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初中语文语法学习的承前启后性——以短语与短语的类型为例

时间:2024-05-22

庞 杰

一、短语与短语的类型的学习困境与策略

短语与短语的类型,是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语法知识。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词性,对名词、动词、形容词掌握相对较好,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也了解过句子的成分。这些是学生学习本知识点的有利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短语与短语的类型没有难度。例如,平时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汉字书写和古诗默写方面都犯错,如混淆“决定、抉择、诀别”,错写“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棋子”为“其子”,可以预见逻辑性强的语法知识的难度之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学习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不理解字词的意思。

诚然,机械记忆也有效果。例如,根据“的、地、得”就可以区分“定中、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辨认补充短语。如“跳得高”是补充短语,那么“笑起来”呢?“美丽的世界”是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轻轻地走”是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那么用“的”“地”的不同,与定中、状中关系的不同的内在逻辑是什么?而“十分可爱”是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的原理是什么?当例子变得越来越多时,死记硬背的方法便会失效,让学生难以辨认。

教育者的任务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语法规律,使知识掌握更牢靠。可“语法规律不是语法学者主观规定的,而是从具体的语言里归纳、抽绎出来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62页),所以教师应当提供具体的语言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其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认为,学习语法知识,“要避免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脱离实际运用进行机械训练。在教学中应根据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由于初学短语知识,教师给出具体语言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标理念相契合,所以,教师可以一张“老鼠梦到被猫追赶”为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方法,添加辅助句子,一步步理解各类短语。

二、短语的类型学习举隅

(一)主谓短语的理解

首先在投影屏幕上显示这张图片的静态图,教师问学生看到了哪两种动物,学生回答有“猫和老鼠”,也有“老鼠与猫”。“猫”“老鼠”是名词,“和”“与”是连词,它们可以互换位置,是并列关系,因此是“并列短语”。然后,再显示这张图片的GIF动图。

教师接着问学生:“它们分别在做什么?”学生的回答:“老鼠被猫追”“老鼠逃跑”“猫追老鼠”“老鼠作梦”“老鼠蹬床单”……此时教师进行点拨,让学生把“老鼠被猫追赶”改成猫主动做的行为“猫追赶老鼠”。然后将上述句子按照名词、动词的顺序竖着排列整齐,此时再问学生“猫”这一列的词性,得知为“名词”,“追赶”一列词性为“动词”,“老鼠”这一列词性为“名词”。

怎样与“主谓短语”联系起来呢?教师可以添加一个辅助的语句:“主人接待宾客”,并与前面的句子按顺序对齐。

由于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要得到短语,就得删除某一部分。当隐去“宾客”一列和句号后,剩下“猫追赶、老鼠逃跑、老鼠作梦、老鼠蹬”,这是什么短语呢?教师解释道:“可以这样理解,主人在自己家里可以主动做某事,宾客在别人家做事就比较被动。宾客不适合在主人家随便翻动东西吧?”

于是,教师说明:“名词+动词”的短语称为“主谓短语”,同时在屏幕显示主谓短语的格式构成:“名词/代词+动词”或“名词/代词+形容词”,并举例: “老师讲课”“我们跑步”“心情愉快”“他聪明”,其实后者与前面的例子不相同,于是教师让学生找出特殊情况,有的学生指出了这一点。为了理解其内在逻辑,就把最后一例改成一个句子:“学生名叫××”“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再解释短语“学生聪明”浓缩了句子,可以将“聪明”一词与文言文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相互联系,它们都作动词用。所以是“主谓短语”。同样,另外一句可改为:“心情是愉快的心理状态”,即心情愉快也是“主谓短语”。

(二)动宾短语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明白“动宾短语”的特点,还是在屏幕显示动图。这次删除的部分为第一列“名词”,再把单个词语“逃跑、作梦”和句号删掉,就剩下动词、名词:“接待、蹬、追赶”“宾客、床单、老鼠”。

怎样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动宾”关系呢?把“动”这个字标为红色,可以与上一排的“宾语”相结合,其中“宾”字标红。分别取两个词语的第一个字,便轻松得到“动宾短语”,同时在屏幕显示动宾短语的格式构成为“动词+名词”,如“接待宾客”“蹬床单”“追赶老鼠”“梦见猫”。

(三)偏正短语的理解

在教学“偏正短语”时,先竖排分类显示几个名词、动词“猫、老鼠、追赶、逃跑、作梦”。

教师让学生试着给这些词语加上修饰的词语。学生经过讨论给出:“猫——蓝色的、凶狠的……,老鼠——弱小的、可怜的……,追赶——快速地、凶狠地……,逃跑——快速地、紧张地……”保留部分词语,竖着排列“强壮的猫”“弱小的老鼠” “快速地追赶”“拼命地逃跑” “紧张地作梦”。联系小学缩句相关知识,把括号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删掉,在不改变原词句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把“主干”提炼出来。这样所构成的短语就是“偏正短语”。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偏正短语的格式构成:“修饰成分+名词,修饰成分+动词/形容词”,并举例:“我的老师”“一位同学”“认真地读书”“十分可爱”。

对于理解词语间的“定中关系”“状中关系”,教师可这样解释:把短语“我的老师”改成“优秀的老师”“负责的老师”等,这就在给“老师”定性,“老师”是中心词,处于“偏正短语”里“正”的位置,这样看来,用修饰语(代词、形容词)给中心语定性,便是“定中关系”。同样,“认真地读书”可以改成“静静地读书”“大声地读书”等,这可看出中心语“读书”的状态,可以称为“状中关系”。而“十分可爱”,可理解成中心语“可爱”的程度,“十分”可以改成“尤其”“一点”等,也属于“状中关系”。

