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旅游讲解员的历史演变及特征研究

时间:2024-05-22

当前,全国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并涌现出各种新鲜经验。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如何使得乡村旅游经历成为广大游客值得珍藏的记忆?固然其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因素,但显然,乡村旅游讲解员的参与,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乡村旅游讲解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质量,但提升乡村旅游讲解员素质的前提是科学认识乡村旅游讲解员的基本特征。本文从乡村旅游讲解员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演变入手,系统总结乡村旅游讲解员的基本特征,以便为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升乡村旅游讲解员的讲解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一、讲解员的由来

公元前460年,在《哈利加诺思的希罗多德》(Herodotus of Halicarnassus)一书中就有关于埃及金字塔的导游辛勤工作的记载。到公元二世纪,罗马人到霍默世界(the world of Homer)旅行,就发现每个地方都有解说者。

到16世纪60年代,贵族家庭中的年轻人把旅行作为他们教育的一部分,常常由一位老师或者解说人员陪同。

到19世纪80年代,导游和解说有了更加先进的形式。北美地区不仅提供解说和导游的指导,而且涌现了大批很受欢迎的知名解说者。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解说研究经历了形成期(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寻找最佳媒介期(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探求正当性阶段(80年代延伸到最近十年),到90年代初期初步走向成熟。

其中提尔顿(Tilden)强调解说是一种方法,它通过亲身经历起作用,不仅传达一些知识和事实,还是一种教育性活动。马可卢斯基强调解说要针对观众的兴趣来进行,莱斯特万也曾提出过相似的理论:“那就是从人到解说者再到解说对象”,说明国外的研究已经注意到,只有关注受众对解说的需求,解说的功能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除此之外,迈克尔的研究还指出,参观者还愿意接受更多的相关信息以便加深了解。1998年斯图尔特等还将参观者划分为四类,即信息受阻者、信息搜寻者、信息避让者、信息从属者。1986年一些国外专家则从心理学角度把游客分为积极型和迟钝型两种。第一种是积极地获取信息,第二种则是被动接收信息。1992年,又有专家把参观者分为强迫型受众和自愿型听众。后者一般是提高与丰富自我、寻求乐趣,最消极的功能也可打发无聊时间。从上述可知,如果用最有效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整个解说过程,将大大提高观众对解说过程中所传递信息的接收程度,达到最好的效果。

1997年Veverka还通过实证提出了交互式解说。Sam还认为,有关解说研究的征兆——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一种沟通过程,这样解说才能真正成熟并发展成为正统的应用社会科学。Ryan等则从测量解说员的沟通能力的角度评估了解说员和游客之间的沟通过程。国外的研究,虽然是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出发,但都或多或少涉及了传播学中的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是传播学家拉斯韦尔的著名的“5W传播模式”。当然,由于研究者没有系统从传播学角度予以分析,对其中的每一个“W”都只是涉猎但没有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作为传播者的讲解员的传播素质研究,没有深入进行下去。

中国最早倡议提供讲解服务的,是南通博物苑的创建者张謇。他于1905年向清政府建议在京师建设帝室博物馆时,提出“遴派视察员,招待员,用为纠监导观之助”。

在对讲解员的研究方面,我国的解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台湾比大陆地区在解说和环境教育方面有较多研究和实践工作,但总体来看,对环境教育、生态环保关注较多,而对环境解说关注较少;对实践的指导性较强,理论研究较少。研究案例选择也比较单一,对解说效果缺乏定量的评估。中国大陆地区,有关解说研究的论文呈逐年增多的态势,解说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解说研究多集中在博物馆、科普馆和旅游等方面。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研究博物馆讲解员的素质要求,二是研究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水平和技巧,三是研究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语言和体态语言,四是博物馆讲解员队伍的培养、建设与管理。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讲解工作是博物馆、艺术馆日常工作中与观众接触最频繁的工作,是随时都在发生的一种教育与传播行为。作为博物馆艺术馆社会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讲解员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传播素质,在讲解过程中充分调动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功能,使观众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感悟艺术馆内容,是当今处于变革世界中的每一位博物馆艺术馆讲解员急需探讨并解决的问题。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面对人们对于科学艺术知识和鉴赏的渴求,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出现的机器人讲解员等对博物馆艺术馆讲解员的冲击,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讲解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全民艺术审美水平,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真正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价值追求,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目标。

二、乡村旅游讲解员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兴起,随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讲解员队伍也日益壮大。那么,什么是乡村旅游讲解员呢?

