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医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4-05-22

朱福兵,刘健,方利,谈冰,章平衡

(1.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

·综述·

中医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朱福兵1,刘健2,方利1,谈冰1,章平衡1

(1.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主要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疾病。既往临床较少报道,近年来有增多趋势,且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绝经后妇女的患病率明显增加[1]。常以口干、眼干、肤干、反复发作的腮腺肿大及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尚无与之完全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燥证”、 “虚劳”、 “燥毒证”范畴,因其往往有关节疼痛症状,也有人将其命名为“燥痹”、“痹证”等[2]。长期以来中医对SS病机的认识多从阴虚燥热立论,治法上强调滋阴润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运用现代化检测手段在微观世界中不断深入研究,对其病机又有新的认识:除阴虚燥热外,瘀血在该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扮演重要作用。现就中医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瘀血是导致SS的重要病机

古代医家对“瘀血致燥”早有所认识。瘀血口燥特点的描述首见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病人胸满,唇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进一步对瘀血致燥的症状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制定相应方剂,沿用至今。《金匮翼·便秘》云 :“凝阴固结,阳气不行津液不通 ”、 《临证指南医案·燥》亦云:“燥为干涩不通之疾”认为燥的成因乃是津血的凝涩不通;石芾南曰:“气结则血亦结,血结则营运不周,而成内燥。”强调了气滞血瘀是内燥产生的重要原因。唐容川《血证论》曰:“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而不得随气上升”、“瘀血在里则口渴……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明确指出瘀血致燥的病机是瘀血内停、气机受阻、水津不能输布。《医学入门》亦阐述了瘀血致燥的病机:“盖燥则血涩而气液为之凝滞,润则血旺而气液为之流通。”津与血同源而互生互化,血乃津之浊者注于脉也,津亏则血虚,血虚则脉道不充,血液流行滞缓,久而为瘀,瘀血阻络,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受阻,脏腑失之滋养,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失其濡润,故燥象丛生。

2 SS的瘀血成因

李桂等[3]认为瘀血的形成,有如下几个原因:①素体亏虚,燥 热内生,热煎营阴,滞而成瘀;②阴亏日久,燥热炽盛,蕴久成毒,燥毒内陷阴血分,与血搏击,血运不畅,滞而成瘀;③阴亏血少,血运不畅,著而为瘀。

谈富媛等[4]认为,燥证的发生以肝肾阴虚为本,病理过程中因郁致瘀,因瘀致燥。

陈丕安辨证从阴虚津亏、燥邪内生入手,虚瘀、热瘀是其病理特点,阴虚精亏是其根本,因虚而瘀,因热而瘀是发生本病的关键所在[5]。

陈昱豪等[6]认为本病患者,病程一般较长,久病入络,气血损伤则气虚无力行血,导致血瘀形成,此外,若平素情志抑郁,日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畅,亦可导致瘀血停聚。

黄传兵[7]、郑炜贞[8]等认为阴津不足,燥热炽盛,使血脉干涩,停而为瘀,或津液亏虚,脉道枯涩,血涩难行而成瘀。而瘀血形成以后,一者闭塞经脉,脉络不畅,再者阻碍气机升降,气滞血瘀,形成恶性循环。

潘文萍等[9]借鉴温病的“毒邪”理论,提出SS的“燥毒致病”学说,认为燥毒是贯穿木病始终的关键因素,而燥毒为害,变化多端:燥毒伤津耗阴,血液涩滞;壅塞气机,血脉凝滞;燥毒伤络,血溢脉外,凡此三者皆可致瘀。

朱跃兰等[10]认为燥邪伤津或导致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代谢,脉道不充,血行涩滞,瘀血乃成,同时本病多发于老年人及育龄期妇女,年老之人正气不足,行血无力,或营血渐亏,脉道不充而瘀血内生;育龄期女子除因经带胎产导致阴血不足外,复因情志郁结导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另外本病病程长久,久则邪气入络,由气及血,瘀血内生。

3 血瘀参与了SS的病理过程

郝伟欣等[11]对1O6例SS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SS兼夹瘀血者占64%。另有资料表明,一组SS患者辨证显示69.6%存在血瘀证[12],说明瘀血是S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机。

刘英[13]认为SS瘀血致病的特点包括腮腺肿大,雷诺现象,皮肤结节红斑,紫癜,肌肤甲错,肝脾肿大妇女闭经或月经量少、舌质紫暗,瘀点瘀斑或舌下络脉青紫等。

卢思俭[14]从临床观察到,一些SS患者在四诊资料中找不到阴虚或津伤的证候,应用滋阴、养阴、生津的治法和方药也难以奏效,但能够观察到各种瘀血征象,如舌黯、瘀斑,舌下脉络瘀紫、迂曲、增粗,肢体刺痛,脉涩滞不畅,月经不调、痛经、停经等。

王燕青等[15]、 秦长林[16]认为本病病因是阴虚燥热,而瘀血乃是病机的关键所在,贯穿于本病始终,是本病发生、发展、缠绵不愈、容易复发的重要原因。燥伤津血而为瘀,瘀血久羁则为燥,如此恶性循环,终成燥痹。

