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云南燥证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时间:2024-05-22

魏宁颐,王 青,郭 晟,杨 梅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则枯涸为主要病机,以干燥症状如“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脱屑”等为临床表现的一类中医证候。早在《内经》中就指出“燥胜则干”为燥邪致病的特点;并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法则。历代医家继承了《内经》对燥证认识的学术思想,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从燥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用药等方面,进行了补足和发挥,使得燥证的理论阐释及辨证论治日趋系统、规范。为后世医家对燥证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迁,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到干旱的影响,干燥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对燥证的研究更不容忽视。本文主要通过对云南燥证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展云南地区燥证研究的思路。具体如下。

1 燥证的研究现状

1.1 目前燥证的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诸多学者注重燥证的研究,重点从文献研究、临床调研、乃至实验室研究等方面对燥证整体进行全面、系统地探索,阐述了燥证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治疗规律及预防措施,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中医研究方法拓展到多学科综合分析法。着近几年地域性燥证研究的开展,补充完善了中医燥证的理论内涵,丰富了临床治疗方法,为燥证的深入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如丁建中[1]把燥证分为外燥、温燥两个方面研究其致病机理,通过系统整理古今文献,探寻外燥及温燥的病因病机特点,并探讨了自然界中的燥气与人体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动物模型的方法,从实验学的角度揭示燥证的病理特征。特别是针对燥邪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以西医的角度说明燥邪对气管纤毛,呼吸粘膜的影响。为中医研究燥邪开辟了新的思路。李克成[2]在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收集整理后总结到燥证的致病特点如下:①多从口鼻而入,病位以肺为主。②易致津液不足,故多表现出各种干燥的征象。③易从火化。在此基础上总结燥证的基本病机为津液耗伤。并且其认为,燥证的治疗,也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配合多种治疗方法,已达到最佳疗效。为燥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连博[3]通过研读《医学法门》认为喻嘉言辨燥多从肺脏而论,燥先伤上焦华盖,燥必兼渴,并总结其治疗燥证独特之处在于肝、肺同治。孙莹[4]等人通过研究古代医书也总结出费伯雄治疗燥证的独特见解,指出费伯雄不但将燥证分为凉燥,温燥,热燥等,还根据身体不同的部位将燥证分为肺燥,心燥,肝燥,肾燥等四个证候,为后世确诊燥证的病变部位提供理论依据。周铭心[5-8]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总结了西北燥证的证候类型,并根据西北燥证的罹患率分布情况,讨论燥证与民族、饮食等方面的相关性。初步揭示了西北燥证的证候特征。近两年,又从分子生物学方面探讨西北燥证的形成,与基因表达差异的相关性。

1.2 云南燥证的研究总体概况

云南省地处高原,土地广阔,气候类型丰富,除南部西双版纳自治州等地外,多数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干旱。许多地区春季 (3~5月)正值干季或雨季前,天气晴朗,日照充足,气温高,风速大,蒸发蒸腾旺盛,太阳辐射量多,升温迅速,气温偏高。尤其2~4月,多数地区风高物燥,不仅降雨日数甚少,而且云量也十分稀少,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9]。干燥是影响云南气候的主要因素,从中医学理论分析,燥邪已然成为云南地域性病症的重要病因之一,其研究也不应忽视。

云南地域性燥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检索历代本土文献,除《医学正旨择要》中可以查询到燥证专章的总结外,其余医学专著对燥证只有散在论述,且只涉及燥证的临床治疗经验,缺乏对云南地域性燥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治法方药的系统研究。具体研究状况如下:

(1)《滇南本草》[10]收药400多种,约100条提及具有滋润疗效,虽未明确列出治燥专药,但是在杏仁、藕节、桃仁、柿、冬瓜、天门冬、百部、铜钱草、人参、生黑子、远志等药物均有滋润的功能,其对治燥的重视可见一斑。如:在《滇南本草·第1卷·杏、杏仁》中指出“杏仁,味甘、苦,性温,有小毒,得火良。解锡毒,杀虫,消犬肉、索面粉积,解肌散风邪,消痰定喘,利膈,润燥,能散能降,润喉发音”;滋润药物的广泛应用足以说明云南燥证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2)云南医家陈子贞等医家早就注重对燥证的辨治,其编著的《医学正旨择要》集刘完素、朱震亨、虞抟、李梴四大医家论燥之精粹。指出燥证的病因可分外、内,如“外因时值阳明燥令,久晴不雨,黄埃蔽空,令人狂惑,皮肤干枯屑起。内因七情火燥,或大便不利,亡津,或金石燥血,或房劳竭精,或饥饱劳逸损胃……”。同时明确提出“燥干者,金肺之本,肺藏气,于血液内损气虚,或风则皴揭。风能胜湿,热能耗液,皆能成燥。”的燥证病机。(3)《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中虽未列出具体的论燥篇章,但在其诸多医案中记录了有口燥、唇燥等燥证的临床表现。如: “张姓小儿,年二岁。发热持续七日,心烦闷,唇焦燥,咳嗽流涕,小便短赤。”其在暑湿夹疠病案中提出过“甘草和胃,更加白蜜滋养胃阴而润燥”的治疗方法;在《吴佩衡医案》里也记载有燥证的论治,润燥方法贯穿于“麻疹”不同证候治疗过程中,并指出麻疹“系邪热肺燥之炎证,又当以养阴清肺生津润燥之剂治之,方能收效”,为后世医家继续研究燥证提供了依据。

