12271892@qq.com

R256.3

A

10.3969/J.issn.1672-6790.2015.05.024

2015-07-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