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时间:2024-05-22

应俊惠 肖 斐

一、我国票据市场交易机制建设概况

我国票据市场是以商业票据为金融工具,主要从事短期融资交易或融资业务的货币市场,包括票据发行承兑的一级市场和票据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的二级市场。从概念上看,承兑是指银行或企业,作为出票人签发票据并承诺到期付款的过程;贴现是企业向金融机构转让票据取得资金;转贴现是金融机构间的贴现过程;金融机构将所取得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贴现称为再贴现。因此,票据市场中就出现了企业、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等票据市场的关键成员。一般来说,票据是在本层次内的成员间进行转让或者从低向高进行流转,由承兑银行作为承兑人为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在贸易活动和经营过程中以商业汇票作为支付手段进行付款(见图1)。由于票据一般在出票后一定时期内才能够由持票人向承兑银行提示付款、取得现金,因此,企业为及时取得资金需以贴现的方式向银行或财务公司进行转让。银行在取得票据后在存在转让差价条件等原因时,可以在金融机构间主动买入或卖出票据,也就是转贴现。中央银行为实施货币政策、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可以运用再贴现手段以再贴现率为价格向商业银行买入票据,投放货币。票据在以上各环节流通过程到期时,票据流回承兑银行,承兑银行履行付款责任,整个票据流通过程结束。

图1 票据业务流转情况图

可以看出,在票据市场中会形成三种资产价格,其中贴现率和转贴现率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再贴现率一般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为中央银行所掌控。

二、发展我国票据市场的动因及优势

票据作为一种信用工具,是在商品交换和信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现代社会,票据业务以其较高的流动性和稳定的收益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金融建设创造了较好的动因,同时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货币市场的重要载体。

(一)发展票据市场有利于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本质在于实现金融市场资源的自由配置。票据流通的市场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了很多金融机构,开辟了多种融资渠道,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形成了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框架。但是短期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仍然从属于银行信贷,中小企业受到银行“慎贷”行为的影响,其融资难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发展票据市场,就是让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直接进入金融市场,各自以平等地位直接地进行融资。

另外,票据市场也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操作的理想场所。中央银行发行票据,是一种有效的、温柔的调控货币供应量、维护币值稳定的手段。借助公开市场操作来完成货币吞吐,不仅效果易于观察,力度可以视市场资金的松紧状况随时调整,还可以使商业银行从参考收益率的变化上直观地判断出中央银行可能采取的吞吐行为,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意识和对金融政策的敏感度,进而强化公开市场的影响力,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二)发展票据市场有利于加快货币市场的建设

目前,直接金融调控方式向间接金融调控方式转变,必须以发达的货币市场及其传导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前提和基础。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货币市场的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资金运行混乱、企业资金头寸短缺等问题。货币政策缺乏市场传递机制,社会巨额游资得不到货币市场的吸纳和引导,致使不断冲击资本市场等不良后果。因此,当前推进金融市场发展的重心应放在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上。而在货币市场的其他子市场如国债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有相当规模的前提下,完善发展票据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三)发展票据市场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

对商业银行而言,票据业务中的票据结算、承兑使银行不动用资金就解决了企业资金困难,避免现金从银行流出,既可提高商业银行信用创造乘数,又可扩大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加之承兑汇票贴现期限短、周转快,同信用放款相比,明显减少信贷资金的占用,提高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银行办理贴现时利息已先行收取,收益率既定且可靠。通过大力开发票据业务,各商业银行增强了资产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降低了超额储备需求水平,发挥票据业务损失率低、经济资本占用少等突出优势。

表1 我国票据市场的交易机制划分情况

图2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路线

(四)发展票据市场有利于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长期以来,企业若要获得资金,除了上市融资便是借款。这导致企业负债率经常居高不下,而债务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其后果是将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在我国,票据市场上流动的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这种票据的特点是银行承担首要付款责任,因此,更易于流通,资金也更有保障。票据融资目前也是我国企业最为便捷的融资办法。创造条件,让实力强、信誉好的中小型企业进入票据市场进行低成本的直接融资,为企业提供了比传统银行贷款更为方便灵活的短期融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海外票据市场发展状况

(一)美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情况

美国的票据市场一般分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银行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其中商业票据市场是其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和最富流动性的商业票据市场。在美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介入票据市场的程度很高,其中包括票据的发行者,如金融公司、非金融公司和银行控股公司,还包括票据的投资者,如银行、非金融企业、投资公司、中央和地方政府、私人养老基金、公益基金、个人等。他们之间通过中介机构有机联系起来,票据买卖双方通过中介机构沟通信息,保证交易的顺利实施。商业票据在发行前必须先由专门的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其评级结果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决策、降低风险的重要依据。

(二)欧洲票据市场的发展情况

欧洲票据市场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主要交易工具是欧洲票据,具体分为欧洲短期票据、欧洲商业票据和欧洲中期票据三种。最具特色的是欧洲票据市场上出现的融资便利(Facility),它是一种由各种不同的发行方式、提款方式和承诺担保方式组合而成,以合约形式向借款人或票据发行人提供的融资安排。具有不同融资需求的企业都可以通过融资便利,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融资组合服务。欧洲票据自问世以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大量国际银团贷款和欧洲债券市场的客户,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均在这个市场上筹集到了大量的资金。

