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桂镜生,李文春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中药商品学是近年来在中医药院校开设的一门新兴专业课,设立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具有一定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相关专业学生,掌握常用中药商品的规格等级标准及质量评价指标,加深中药商品的质量概念,学习与商品属性相关的基础知识。核心是中药商品的质量问题。由于该课程学科建设时间不长,学科定位还不清晰,现行教材理论还缺乏系统性,各章节的内容与其它课程特别是中药鉴定学的内容重复较多,导致课程自身特点不鲜明,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学生上课因已学过中药鉴定学,很多内容相同而提不起兴趣,教师也觉得教学难以把握。笔者从事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商品学教学工作多年,并且一直有机会参与中药市场的经营贸易、质量监督等实践活动,对市场的情况比较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对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及实际需要有较深的体会,为此就如何上好中药商品学的理论课程做了一些初浅的探索和研究。
目前各种版本的《中药商品学》教材在论述中药商品学的概念、定义、核心内容、任务等方面都大致相同,以我校现在使用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药商品学》(张贵君主编,2008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例,它是这样描述的:“中药商品学是一门以中药商品质量和经营管理为核心内容来研究其商品特征和使用价值的应用学科。它从商品学的角度研究在临床使用的基本中药,阐述中药在流通领域中商品质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与保证中药商品质量有关的经营管理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换言之,中药商品学是研究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如何保证中药商品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应用学科。” “中药商品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商品名称与来源、药材产地、采制或生产工艺、商品特征、主要化学成分、鉴别与检查、质量要求、储藏等。”[1]中药商品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制订中药商品的质量管理标准及鉴别中药商品的品质和质量。
由此不难看出,中药商品学是以中药商品的质量为核心内容开展研究的。中药商品的品种和质量研究最核心的内容是中药商品的质量评价,学生原来所学的课程对中药商品的质量评价涉及不深,基本上是以传统的质量要求为主在教学中一笔带过,如讲授“大青叶”时其质量要求为“以叶片完整,色暗灰绿者为佳”[2]262,论述人参的质量时“均以条粗质硬,气香味浓,完整者为佳”[2]129。这样的质量评价太过笼统和简单。在实际工作中要解决中药商品的质量评价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功效的多元化,中药的质量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中药的质量评价又是提高中医药治疗水平、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及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现在中医药专业本科及本科以下的教学中还没有以此作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中药商品学应责无旁贷地以此为己任,将它作为教学自己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当然,由于中药的质量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可以操作的成熟体系,因此中药商品学可以着重向学生介绍各种中药质量评价方法体系以及中药质量评价的现状,以唤起更多中医药工作者的关注,着力推进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
一是着重介绍中药商品的规格、等级制定的原则、方法和依据;二是重点介绍地道药材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基本掌握传统的中药商品质量判别标准和相应的基础知识。以天麻为例:
规格划分:①按采收季节可分为冬天麻和春天麻;②按商品来源可分为野生天麻和人工家种天麻。
等级划分:视天麻的大小 (重量)区别分为四等,即每千克26枝以内,无空心者为一等;每千克46枝以内为二等;每千克90枝以内为三等;每千克90枝以外为四等。
由于人工种植的天麻可以人为控制采收期,而冬麻的质量优于春麻,所以人工种植的天麻一般都在冬季即植株抽茎前采挖,通常市场上就没有家种春麻的商品。
表1 市场天麻规格等级
并且传统上天麻的质量要求为:色黄白,质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气味浓等。按此描述对比商品特征可知冬麻质量比春麻要好,除此以外因产地的不同也会造成质量的差异,传统上以云贵川为野生天麻的道地产区。在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中药商品的规格和等级,但要求学生主要掌握中药的传统质量评价原则、方法和依据。
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目前主要以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效、安全性为指标。有一些中药有效成分尚不明确或无准确的含量测定方法,用浸出物测定法来帮助考察其质量。近年来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研究有很大进展,于是在总论部分用适当篇幅介绍一下以已知主要有效成分或有效组分含量测定为主形成的质量评价体系;以指纹图谱为主形成的质量评价体系;以药理学研究为主形成的质量评价体系;以临床实验观察为主形成的质量评价体系。