董振华[17]认为瘀血在S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病理产物和继发性致病因素双重角色。

张志华等[18]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SS证药特点,结果气阴两虚与其他证型的连线最多,为核心证型;而肝肾阴虚、阴虚津亏、阴虚血瘀等为SS常见证型。表明干燥综合征的证型中气阴两虚证最常见,阴虚、气虚、津亏、血瘀、燥毒等是本病的基本致病因素。

张建能[19]从以下3个方面总结了SS的血瘀症状表现:①由痰瘀痹阻经络、津液输布障碍所致的阴虚证候:如眼、耳、口、鼻、咽喉、皮肤及女阴干燥,皮肤成鱼鳞样变,伴瘙痒、脱屑,大肠津枯失濡、大便干结难解,舌红、干裂,少苔、无苔或苔白厚而干,脉细涩等。②由痰瘀久结成癖所表现的证候,如痰瘀停于肌腠,发为瘀斑、瘀点、红疹、瘰疬、结节、痰核、瘿瘤等;痰瘀痹阻关节导致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③痰瘀内停脏腑,导致相应脏腑受损、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病症或证候,如痰瘀停肺,肺叶受损枯萎,可发为肺痿;痰瘀内阻肝络,肝失疏泄,可发为胁痛、黄疸,甚则积聚。提示SS临床症状与血瘀关系密切。

4 SS瘀血病机的现代实验研究

瘀血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属狭义范畴,如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除干燥症状外,部分患者尚有皮肤发斑或紫暗、皮下结节、关节肿胀疼痛、腮腺漫肿、假性淋巴瘤、肝脏肿大、舌红而干,舌下静脉曲张或增粗等皆属此类。广义的瘀血除包括狭义之外,尚包括一些现代化检测手段提示的如组织形态学的改变以及实验室检查的异常。干燥综合征血瘀患者实验室检查往往存在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及免疫功能方面的异常[20-21],病理检查外分泌腺导管可有增生、狭窄等,这些均与中医瘀血的概念相符。

4.1 SS患者血流变学改变显著 董振华[22]对60例SS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研究,测定结果显示干燥综合征组全血黏度、低切变率、纤维蛋白原、血沉与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均高于健康组。王丹等[23]对101例SS患者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的比较中,亦证实上述观点。魏强华[24]统计了51例SS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在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等指标中有1项异常者占33%,有2项及以上异常者占47%。另有研究发现,SS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液粘度增大,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血流速度缓慢 ,阻力增加,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25]。反映了SS患者血液处于高聚、高黏状态,提示活血化瘀法在该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地位。

4.2 高蛋白血症与凝血关系密切 郝伟欣等[11]研究显示,干燥综合征不同证型中,阴虚血瘀证患者的IgG、γ球蛋白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P<0.05或P<0.01),推测其原因可能与血浆中大分子蛋白增加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关。血浆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sTM)浓度是内皮损伤的分子指标。周玉林等[26]发现无论原发干燥综合征,还是继发干燥综合征患者都伴有血浆sTM水平升高,继发较原发更为显著,表明SS患者不同程度存在血管内皮受损,而继发性组高于原发性组可能与其多系统病变有关。抗心磷脂抗体与心脏损害的关系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27]。 Puszczewicz等[28]、 Fauchais等[29]分别对32名和72名pSS患者抗磷脂抗体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其阳性率分别为28%、34%(其中IgG阳性分别为8例,23例, IgM阳性分别为1例,5例),并且强调抗磷脂抗体阳性者更易患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与高丙种球蛋白密切相关,但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无关。

4.3 其他 傅新利等[30]、林翊萍等[31]研究指出弥漫性血管炎和外分泌腺体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是干燥综合征的病理学基础,它们对机体的损伤过程与中医学基础中的瘀血理论有相似之处。

5 活血化瘀通络法在SS中的应用

董振华[32]将本病分为4个证型结合活血化瘀法论治如下:①燥毒瘀结证,治宜解毒润燥,活血化瘀,以升降散和三仁汤加减;②阴虚血瘀证,治宜养阴润燥,活血化瘀,可用增液汤、一贯煎或滋燥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③气虚血瘀证,治宜益气通阳、活血化瘀,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生脉散加减;④气滞血瘀证,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消癥,方选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加减。

徐愿[33]认为SS的治疗补益肝肾是根本,补益肺胃是关键,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以治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防思想贯始终,很好体现了中医辨证思想。

王建英等[34]以活血养阴法为主(基本方药组成为:当归、丹参、炙黄芪、乌梅、川芎、天冬、麦冬、石斛),随症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23例,结果症状明显改善者20人,有效率达87.0%。

王章正[35]将5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分为两组,A组采用中西药合用,口服血府逐瘀口服液及转移因子口服液,各每天2次,每次10mL。B组为对照组,只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每天2次,每次10 mL。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评定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8%和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关彤[36]认为SS早期症状相对单一,晚期多瘀血见证,治以祛瘀通络,拟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尾、赤芍、熟地黄、川芎、枳实、麦冬、益母草、丹参、毛冬青。