(三)英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情况

英国的票据市场是建立时间最早、历史最长的货币市场,主要工具包括英国政府国库券、商业票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券和可转让存单等证券。票据市场以贴现行为中心,由商人银行(票据承兑行)、票据贴现行、商业银行、证券经纪商号和英格兰银行等金融机构组成。票据贴现行是英国银行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机构,主要扮演票据市场的组织者和融资桥梁的角色,通过各类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即期贷款从事票据贴现和公债买卖,以促进短期资金的正常周转。英国政府货币政策意图通过票据市场进而迅速准确传递到实体经济部门。

(四)日本票据市场的发展情况

日本的票据贴现市场是金融机构相互进行票据贴现买卖的市场,是金融机构以贴现方式,通过买卖票据相互融通中期资金的市场。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城市银行、地方银行、信用金库、信托银行、农村系统金融机构、外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交易的工具是具备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包括本票和汇票,由日本特有的短资公司充当票据市场的中介机构。可以看出,日本的票据市场相比英国、美国,其市场工具种类较少,缺乏融资性票据,这是由日本的金融市场环境决定。票据再贴现曾在日本货币框架中发挥过主导作用,特别是在20世纪60—80年代期间,日本的金融市场尚欠发达,而企业却面临着资金极度短缺的状况,此时,中央银行的票据再贴现作为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不论是商业银行的票据贴现,还是中央银行的票据再贴现,均呈现逐步萎缩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的深化及其市场工具的逐步推出,使再贴现的地位和重要性相应逐步下降。此外,企业为了逃避征收票据印花税,开始更加倾向于选择透支方式,而不愿采用票据贴现方式,以至于对央行再贴现需求减少。

(五)中国台湾地区票据市场发展情况

中国台湾地区票券市场是主要以商业本票为载体的市场,市场参与者主要有专营票券业务的票券金融公司、兼营票券业务的银行和证券公司。20世纪70年代,台湾创设了票券金融公司,截至2009年6月末,台湾地区共有10家专业票券金融公司。台湾的票券市场可以分为初级市场(商业本票的签证承销、其他短期票券的首次买入)和次级市场(票券的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两个类别。商业本票的广泛使用,不仅使得台湾大型企业,还包括广大的中小工商企业均可以便利地获得短期资金。而商业本票保证制度,即台湾票券金融公司对中小企业发行的商业本票提供保证,这是当初台湾票券市场可以顺利运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台湾票券市场的最大特色。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商业本票保证制度使台湾票券市场的票源充足而且稳定,商业本票信用度得以增强,市场接受度和流通性大大提高。台湾票券市场的建立使大中小型企业均能发行票券,而在票据市场发达的美国,商业本票一般是信誉高、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为了筹集短期资金或弥补短期资金缺口而发行使用的。台湾票券市场突出中小企业融资功能,这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较独特、较活跃的市场。由于企业从票券市场取得资金的成本低,且融资期限富有弹性,因此商业本票流通余额占全台短期授信余额2001年曾高达21.81%,2009年6月为14.13%。

四、现阶段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缺陷——信用基础薄弱动摇了票据市场基础

信用是票据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信用环境是票据市场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作为票据市场的参与者,不论是企业、个人还是金融机构,其信用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制约着票据融资的可能性和效率。在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参与者信用度差,直接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进而使市场对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造成“劣质信用驱逐优质信用”,动摇了市场的信用基础,极大地阻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

(二)结构缺陷——交易工具单一制约了票据市场协调快速发展

票据市场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融通资金的场所,应提供不同数量、期限、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的多种信用工具。在西方发达国家,票据市场工具和产品种类繁多。然而,目前我国的票据市场主要是商业汇票市场,主要以交易性票据为主,融资性票据只有短期融资券。在交易性票据中,银行承兑汇票占主导地位,商业承兑汇票目前使用较少。这种单一的票据品种格局,对经济活动的适应能力不强,使票据业务发展过多依赖于银行信用,既不利于商业银行防范票据风险,引导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也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三)功能缺陷——功能单一限制了票据市场的深入发展

票据市场的融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票据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融通,因此市场的工具应该既包括以真实性贸易为基础的交易性票据,也包括单纯以融通短期资金为目的的融资性票据。但是,我国颁布的《票据法》、《票据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规章中均排除了融资性票据,商业票据只能作为一种支付结算手段和信用工具,其作为融资工具的功能未能得到很好发挥,票据市场的融资功能是遭到抑制的。另外,票据的流通功能、信用创造功能、投资功能和宏观调控功能等还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功能缺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票据市场的深入发展。

