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各类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飞速传播,近年来日渐式微的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这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人力、物力的领域,其存在和坚持便显得愈发稀缺和奢侈。作为报纸的门面,深度报道是最能展示其专业水准的报道形式,也是最吸引读者的“核心产品”。如何做好深度报道,展现出一份报纸的品位和档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今媒体已进入移动互联和新媒体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速度不仅明显提高,而且渠道来源也日益广泛。然而,由于网络碎片化的信息,缺乏真实性、整合力、逻辑性等,这让具备可信度、思考性的深度报道变得弥足珍贵。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写:“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此,就目前而言,平面纸媒特别是地市级党报加强深度报道,是其必须要做好的功课。
客观地说,由于饱受新媒体和广告经营的冲击,目前不少地市报见报的稿件中,有影响力、有思想性、有深度、有见地、能吸引人的深度稿件较少。据笔者观察,有些报纸有时会策划推出一点深度报道稿件,但是频率却较低。当然,更有甚者,一个月也难以见到像样的深度报道稿件。相反的是,一些琐碎的小信息和肤浅的活动类的稿件,大肆、醒目地出现在报纸的重要版面和位置。这一状况的存在,不仅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更严重地影响了报纸的关注度、影响力、品牌度,甚至影响到广告经营等。
1.报纸竞争优势不明。当前,新媒体发展势头汹涌。如此一来,传统纸质媒体想与新媒体在信息量和传播速度上竞争,那无异于“扬短避长”了,只会暴露出自身的弱项与短板。
在此形势下,传统纸媒特别是地市党报,要想拥有竞争优势,做好深度报道不仅是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更能实现引导公众理性认知社会热点,达到提升舆论引导力的目的。因此,进一步梳理办报理念,明确报纸的竞争优势,在发展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传统媒体下辖的新媒体有信息量、有速度,传统纸质媒体有特色、有看头,是办报者必须要明确的办报理念。
2.采编过程中,观察、思考、策划等功力可能还不够。据了解,当前一些报纸也提倡和注重深度报道,但是由于选题、策划、把关、共同商讨等等还不够,所策划出来的稿件缺乏观察、思考和深度内涵。特别是在财经、房产、文化等需要记者、编辑长期积累和深入了解的领域中,前期选题策划、后期编辑组稿等等环节都决定了一篇深度报道的含金量和影响力。但是现实中,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媒体中能算得上行业中的专家型记者已经不多了。如此一来,极大地制约了深度报道的实施。
3.考核机制尚缺乏有力引导。据笔者观察,目前,在不少地市报中,采编人员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多挣“工分”,都愿意写一般性的消息类稿件。有的甚至以冗长的、缺乏深度内涵的稿件来“冒充”深度报道。如此一来,不仅不能吸引读者,相反降低了报纸的品位,失去了长期以来所积累的读者群。
众所周知,考核机制是媒体人的“指挥棒”。作为地市报,如果要在深度报道方面办出特色,一定要有向此倾斜的考核制度。通常来说,一篇有内涵、吸引人的深度报道,必须要记者在策划、采访、写稿等环节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等。个人认为,作为“指挥棒”的考核机制,所制定的考核细则应加大力度向这样的有思想、有观察、有思考、有见解的深度报道倾斜,以此来切实引导采编人员沉下心来,认真谋划思考如何做出更多优秀的深度报道作品。
1.做强深度报道重在有大局意识。个人认为,我们的深度报道,要“深”在着眼本地又胸有大局。所谓的“深”,绝非各类碎片化信息的堆砌;“大”,更体现了采编人员对上至国家大政方针、下至地方政府部门出台政策规定的掌握。只有通过努力寻找问题背后的普遍性,寻找破除眼前表象的出路,才能使深度报道拥有非凡的魅力。因此,拥有大局意识,不仅是帮助记者把握好深度报道方向性的一条原则,而且也是使深度报道有别于消息等普通报道体裁的核心,更是展现了记者思想性的绝好载体。
2.以“四力”精神做好深度报道。***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其中“脚力”被放在了第一位。要做好深度报道,首先也少不了“脚力”,只有多深入基层、多联络行业主管部门,在多跑的基础上走访、调查,不断积累各类政策、专业知识和素材。其次,在“眼力”上要多观察当前本地行业、市场所发生的变化,学会和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才能在日常采访中获取或挖取“金矿”。再次,要充分运用“脑力”,思考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在逻辑上梳理出脉络清晰的“腹稿”,最终再在“笔力”上展现:给读者提供有依据、可回味、参考性较高的内容或富有建设性、观点和思想较超前的深度稿件。
3.创新报道形式和栏目。稍稍留意便会发现,近年来,在传统媒体深度报道愈加难见的同时,有不少互联网门户网站反而在吸收传统媒体所长,结合自身特点以多种表达形式将深度报道推陈出新。由此笔者想到,纸媒除了传统的文字表达,也应当学习借鉴一些优秀门户网站在新闻操作中的思维、技巧和手段,充分利用当前融媒体深入发展的契机,与所属新媒体相互配合,以视频、音频、图表、动画等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更加直观、形象地说明和展示所需要阐述的内容,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运用人物访谈、摄影图片专版、固定专栏等形式,不断丰富深度报道的形态,努力推出一批名栏目、特色专题。
4.注重加强新闻策划。笔者认为,加强新闻策划,是传统纸媒做好深度的有效途径。选择从新闻策划入手,通过独具匠心的采访报道设计,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从而走出一条有别于新媒体的转型发展之路。实际工作中,这样的成功案例不少。如《南方周末》向来以“深入成就深度”作为办刊宗旨,通过策划和编发深度报道赢得市场、赢得读者;《中国国土资源报》近年也着力做大行业深度新闻,专门开设专刊板块,对土地、矿产、海洋等领域的重大题材进行专题报道,组织对行业热点问题的专业解读和评析,巩固了其在本行业的主流地位和权威性。
5.在考核上大力给予倾斜。从事新闻职业的人应该都有这样一种感受:采写浅尝辄止的“快餐化”稿件和有内涵的深度稿件,记者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是不可相提并论的。笔者注意到,虽然先前不少媒体也注意到此并加以重视,但个人认为不少媒体的倾斜力度仍然不够。事实上,独家的深度新闻刊发后所产生的影响力,对媒体来说都是不可小觑,其不仅能增加受众和品牌度,而且还可能给媒体带来意想不到的广告等经济效益。因此,在考核上增加投入完全是值得的。
6.要改变采编人员的思想理念,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水平。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媒体传播也在悄悄变化着。当前,有些媒体的采编人员为了迎合变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更新、更热、来得更快”的新闻。就新闻时效性而言,其当然有积极的一面。然而,仅停留在写稿更快、发稿更多这个层面的话,采编的思维习惯、能力水平则可能面临退化风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