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周维锐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实验小学)
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也对探究性学习作出充分说明,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实践、研究、学习,我体会到,要真正发挥、提高实验操作对自主探究学习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教师应激发他们的实验操作的内在需求与欲望,效率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了。
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时,我首先和学生交谈:“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圆,如果给一个圆你,你知道它的周长吗?”有的同学说用绳子绕一圈,再测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得出圆的周长了;有的同学说把圆在地上滚一周,再测出它的距离,就可以得出圆的周长了。于是我用一根绳子的一端系着一小根粉笔,然后转动绳子,小粉笔在空中就形成了一个圆。我又问:“用刚才的方法,能测量出圆的面积吗?”学生都被问住了,我引导说:“还有别的方法吗?我们能否从圆的周长的长短与什么有关入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有的同学说与半径有关,有的同学说与直径有关,有的同学说与半径和直径都有关。我顺势引导:“到底跟谁有关呢?又会有什么关系呢?你想验证一下吗?”有些同学在老师还没有宣布开展实验时,就已经急不可待地拿起教具操作起来了。于是,学生开展实验操作的意识和动机就这样被激发起来了。
小学数学的知识中,并不是所有知识点都需通过实验操作来解决的。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授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个实验操作活动的切入点,要合理为学生创设实验操作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操作的强大作用,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易。
如在解决五年级数学题“甲数 ×0.3=乙数 ×0.8,(甲、乙都不为0)甲、乙谁大”这一道题目时,由于题目比较抽象,仅靠老师的说理,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还是不理解。于是,我拿来了几把天平,让学生在左托盘放上20的砝码,在右托盘放上10的砝码,然后,我又拿起一个10和一个20的砝码,问同学们:“我必须怎样放才能使天平称平衡呢?”学生们回答我:“左托盘必须放上10的砝码,在右托盘必须放上20的砝码,才能使天平称平衡”“大家试试看”……面对左右平衡的天平称,我引导说:“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恍然大悟,许多原来不明白的学生纷纷举手要告诉大家自己的发现。
在探究的过程中,动手操作探究可以分为个人操作和小组合作操作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势,个人操作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单独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它需要自己想方案、再操作验证,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小组合作操作也是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模式,它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学会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但人数不能太多,一般在4~5人比较合适。个人操作和小组合作操作之间并不存在矛盾。教师合理灵活的运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一年级学习十以内加、减法时,可以采用个人操作模式,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操作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又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时,我会选择小组合作操作,让学生学会统筹分工,合理安排好测量与纪录等的分工,既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又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合作。
合理选择、准备实验操作的材料是学生顺利开展实验操作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实验操作收获的重要前提。材料的准备可以是老师准备,也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老师应给予指引。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如果老师只布置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那么,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就只能利用书本: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推导,局限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如果老师让学生准备如果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剪刀和尺子等材料工具。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寻求不同的推导方法,有些学生就可能利用手中的工具,量出体形的中位线,然后沿着中位线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倒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给了学生足够的操作空间,真正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可见,操作材料准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实验操作的质量。
动手操作只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外部学习,如何从现象中归纳出本质规律,才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部智力活动。所以,实验操作完后,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而是应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思想,要让学生通过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如在学习《圆锥体体积计算》时,同学们小组动手实验后,我放手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再分组上讲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收获,学生兴趣很高,分析非常到位,有一小组没有突出“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马上就被台下的同学指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真真正正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1]汪绳祖.小学数学教育学.
[2]李淑娴.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
[3]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素质教育读本.
[4]《珠海市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创新教育读本.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