(四)由短语的类型到句子的成分

用一句话来总结这节课,即图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猫和老鼠的故事:强壮的猫快速地追赶老鼠,追得紧”。这句话正好涵盖五种短语的类型,请学生找出句子中的各类短语。

当五种短语都已经引导学生理解后,教师还应该趁此更进一步,提前教学八年级上册中的知识点“句子的成分”。教师提出:“八年级还会学习句子的成分,其实在小学的时候大家已经接触过了,句子的成分包括主语……”学生紧接着回答:“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此时教师出示句子:“强壮的猫快速地追赶老鼠,追得紧。”让学生指出句中字词各是什么成分,由此学生能根据学习的短语知识进一步对句子的各个成分进行辨析。

三、教学思考

(一)展示图片,激发兴趣

很多初中生对语法知识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琐碎难懂,对于教师教学而言,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语法教学不宜直接解释概念。本课在学习短语知识前,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张“老鼠梦到被猫追赶”的图片,“它从视觉等多方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得其与大脑中枢神经的连接,促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内心体验的改善”(薛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图片的应用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第13页)。这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受,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回答图片中的动物为“猫和老鼠”,或者“老鼠与猫”,其先后顺序改变后依然符合使用习惯,这样就可以轻松理解“并列短语”。下一环节呈现此图的动态图片,静与动的变化,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刺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材料一致,贯穿始终

刘庆昌教授认为:“任何知识总处于联系之中……教师在课堂中最好能够呈示一个知识的‘亲缘’图。如此,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孤立的,会立刻生动起来。”(刘庆昌,《课堂里的精神空间》,《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第11页)知识的相互联系决定了教学材料应前后一致。短语分为五种类型,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难以指认。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保持助学材料的统一,使其贯穿始终,避免不同材料对学习过程的干扰。静态、动态图片都是老鼠梦见自己被猫追赶,学习“并列短语”则取“猫”和“老鼠”这两个名词;学习“主谓短语”则取“猫追赶”“老鼠逃跑”等短语;学习“动宾短语”则取“追赶老鼠”“蹬床单”等短语;学习“偏正短语”则分别给“猫”“老鼠”和“追赶”“逃跑”添加修饰成分;学习“补充短语”则添加“追得紧”这样的短语。同样的图片,选用不同的元素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短语,前后一致,使学生保持兴趣的同时,又能保持注意力,减少对教学的不利影响。

(三)启发思考,循序渐进

教材中语法知识按照词性、短语与短语的类型、句子的结构、复句的顺序编排,体现了语法知识的整体层级性。而各语法知识具体看来也具有此特点。卫灿金在《语文思维培育学》中说:“一般地说,人们认识事物是先从对事物的分析开始的,在对事物属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然后得到对事物个体与类的关系的认识。”(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年,第192页)因此,学习短语与短语的类型,教师应当启发学生思考,一层一层地理解,循序渐进。首先,辨认图中的两种动物,便可轻松理解两个名词的组合为“并列短语”,再呈现两个动词、形容词的例子来进一步掌握。其次,让学生描述图中的事件,得到“猫追赶老鼠”的答案,这又顺势理解“猫追赶”是“主谓短语”,“追赶老鼠”是“动宾短语”。再次,让学生分别给“猫、老鼠”以及“追赶、逃跑”添加修饰成分,进而理解“偏正短语”。最后,由猫追赶的情况来理解“追得紧”是“补充短语”。这样的安排,符合语法的内在逻辑,学生也可在思考中提升思维品质。

(四)巧妙类比,加深理解

类比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它常常用熟悉的事物解释不熟悉的事物,强调相似性,隐藏差异性”(曹陵,《类比推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3期)。巧妙的类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短语的内在逻辑。在学生回答“猫追赶老鼠”后,以“主人接待宾客”来类比,生活中猫是主人,老鼠是宾客,大多情况下猫接待宾客的方式就是“追赶”。标出词性为“名词、动词、名词”,这样就得到两个短语:“主人接待”和“接待宾客”。而“谓”是“动词”,如“予谓菊”,于是将“主人”中的“主”与“动词”结合,便轻松理解前者是“主谓短语”。将“动词”中的“动”与“宾客”中的“宾”结合,又得知后者为“动宾短语”。而理解偏正短语时,先添加修饰成分,然后用“缩句”的方法删掉次要的成分,保留主要的成分,于是就能理解“凶狠的猫”“可怜的老鼠”这样的短语是“偏正短语”。再以“优秀的”“负责的”给老师“定性”,以理解“优秀的老师”这样加“的”的偏正短语中的“定中关系”;以“静静地”“认真地”来形容“读书”的状态(将“状”和“中心语”结合),以理解“静静地读书”这样加“地”的偏正短语中的“状中关系”。

(五)承前启后,巩固加深

语法知识的层级性,启示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孤立地讲授某一种语法,应当把它置于整体中,瞻前顾后。正如余文森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所说的:“(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应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这样,新旧知识才能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49页)在五种短语类型理解过程中,联系所学的词性的知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既可以复习相关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短语的特点。如添加的句子“主人接待宾客”,其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名词”。抓住其中的“动词”,与前者结合构成“主谓短语”——“主人接待”,与后者结合构成“动宾短语”——“接待宾客”,这就可看出两种短语区别在于动词位置的不同。学习完短语的类型后呈现文字:“猫和老鼠的故事:强壮的猫快速地追赶老鼠,追得紧。”辨别其中的几种短语类型,再联系曾粗略了解过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知识,指出句子“强壮的猫快速地追赶老鼠,追得紧”中的成分。这样设计既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课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复习所学过的语法知识,并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