(四)制度缺陷——对票据市场发展形成障碍

《票据法》自1996年1月1日实施以来,距今已有十余年。其间,我国经济金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行《票据法》作为在市场经济不太完善的环境下制定的一部规范票据行为、保护当事人权益的法律,在构建现代市场经济的民商法基础、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倡导信用社会等方面已显现出诸多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已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如何确立融资性票据、电子票据、票据影像截留的法律地位等。另外,票据市场中风险监管规则的不完善,也对票据市场的发展形成障碍,例如,责任约束不到位、风险敞口如何管理等问题,都对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形成制约。

(五)技术缺陷——阻碍了票据市场做大做强

我国票据业务处理手段和经营模式仍然相对落后。票据市场仍不能摆脱实物票据制约,一时难以形成统一的登记保管和交易清算体系,这也为个别商业银行故意压票、退票等提供了机会。在票据业务经营模式方面,虽然票据业务较其他业务已明显表现出了集中化的特点和趋势,但整体来看仍属于分散基础上的集中,涉及票源的承兑和贴现业务目前还是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网点。电子票据系统于2009年10月28日的正式投产,但鉴于企业用票习惯和支付结算的便利性,纸制票据还将长期存在。

五、培育和完善我国票据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培育票据市场准入制度

由于商业信用是一切票据活动的基础,商业活动票据化的过程也是信用依次传递并不断被认可强化的过程,因此,票据流通交易过程中的延续性最终取决于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健康状况。对那些业务发展规范、讲求信誉的主体,应有明确的政策措施鼓励其进一步发展票据业务,而对那些违规操作、不讲信誉的主体应实施同业制裁。票据市场也应和其他货币市场一样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市场交易的主体进行资信审查;同时,对那些已经入市但经营风险较高的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清除出市,取消其参与票据市场交易的资格。另外,《票据法》作为重要的商事法律制度,应尽快修订完善,加强适用性和针对性,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融资性商业票据、电子票据、票据资信评估制度的法律地位,加强监管类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使票据市场在更为合理完善的法律框架下健康发展。

(二)扩大市场参与主体,发展票据综合服务商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主体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融资者,主要是企业;第二类是交易商,主要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因其资金相对紧张,其经营策略为快买快卖、加速周转、赚取利差;第三类是服务商,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因流动性相对充裕,以买入票据持有为基本操作策略,鲜有卖出。一般情况下,服务商持有票据规模巨大且大多需要到期托收,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票据验审和票据托收经验。以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为例,采取票据集中经营模式,创造出票据集中托管方式,票据营业部作为工商银行票据的集散地和蓄水池,对票据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托收,发挥了系统内票据服务商的功能。推而广之,票据市场的服务商面对的是票据市场的所有客户,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票据保管、票据资产管理、票据融资、票据托收等多种综合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为金融同业提供专业的验票服务、专业的代保管服务、专业的托收服务,赚取手续费收入。票据市场的服务商可以比照中央国债登记公司的托管方式,对实物票据实行集中托管,试行建立票据托管、查询、交易系统。这样,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需要买卖票据的,均可通过此系统进行,这样就减少了实物票据在市场上多次买卖产生的各项成本。

(三)创新交易工具,有序发展融资性票据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应增加对融资票据发行和风险监管的规定,可以对企业的风险偿还能力进行统一的评估和控制,而不是拘泥于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票据及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一是分阶段逐步放开融资性票据,可以选择一些资信情况较好、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流量稳定的大型企业进行试点,不再强调其签发的单笔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对企业开票情况进行监控,尤其对开票限额进行控制。商业银行在签发和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时必须如实逐笔将其录入到人行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中,所有信息共享;当企业签发票据与其财务状况不对称时,银行可以停止对该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二是对企业票据融资进行限额控制,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额与企业其他负债之和要小于企业资产总额,资产负债比率须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之内,从而使票据融资保持在可以控制的安全性、流动性和风险限度以内。三是拓展市场参与主体,实现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大力发展投资基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企业法人和事业法人、个人投资者与公益基金等主体参与票据市场交易。建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渠道,促进票据市场与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信托市场之间的资金有序、合规流动。

(四)优化创新力量,解决票据发展的机制瓶颈

从国外经验得出,首先应积极推广电子票据业务,将传统的商业票据业务与先进的网络银行技术相结合,创新电子票据这一新型支付结算工具,为企业涉及商务链的商流销售、票据回笼和物流采购、票据支付等提供完整的电子化解决方案,尤其是支持集团性企业内跨地区商业票据的属地托管、集中运作、集中支付等统一的电子票据管理。此外,还应增强票据鉴别能力,可以借助影像技术,建立业务信息库;可以参照“图形重合技术”软件程序,设计与开发应高质量、高速度地跟上票据业务发展需要的软件,使之成为鉴别票面真伪的技术保障。将票据业务与企业理财业务相融合也是很重要的方面。票据业务实质上是一项融资业务,必须实施“双赢”策略,即上门提供短期融资理财服务,为其设计新的利润区间模型、发展票据理财,还能丰富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最后应该提高票据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断增强票据业务的产品开发、市场拓展、风险控制的技能,建立票据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展票据业务人员岗位资格认证培训,提高票据业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和掌握票据业务各个专业领域知识和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