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日常物的重塑

时间:2024-05-22

金菩珍 殷晓峰

内容摘要:雕塑的媒材是雕塑家作品生成的重要前提或者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石材本身的特性以及艺术家面对石材的创作案例,阐释了石雕的多种可能,并且在石头的表面和种类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石材本身的材料质感与特性进行阐释分析,试图用创作案例来再诉石材创作的可能性,更强调石材与日常物的关系,通过石材表现日常的物象,无论从造型本身出发还是从表达观念出发,介绍了多种表达初衷的艺术家作品,并且对于日常物重塑有了多种解读方式和发声指向。其中日本石雕艺术家Hirostoshi ltoh,作品和现成品发生关系,日常物与日常的情态被其巧妙联系,并且富有幽默感的结合在了一起,作品最终给人以无限的联想。艺术家AlasdairThomson对大理石的雕琢情有独钟,并且与时尚发生关系。所有的石材都使用白色大理石,来还原那种丝织品的细腻与平滑。他制作跨界合作的时尚品,使其作品有了全新的解读与架构。文末介绍了笔者作品,試图将身边不起眼的日常物,用繁琐的石雕步骤重新雕琢出来,在其对视觉形象的定格的同时变得温存而富有亲近感。通过艺术家不同的视角与创作方式让石头有了不一样的故事。

关键词:石材、日常、造型、质感

当代雕塑出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雕塑材料的多样化。雕塑的材质是雕塑本身成立的决定性因素。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理石、青铜、水泥、木、铁、玻璃、纸、塑料、水、甚至光都可以作为雕塑的材料。如传统材料中石材或木材可以大刀阔斧的进行雕琢甚至可以保留其原始样式,是非常有益于雕塑造型的材料。石雕在即有的认知中,有其自身独特的解读。在此,无论石材的大小,石材的价值如何,我都统称为石头。石头是地球的历史,每一块石头所雕琢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我们周围非常易见。艺术家具有观察和发现他们价值或美丽的能力,可以发现其形态,质感,颜色等尚未加工的自然神秘之美。长久以来,根据自然变化形成天然的造型美,是能够传达情感和诠释自然美的好材料。不同环境下形成的石材有着不同的感官传达,山上屹立着肃穆的岩石,水中各种形状的鹅卵石,昂贵的矿物石,作为建筑材料一部分使用的石材等,以各种命名和模样存在于我们的周遭。

从石头的表面来看。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其表面肌理。有光滑的以及粗糙的,也有密密麻麻的窟窿等不同形状的石头。有些石材表面坚硬坚固,但受到特定力量后会裂开,有时会因组成矿物的原子内部排列的结合力差异而出现开裂现象。因此,根据石头的种类不同,碎裂的方向也不同,石头有时会按照肉眼所见的方向掉下去,由此可以推测出碎裂的方向。雕塑家可以根据自然的生长规律进行创作。质感和造型要素在作品表现时,可以提供有趣的造型效果。此外,石头经过长时间的自然制作,其独特而多样的质感,也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兴趣。另一方面是从石头的颜色谈起,石头的颜色比任何其他造型要素更能立即引起视觉和情绪反应,成为创作的好素材。一般来说,联想到石头时浮现的颜色很容易定义为灰色,褐色,白色,黑色等单色,但仔细观察石头的话,就会发现有无数种颜色复合在一起。这种石头的自然色有发自内心的深邃感,有幽美的视觉感知。

结合石材的表面,无论从造型还是从颜色出发,许多艺术家以石头为素材创作作品,但会制作不同的造型。这是因为,事物的形象并不一定与眼睛所看到的完全一致,它会因观察者的心理状态和意识的不同而改变,或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出现。另外,一些廉价的石头,一般物性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根本不起眼,或者选材阶段的过程中不会被重视,也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材料。由此可见,以石头为媒材的作品案例非常丰富,只要客观或直观地认识石头的特点,移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就能获得超出一般观念的意外结果。

