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俯仰天地奏绝响,钟毓金石唱大风

时间:2024-05-22

安玉仁

内容摘要:霍去病墓冢石雕群,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石雕艺术品。艺术概括了瞿去病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反映了西汉帝国的强大,表现了大汉时代俯仰天地的精神气度和壮烈情怀。内在神情真实,整体夸张与特征逼真、神韵充沛的系列作品,既把造型艺术的美和力融为一体。石雕采用“循石造型”法,随物赋形,融汇圆雕、浮雕、线刻于一体,浑然天成。尽显汉代石刻艺术的恢宏和奔放。

关键词:瞿去病、石雕、俯仰天地、深沉雄大

“大风起兮云飞扬”,大汉雄风在中国大地上浩浩荡荡地吹拂了四百余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艺术方面也有非常的表现,其中石雕艺术成就尤为突出。当时的艺术家们,选取石头作载体,“用石头创作”“在石头上创作”,动以情感,赋予生命,注入温暖,创造出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石雕艺术杰构佳作。

霍去病墓石雕群属世俗雕塑范畴,解读欣赏这些石刻作品,不难发现古人宏阔的艺术视野,俯仰天地的精神气魄和丰富深邃的艺术意象。霍去病墓的系列石雕,无愧于历代雕塑的典范之作,对探讨西汉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一、继往开来师造化,匠心独运登峰巅

中国石雕艺术源远流长。它的产生和发展亦受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气息和文化诉求。原始时代,人类就开始使用石头,历经新旧石器时代,积累了劳动经验,逐步掌握了制造石器的许多方法,原始石刻艺术就是在人和石头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中萌芽诞生的。有人甚至认为原始人所制造的石质工具,就是最早的石刻雕塑。石雕艺术产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图腾崇拜”“英雄崇拜”“格罗塞说:“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由于受生产工具的制约,原始人对所选石头进行加工,也只是石头问的简单敲打,然后做成所谓的“图腾”来进行“崇拜”,乞求保佑,并作为精神的寄托。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石雕艺术由萌芽臻于成熟,到了西汉,石雕艺术形式发展进入相对成熟期。从霍去病墓冢石雕群,可感受到这种成熟,无论从构思还是表现手法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品读霍去病墓石雕群,我们发现西汉艺术家在理解题材和造型方面表现出了前无古人的智慧。师法天地,师法自然,这种俯仰天地的艺术意象,源于先人观察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一种逍遥天地精神,光耀华夏,弥足珍贵。

二、气势磅礴动魂魄,古拙沉雄返自然——崇高之美

西汉陵墓大型石刻群极为少见,霍去病墓冢石雕群便显得尤为珍贵。据(史记)记载,霍去病六次出击匈奴均获大胜,曾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叵耐天妒英才,军中早逝。汉武帝惜其英年早逝,表彰其显赫战功,给予陪葬茂陵的殊荣,在“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支配下,筑了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巨冢,寓意霍去病生前战无不胜,威震匈奴。并雕造大型石刻雕像,置于墓前以隆重追念。石雕群造型各异,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等等造型,共计16件之多。这些石雕形体浑厚,沉稳,简直是祁连山生态的浓缩,从中可感到昔日霍去病率军征战的宏阔场面和雄壮气象。

于是,“气魄深沉雄大”,就成了霍去病墓石刻的灵魂及中国艺术传统的趣旨所在。艺术创造最需要的想象力,无疑和俯仰天地的精神有关联。有了俯仰天地的大气度,艺术想象不会受到束缚,才会有大格局。其。主要特征是逼真的,内在的神情是真实的。整体夸张与特征的逼真,神情真实的作品,既把造型艺术的美和力融为一体,又没有夸大超脱的虚无飘渺。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活灵活现,有着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生动性。表现了汉代尊重生命崇尚英雄的精神与情怀。这正是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有的震慑力量,用石刻语言,表现出足以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不朽形象。

从整体观之,整组石刻形象古拙,粗放豪迈,深沉中见雄大,气势磅礴。从微观上看,造型饱满坚实,神态自信但却含蓄内敛,憨厚静穆中,雄浑之气势仍难以掩饰。石刻取材之新颖,风格之拙朴,手法之洗练,史无前例。每个形象各具特色,个性鲜明,造型概括率性,线条潇洒恣肆,远望如山石之稳重,近看则憨态可掬,气足神完,有一种“潜在的”“涵蓄的”力量。艺术只有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进行真实的夸张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侧重于情,强调“内在”美,追求气韵意境,更注重哲学意义的传递和表达,古人有“立象以尽意”更有“得意而忘象”,从而达到神与物游,思与境谐。表达了西汉的强盛,浪漫和自信,呈现出浑厚朴拙之美。诚如鲁迅所言:“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粗犷豪迈,浑朴古拙。”

艺术的生命是自由,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都是以自由为目的。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说过:“艺术乃通往自由之道。”气魄深沉雄大,超迈绝俗的霍去病墓石雕之美,就在于超越法度的自由的想象,自由表现和表达。

三、循石造型生意满,写意简约气韵翩——含蓄之美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家要表达内心特有的沉雄与崇高,必须首先解决对自然原石形态的认识问题,对来自秦岭深处坚硬的花岗岩的石形,石仪、石象进行分析,“观物取象”。重视选材是雕塑造型构思的基础,它决定作品的外观气象,及艺术家的情绪表达。采用“循石造型”法,随物赋形,依石拟形,发挥想象,采用极其简化的形式,暗示出动物的形象,尽量多的保留了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本乎自然气韵,以全其生意”。

“循石造型”,是雕塑时处理造型的一种方法,这和中国古典艺术美学“观物取象”的传统,以及“善取物象”的命题合辙合韵。这种特殊的造型法,增添了艺术作品的想象力和象征性。石刻造型豪迈,言简意赅,写意简约,古拙朴厚的风格尽显阳刚之美。

中国凡事讲究法度,“法”作为艺术规则,早已形成一种精神观念。但该组石雕却似无“法”可循,达到了“至法无法”自由表达。“至法无法”应该是霍去病墓石刻的灵魂所在。如:“伏虎”“卧象”“跃马”等作品,均是在原石上稍事雕凿,便神形兼具,生動异常。巨兽凶猛,大象壮硕,骏马目视前方,各显神态。放弃一切细节刻画,重视力量,气势,精神的表现,有力的加强了石刻的整体感和力度感,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