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杨志浩
(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
做商品与做文化
——从《云南映像》看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
◆杨志浩
(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
21世纪是一个文化主导的经济时代,文化不再是经济的附加品。伴随着原生型歌舞集《云南映像》从西南边陲到南美大陆的一路飘红,以民族艺术资源丰富而著称的“云南文化现象”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个例来剖析当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得失。
云南映像 商品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民族风格
舞蹈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知手段,是通过形象塑造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从表面上看,舞蹈艺术产品跟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商品有很大的差别。然而,它却经常出没和混迹于商品之中,以商品或准商品的面目出现,使我们对其特性、规律、功能及其社会价值等一系列问题难以分析和判断,造成了许多理论上的是是非非。
云南,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集成地,人口达7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和23种文字,民间文化丰富的令人惊叹。仅舞蹈一项,就有1095个舞蹈的品种,6718个舞蹈的套路。杨丽萍就生活在云南的一个小村寨里,村寨里的人认为:舞蹈是和生命、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生俱来的。杨丽萍说:“其实我们坐在这里就是一种舞蹈,去拿东西也是一种舞蹈。只不过大家把舞蹈的范围划定了而已。舞蹈无处不在。”
然而,走出村寨后,杨丽萍开始发现,在中国舞蹈界占主导地位的是另一种观念,注重的是演员的技巧和舞蹈的调度,注重的是腿举多高,舞台跨度有多大。这种观念造就了一批穿着紧身裤去跳藏族舞,半高跟鞋去跳民族舞的演员,也造成了许多民间舞蹈团将芭蕾作为必修课,却总是没有真正的民族舞作品。
浓缩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精华的大型民族歌舞集《云南映像》在中国舞台上所向披靡。可以说,《云南映像》已经成为一桩文化现象,而在这桩现象中,有两个词凸显出来“原生态”与“保护”。
谈到排演《云南映像》的初衷时,杨丽萍说“开始是想用电子手段把这些记录下来,而文字是无法记录的。舞蹈是一个动态的东西,人在舞就在,人不在,舞就不在。录像也好,照片也好,总是没有质感。”而对于演员对现代化的向往,在大城市中生活过得杨丽萍也更为理解:“你不能下去对他们说,哎呀你们怎么不穿绣花鞋了呢,绣花鞋多漂亮多舒服啊;你们房子上怎么都贴瓷砖了?他们不一定理解。他们会想你穿皮鞋,住高楼大厦,开汽车,却要我们骑马。你们像看动物一样看我们。”舞蹈是要跟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好的东西要保持,但是禁变就会产生停滞。比如说花腰彝,四大腔五大腔,旋律也很美,脚上的动作很多。但是一直是一个圈,这样就会很单调。包括在舞台上都会很单调。我就跟他讲,手上的动作可以变化比如和别人拍,或是拍地,或是加快。这样会更好看,但一点也没改变它。”
杨丽萍显然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对于歌舞本身,她坚持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是“原生态”。正如雕刻一样,是一点儿都不能马虎的,错了一笔就会前功尽弃。杨丽萍说:“多年前我跟着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田丰老师在云南开办民族文化传习所,它很有意义,但也有教训,就是只是关起门来让老艺人传授技艺,没有钱了就伸手要。走向市场的创作,这样做怎么行?事实上,高品位的艺术品也有市场,像民族歌舞就很有商业价值。”在商业运作中,杨丽萍非常注重市场,注重调查观众的喜好,她说:“我要继续变下去。《云南映像》也要变,永远根据观众和时代的审美进行调整。必须要产业化,产业化的意思就是不能单靠演出来养活自己,要做大,做成文化产业。别的映像制品啊,书籍啊。一旦成了品牌就会派生出许多东西。”
一帮土生土长的农民跳他们平常跳的舞,最后竟在激烈的演出市场上成了大赢家,这是《云南映像》创造的奇迹。如今这个奇迹还在延续,为了将《云南映像》做成品牌,杨丽萍正在筹备在海外巡演《云南映像》,为此,她要按照海外歌舞剧的惯例,编排《云南映像》的海外版。她还希望能够在昆明为《云南映像》盖一个专门的剧场,结束这种全国巡演的生活,让全界各地来的人,到了云南就能来看《云南映像》,就像当年大家到了百老汇就可以看到《猫》《日落大道》。她还说道,今后她将带着《云南映像》更多地走向欧美国家,让这个品牌不仅成为“中国名牌”,更要成为“世界名牌”。“《云南映像》一直在改,但是我们改的只是演出的方法,而没有改变那些经过祖祖辈辈千锤百炼的艺术元素。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让它在艺术上更完善,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以演出为龙头,全方位地挖掘《云南映像》这一品牌的价值,形成一个融艺术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保障、产品开发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这是杨丽萍一直以来的“野心”。她说:“这个想法将在明年开始付诸实践——甚至不用我们自己考虑太多,已经有各种领域的热心人在联系我们,想跟我们合作了!因为它所表达的是纯原生的,很容易被理解;在我们之前也有很多剧目向外推广,而我们仅仅8分钟的录像带却吸引了美国强势公司,以至于总裁等来到中国跟我们协商,合作把它推向海外,我们只是借用渠道,借船出海。美国各媒体反映强烈,两大电视台的早间新闻都分别作了长达8分钟的专访;美国《纽约时报》为这次演出作了两个整版的报道。我们不是白送过去,包括我们的票也都是以出售的形式面向观众,绝没有赠票。我们将要打造百老汇中国品牌,要跟《猫》《大河之舞》并驾齐驱。今晚演出有近200家媒体前来观看,有媒体看后将要到中国作特别节目的录制,采访最原始的东西,采访舞蹈的发源地。作为国人真的是非常骄傲!”
创新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对传统的自我挑战,是一种革新性的理念。怎样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很好的保持民族民间舞蹈的风韵呢?首先,从选材上就要曾强民族性。例如作品的内容、主题选取的是该民族异彩纷呈的生活风貌,表达出民族的真实情感,才能使人动之以情,感人至深。其次,舞蹈动作语言的创新上,要深入了解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风俗……新创作的语汇要能够准确的表达该民族,符合民族审美,帮助人们更深层次的了解该民族。然后,注意意境的营造以及形象的创新。现如今的一些人总觉得别人的都是好,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把国外的一些东西照搬过来,全盘西化,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自己。殊不知,即使是那些外来文化中的优秀之作也是扎根于自身文化的土壤中,有其深厚的意识背景和文化底蕴。不加选择、不加深入的去了解,就全拿过来,也只能是学个皮毛,到头来不过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罢了。所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下,几乎人人都在埋头苦干,拼命追求利润,妄图能够打造出一个获得高收益的商品,可是有没有想过,一个纯粹追求利润而没有血肉的作品,又有谁会买账呢?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如果将民族民间舞蹈搬上舞台打造成为一个“商品”,只要不剥离掉民族文化,保持其原有的风格韵味,就能被大众接受。所以,在做商品的同时,也请回头看看,不要忘记富含于民族民间舞蹈中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1]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胡潇.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3]刘建伟.谁在伤害艺术[M].东方出版社,20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