乡村旅游讲解员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也是乡村旅游文化的传播者。乡村旅游讲解员是乡村旅游景区的一个靓丽的窗口,通过乡村旅游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可以使游客对乡村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产生兴趣,在好奇和直观的感受中收获丰富的知识。乡村旅游讲解员具有乡土性、代言性、趣味性、交互性、生态性、休闲性的特征。

(一)乡土性

乡村旅游讲解员必须扎根在乡村,吃透乡土文化,具备乡土情怀,在服务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乡村的原真味道。乡村旅游讲解员是能够真正站在乡村角度,周身散发着乡土气息,向旅游者讲解乡村历史和文化的讲解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旅游讲解员本身就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乡村导游讲解,可以增加旅游者对乡村旅游资源“原真性”的认知和感受,让旅游者产生留恋情感,成为回头客。同时,特色鲜明的乡村导游气质及其乡土味的讲解,有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为乡村旅游增加客源,从而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二)代言性

乡村旅游讲解员应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以此区别于城市的时尚化和标准化,成为具有本地化、个性化的乡村代言人,成为乡村独具吸引力的“眼球经济点”。乡村导游的讲解要贴近农民生活和农村环境,语言朴实、清新,有浓浓的“乡味儿”,这也是乡村旅游景区(点),区别于其他景区(点)的最大魅力所在。要对当地古建筑、村史、家族史、村庄变迁历史、民间曲艺等,有一定研究和理解,土生土长在当地,对本地民俗风情有深刻了解和认知。

(三)趣味性

乡村旅游讲解员从农家淳朴的乡情、乡乐,即也许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出发来探究乡村历史,将这其中的历史渊源讲解给游客,让游客体会并发现其中的奥秘和乐趣,增长见识,体会到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情趣,从而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四)交互性

乡村旅游讲解员注重交互式讲解,根据传播的互动属性,由接受者的反应而及时调整传递内容和方式,增强传递效果。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说:“演讲包括三个要求,演讲者、演讲主题和演讲针对的对象,最后一个要素指的是听众,是演讲的目的所在”,他把听众放在整个演讲规划的首位。乡村旅游讲解员往往在和游客进行交流过程中予以讲解,产生交互作用,达到互动效果。

(五)生态性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多生态旅游区虽然地处乡村,但富含文化积淀,流传下来不少传说和典故,为导游提供了丰富的解说题材。传统导游往往基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导游,忽视了对自然地理及生态学等相关知识的掌握,面对乡村生态旅游这一新模式,许多导游服务水平停滞不前,未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使自然学科的相关知识未在导游服务中得到充分展现,游客也失去了进行生态旅游的意义。乡村旅游讲解员不能缺乏系统的生态自然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生态旅游区导游时,不能仍然扮演着一个传统导游的角色,一定要体现出乡村生态旅游所应具有的生态性、自然性、教育性以及科普性的特征。

(六)休闲性

休闲农业的灵魂是农耕文化,休闲农业景点蕴含的深厚文化,需要专业的解说员才能完美地呈现给游客。乡村旅游讲解员的主要任务是对休闲农业园区内农业资源进行讲解宣传,要求做到举止亲切,表达清楚,用词优美,并熟练掌握相关的农业文化知识。休闲农业解说员,对传承我国农耕文化和发展休闲农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全国500多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的情况来看,休闲农业解说员队伍,对发展休闲农业、传承农耕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传播学角度深入分析乡村旅游讲解员的基本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提升乡村旅游讲解员的基本素质,对于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质量的提高必将产生应有的作用。当然,随着智能机器人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讲解员的特征又会受到新的挑战并将催生出新的特征,这些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