姚丽萍[37]通过分析SS的病机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和疗效,发现赤芍、桃仁2味中药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有特殊的作用,运用它们的清热、活血化瘀等作用在临床治疗瘀血致燥的干燥综合征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张鸣鹤以清热解毒“治本”, 滋阴润燥“治标”, 注重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药多选用桃仁、赤芍、红花、水蛭、土鳖虫等药,并配伍穿透力强的引经药和软坚散结药如穿山甲、两头尖、皂刺、漏芦、王不留行及土贝母、山慈菇等,使整体药力直达病所,通畅血脉,逆转病机[38]。

综上所述,血瘀是干燥综合征病机之关键,在S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扮演重要作用,因此活血化瘀通络法应该贯穿整个SS治疗过程。活血化瘀通络法可以条畅气机,使津液气血运行输布通畅无阻,以濡养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从而改善SS患者症状。活血化瘀通络法对中医在SS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丰富和升华了祖国医学对于该病传统认识,对探索和治疗SS的中医药疗法和中医药治疗作用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为临床诊疗此病提供了重要参考。

[1] 王芳,刘健.干燥综合征患者肺病变及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6(4):444-446.

[2]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1(14):766-768.

[3] 李桂,钮含春,王晓军.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47-48.

[4] 谈富媛,陶筱娟.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6(19):353-355.

[5] 洪渌.沈丕安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介绍[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10-11.

[6] 陈昱豪,汪悦.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5):30-31.

[7] 黄传兵.干燥综合征从脾辨治[J].新中医,2007,39(5):97-98.

[8] 郑炜贞,龚婕宁,钱先.从津气血之关系探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5):881-882.

[9] 潘文萍,周翠英,张鸣鹤.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理论探析[J].新中医,2010,42(4):5-6.

[10] 朱跃兰,侯秀娟,韦尼.干燥综合征从燥毒瘀辨证论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6):416-418.

[11] 郝伟欣,董振华.干燥综合征106例中医证候分类回顾性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7):528-530.

[12] 魏强华,傅红卫,金毓莉,等.清热活血法与养阴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比较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7):510.

[13] 刘英.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4):219-220.

[14] 卢思俭.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及演变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2):75-76.

[15] 王燕青,刘学法,李达祥.从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微[J].中医函授通讯,1998,10(4):6.

[16] 秦长林.从干燥综合征看“燥必入血”的病变特点[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2):710.

[17] 董建华.活血化瘀法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2001,20(3):9-11.

[18] 张志华,郭洪涛,郑光,等.利用文本挖掘探索干燥综合征证药特点[J].中医研究,2013,26(7):72-74.

[19] 张建能.浅议从痰瘀论治干燥综合征[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1,9(1):57-58.

[20] 冯云霞,刘健,程园园,等.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5):463-465.

[21] 王芳,程永静,黄慈波,等.干燥综合征患者白细胞跨内皮细胞转运途径和细胞粘附分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1):68-70.

[22] 董振华.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中国医刊,2000,35(10):47-48.

[23] 王丹,薛鸾,胡建东,等.血瘀证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5):1108-1110.

[24] 魏强华.清热活血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立论依据[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2):1733.

[25] 徐治鸿,孙晓平,赵芳.活血生津药治疗Sjogren综合征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2,27(3):l62-164.

[26] 周玉林,吴利平.干燥综合征和硬皮病患者凝血酶调节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3,28(8):729-731.

[27] 闫慧明,郭静,等.抗心磷脂抗体在结缔组织疾病合并心脏损害中的临床意义[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26(3):34-36.

[28] Puszczewicz M,Zimmermann-Górska I,Bialkowska-Pusze-zewicz G.Prevalence of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primary Sjogren syndrome[J].Pol Arch Med Wewn,2006,115(5):414-416.

[29] Fauchais AL,Lambert M,Launay D,et al.Antiph05pholipid antibodies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reval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a series of 74 patients[J].Lupus,2004,13(4):245-248.

[30] 傅新利,张立亭,刘磊.张鸣鹤辨治干燥综合征的思路与特点[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1):52-54.

[31] 林翊萍,于清宏,王禹.解毒化瘀法辨治干燥综合征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9):940.

[32] 董振华.活血化瘀法在干燥综合征中的运用[J].北京中医,2001,20(3):9.

[33] 徐愿,阎小萍.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撷著[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4):88-89.

[34] 王建英,智春宁,王凤莲.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23例[J].四川中医,2001,19(4):48-49.

[35] 王章正.中西药合用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46-47.

[36] 关彤.中医对干燥综合征的辨治思路[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504-505.

[37] 姚丽萍,金桂兰.浅谈赤芍桃仁治疗干燥综合征[J].江西中医药,2009,12(24):14-15.

[38] 张立亭,傅新利.张鸣鹤辨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2):120-1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211);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发[2009]30号);安徽省科技厅科研计划(09-020304046);安徽省卫生中医药科研项目(2009zy05);安徽现代中医内科应用基础与开发研究省级实验室建设项目(科条[2008]105号);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0TD105)

朱福兵,硕士在读,Email:1017659972@qq.com

刘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liujianahzy@126.com

R593

A

10.3969/J.issn.1672-6790.2015.05.037

2014-09-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