在各论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品种配合总论的内容进一步阐述传统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与现代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例如以茵陈主要利胆成分6.7-二甲氧基香素在植物不同的采收期的变化来探讨采收时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按现代已知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为主形成的质量评价体系认为秋季采收较为合适,秋季采收的花茵陈6.7-二甲氧基香素含量高,质量比春季采收的绵茵陈好,但中医传统认为春季采收的绵茵陈疗效更好,因此传统质量要求“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深者为佳”[2]382。再如葛根与粉葛问题,虽然2010版《中国药典》已将葛根、粉葛按两个品种分开记载,葛根来源于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的干燥根,习称野葛,其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物质含量较高,规定含葛根素不得少于2.4%;粉葛来源于同属植物甘葛藤P.thomso ii Bentt.的干燥根,其主要已知有效成分黄酮类物质含量较低,规定含葛根素不得少于0.30%,如果从黄酮类物质及葛根素含量来进行质量评价,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然而现在实际工作中,市场和药房仍然把野葛和粉葛两者都还在当葛根用,并且传统质量评价体系还认为: “葛根以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2]118。按此标准对比商品特征,粉葛质量优于野葛,并且这一评价体系目前仍然为大多数中医所接受,也得到市场的认同,因此一直以来包括到目前为止,市场上野葛的价格仅为粉葛的一半左右。
通过这样一些例子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药商品的质量评价需要多方面综合研究,辩证地去看待,要把中药的质量评价放在具体的运用中去进行。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中药商品的品种和质量问题没有搞清的还有很多很多,任重而道远,值得去钻研。
同属多来源的中药商品如川贝类、石斛类、川黄柏与关黄柏、葛根与粉葛、金银花类、细辛类、党参类、淫羊藿类等;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多来源中药商品如金钱草与广金钱草、山豆根与北山豆根、木通与川木通等。
中药商品的多来源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医药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理论上我们按现代研究的结果可以实行一物一种一名,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至2010版的《中国药典》已将部分多来源的种分开记载,如葛根与粉葛、川黄柏与关黄柏、金银花与山银花、石斛与铁皮石斛等。在实际工作中,工业生产原料投料可按此操作,而在巨大的临床配方调剂中目前操作性不大,或者说要规范尚需时日。教学进入这一环节就要着重讲清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七五”“八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由楼之岑、徐国均领衔组织全国几十个单位几百名科技人员参加,历时十年的辛勤工作完成的科研成果经修订编辑而成《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是我国中药现代研究的大型科学专著,对澄清中药品种混乱、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与有效、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的药材资源、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均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其中许多专题研究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是一套运用多学科手段对多来源中药材进行专题性系统研究的高水平巨著。在教学各论中重点讲授的中药材品种可以大量参考和选用《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及“九五”期间“中药材标准的规范化研究”成果里面的内容,阐述中药商品质量研究的方法和评价体系,让学生既要知道现行的质量标准及标准的衍变过程,又要了解实际的市场商品状况,为今后进入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中药商品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地介绍和讨论这些年来中药市场上出现的质量问题,如近年来一些不法商人在中药材交易中大量参假增重现象:在全蝎体内灌注加重粉、水泥、泥沙,甲片用明矾浸泡,很多根茎类中药用加重粉浸泡增重等。这些都是近年来中药商品的主要质量问题,在教学中用大量的实际例子和图片向学生介绍这些掺假现象和鉴别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除了上述内容,各论中在讲授药材品种的产地、资源、规格等级、产销等内容外,有些品种还要详细介绍行情的最新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药材市场的动态,分析价格走势,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并指导学生利用本学科知识积极参加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激情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触摸到真实的中药商品市场脉搏,为毕业以后就业或创业选择方向。
近二十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加大生物产业的投入,着力打造“云药产业”,拟将云南生物产业发展成为云南继烟草、旅游、矿产业之后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政府制定有力的倾斜政策,扶持中草药的种植栽培。省科技厅“云药之乡”工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云南省中草药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几十万亩迅猛发展至如今的近四百万亩,全省各地重点扶持种植云南道地药材品种和优势品种,如三七、天麻、砂仁、石斛、铁皮石斛、灯盏花、半夏、重楼、草乌、云木香、滇龙胆、云茯苓、露水草、龙血树等。为此在各论部分我特地选择一些云南特色的品种介绍和讲述,并组织学生到云南药材的集散地“大理三月街”参观和实习。实践证实很有成效,既调动了学生对中药商品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今后就业或创业做了准备。
总之,中药商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既要考虑到理论知识的灌输,又要引导学生关心中药作为商品的各种经济动态,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该课程教好、教活,让学生学以致用。
[1]张贵君.中药商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莹芳.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2,129,382,1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