日本石雕艺术家Hirostoshi ltoh,石头是他创作的主要媒材,并且和现成品发生关系,日常物与日常的情态被其巧妙联系,并且富有幽默感的结合在了一起,这些河岸上的石头被其雕琢为人与物,甚至可以避开石头体量的局限,给人以无限的联想。那些被雕琢成盘中肉,以及嘴巴的局部的形态,改变了石头的造型后依然强调了石头本身的质感与来源。艺术家自身的幽默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在创作这些石头的时候,一定是欢愉且享受的。这种调侃与轻松,带给观者的感染力是有温度的。

人们认识中的石头让人想起坚硬。冷漠,贫瘠。荒凉等形象。因此,要想改变对石头的一般认识或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性格,必须通过特殊对象的路径进行展示。艺术家以上作品是很好的例子,赋予石头所不具备的温暖,舒适,温柔等反转性质,创造新形象。他根据自己的意图,自由地将表面挖开,与石头坚硬的性质进行比较,这给人一种与石头自然劈开时不同的感觉。并且结合拉链,罐头刀,罐筒等多种现成品,隐约露出石头内部放置的毛,机械零件,牙齿等,打破了石头坚硬,朴素的一般认识。

艺术家Alasdair Thomson对大理石的雕琢情有独钟,并且与时尚发生关系。所有的石材都使用白色大理石,来还原那种丝织品的细腻与平滑。跨界合作时尚品,使其作品有了全新的解读与架构。在这里重新唤醒了石雕作为纪念碑雕塑的材料属性,将当下的流行物做了某种纪念的意义,石材赋予了作品和时尚的永恒性。那么在跨越时间后,曾经的时尚会被后人如何定义,他的作品就具有了一定的视觉参照,让自然与人之间有一种莫名的联系。

澳大利亚艺术家亚历山大·西顿关注材料本体的语言研究,并且通过个人的审美趣味以及题材的偏好来对石材进行再创作,柔软以及轻盈的日常物被其用坚硬而有分量的石材雕琢,这样一种创作方式是艺术家常用的手段,但是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硬质材料对软质材料的转换。而是在选取时尚及流行的符号进行纪念与强调。一种形态的终极凝固与留存,是其作品的特性,这种特性形成的经典性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精神召唤。物体有人的痕迹,就有人的温度,冰冷的石材被不同的形体赋予石材温性的可能。

“日常”是构成我们人生的一部分,甚至具有重复、连续、常态化。日常生活在所有人的感受中是普遍的,但每个人的情感却不同,每个人的个性也同时存在。艺术家以石头为材料,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甚至无用的物品转换成石雕。随意扔掉的物品,以及周围琐碎的瞬间构成了它们的存在感。我们生活中的日常虽然存在着不重要、单纯重复的形象,但是在这样的生活里,构成我们整个生命的活动。从这一点来看,日常生活是整个人生的根源。与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样,我们开始意识到那些不被察觉的日常的意义和重要性。另外,因为过于熟悉,每天反复的“日常生活的瞬间”最终都成为了人生活的基础,也无视日常的珍贵,不知不觉失去了某些事物。对过去和被认为无聊的日常生活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时间流逝后也会变成模糊的回忆就像在被使用和废弃的碎纸片中发现的动物形象一样,天上的云中如同纸巾碎片的形象。在我们周围不起眼的事物中也能发现特别之处。证明远方不可触摸的事物并不只是特别的事情,在我们周围并不在意的日常和琐碎中也能找到远方的影子。笔者的作品同样将日常物重塑在各种石材上面,无论是对材料本身的置换还是对日常物的重塑,都源自其对日常物的敏锐与捕捉,重视日常的任意细节,并且将他们有趣的瞬间留存与放大,石材这样一个有历史概念的材料,在其对视觉形象定格的同时变得温存而富有亲近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