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方向研究

时间:2024-05-22

◆张 波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方向研究

◆张 波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以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选择为导向,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提供研究方向,通过界定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内涵,构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模型和组织模式,形成面向区域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内在体制机制,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 协同创新 路径

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背景与要求

所谓协同创新,指各组织行为主体或资源主体基于共同目标,通过构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进行深层互动、互补、互助、互融创造新生事物的过程和活动。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研究有利于探索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研究、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利于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多方共赢,最终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其一,在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目标导向和管理协同视角下,以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内涵界定为契入点,构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模型,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探讨研究了协同机制,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提供依据与借鉴。

其二,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模式、方向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合理化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主要借鉴管理学、组织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针对高职院校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协同创新,从诸多侧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可望得出新的结论和观点。

二、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一,如何依托协同管理理论,构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模型,建立与协同创新相匹配的柔性无边界组织,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

其二,如何以体制机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形成、实现和约束三大机制,完善高校协同创新评价和监督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开展协同创新反哺教学,促进协同创新高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方向

作为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理念,协同创新是通过多个创新主体的协同作用和资源共享, 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它不仅要求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 也要求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等的协调与整合。面向区域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内容如下:

其一,界定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内涵和开展协同创新的必要性。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与培养方式的实践性,赋予了其科研工作更为突出的“应用性”特征,并由此决定了其与普通高校不尽相同的协同创新定位。通过访谈、观察和调研等方法媒介,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现状开展研究,合理界定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内涵,深入分析、归纳总结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其二,构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模型。目标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管理协同是关键,从整合维度与互动强度两个维度探索构建协同创新的框架,论述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依托协同管理理论,根据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和方向,以组织(子)模型、资源(子)模型、信息(子)模型和过程(子)模型为基本框架,反映产学研协同创新目标、机会、价值、过程要素,以序参量管理为重点,强化协同效果评价与反馈,构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模型。

其三,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建立与协同创新相匹配的柔性无边界组织。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第一阶段,参考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发与转让模式,创建与区域政府、行业、企业等共建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组建创新团队,探索出了一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产学研用方面新的运行模式。第二阶段,依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立体化推进高职教育“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形成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其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协同机制研究。以体制机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围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形成、实现和约束三大机制,构建协同创新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完善高校协同创新评价和监督体系,以形成政产学用研协同创新的具体指导方案;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开展协同创新反哺教学的机制研究。

其五,协同创新遵循的原则以及若干政策建议。针对组织形式松散、创新主体缺乏深度融合、缺乏持续保障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应遵循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促使创新主体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打破组织界限,攻坚高职院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突破资源瓶颈,形成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同时,制定出针对性强的协同创新对策和合理化建议。

四、协同创新的意义

与以往“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不同,协同创新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更加强调组织和要素的一体化深度协作,不仅要求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也要求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等的协调与整合,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

高职教育正处于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必须主动面向区域产业,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专业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当前良好的职业教育政策环境,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实现教育目标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在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目标导向和管理协同视角下打造高绩效“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提供依据与借鉴。

从概念界定上看,从协同学理论和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来看,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界定,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从理论构建来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运用多学科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建立协同创新的理论体系;将协同管理论引入政产学研用合作研究之中,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模型,探讨政产学研用新型体制机制,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从研究方法来看,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等多种收集与分析资料的方法,并将研究对象锁定在高职院校范围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从实践意义上看,协同创新研究可以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促进更加高效的创新结合形式,优化资源整合人才,加强高职院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带动高职院校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1]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2,(08).

[2]朱方来.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J].教育研究,2012,(07).

[3]陈志新.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3, (01).

[4]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04).

本文系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项目《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选择及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K2014213)和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PZY2015B187)阶段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