云南当代诸多名老中医在临床上也非常重视对燥证的论治。如:陈乔林[11]认为云南地处高原,具有空气湿度低的特殊气候特点,易导致燥证的产生,诸多疾病都与燥邪相关。因此,其在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中通常加入润燥的治疗方法;洪秀明[12]、廖濬泉[13]都认识到咳嗽与燥邪有关,认为咳嗽伴见痰少,不易咳出等症候,多因燥邪损伤肺络而致。治当以清肺润燥为首要,常用知母、贝母、苏子、杏仁、权壳、桔梗、麦冬、沙参、阿胶等药物,且获效甚好。陆家龙[14]擅长用滋润药物,其结合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咳嗽与燥邪伤肺,素体阴虚燥热有关的观点;罗铨[15]、朱虹江[16]均认为由于昆明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外感咳嗽以风燥咳嗽之证居多,指出风燥伤肺,常见咳嗽少痰等症状。临床常用生地、麦冬、丹皮、白芍等药物。部分医家还认识到燥证存在的普遍性,在某些内伤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贯穿了治燥证的理念,足见其对燥证的重视。如,陆家龙[17]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滋阴化湿并用,适量应用沙参、麦冬等滋润药物,以调理脾胃,减低血糖;孟如[18]在治疗糖尿病、甲亢、系统性红斑狼疮中,针对现气阴两虚、肾阴不足阶段,在治疗的过程中适当加入麦冬、沙参、枸杞子等滋阴润燥药物;郑进[19-20]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率先提出“云南春燥”概念,指出:云南春燥可以定义为,是发生于滇中、滇西北、滇东北为代表的云南地区,以春季感受燥邪为主要病因,以口鼻、咽喉、肌肤干燥和干咳等各种症状为特征的一组中医证候。仲锡方[21]将外燥引起的头痛作为鲜见案例单独列出,分析其病因病机,指出“此证病因既非风寒,亦非风热,悟其目涩鼻干舌面欠润少津,应合燥性则干之说,实属燥邪为患。”并提出“以致津伤液耗,津液不足则不能润于上,故目涩鼻千、舌面少津;不能濡于下,故肠中津枯便秘,燥热之邪侵袭头部经络则剧痛,当主以辛凉甘润的桑杏汤,佐以疏风清热、养阴止痛之品”的治疗方法。可见诸多本土医家的论著及医案充分说明了云南燥证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

上述医家明确认识到燥邪对疾病的影响,并分别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治方法、理论阐释等诸多方面对燥证进行了探讨,为我们今后研究云南燥证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宝贵资料。

2 云南燥证研究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土医家对燥证的研究虽有所探析,但仅限于临床上零星、散在的论述,初步探讨及了燥证的致病因素和治疗方法。又近几年来,有医家提出了云南春燥的概念,使得云南燥证的研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但这些研究都无法全面的反应云南燥证的整体概貌及本质规律。针对云南地区燥证论治规律的研究至今也尚未见报道。云南地区燥证的系统研究,依然零散,不够全面。

3 云南燥证的研究思路

鉴于以上状况,笔者认为要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云南燥证的证治规律,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云南本土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虽然已有“云南春燥”这一理论概念,但是与云南燥证相关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内容,大多散在于本土医家的医案,论著等文献中,至今并未系统总结归纳出来。故,应当运用现代文献研究方法,全面收集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全面整理云南本土医家对“燥证”的诸多论述,建立云南燥证专题数据库。理清云南燥证的理论形成及其发展的历史脉络,探求云南燥证的证治规律,总结其与燥证相关的多发病、常见病种类,为制定可行的云南地区燥证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3.2 开展云南地区燥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临床有干燥表现患者为调查群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临床症状等各项指标,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将数据资料与中医知识结合,揭示云南燥证的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规律;并结合云南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人群生活饮食习惯,阐述云南燥证的发生,与地域、气候、饮食等的相关性;并总结临床常用代表方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燥证的有效方药进行临床研究。

3.3 开展实验动物学研究

在文献研究、燥证证候规律研究及临床研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可根据云南燥证的临床特点,建立符合云南燥证的动物模型。并将前期文献、临床研究中收集到的治疗云南燥证的常用有效代表方剂进行验证。在依据实验室可靠的指标,对药物疗效进行评定、比较,从而揭示常见代表方药对云南地区燥证的临床疗效的实质,客观的评价云南燥证的疗效标准。意图提高云南燥证的治疗指标,最终提高云南地区人民健康水平。

总之,从云南独特地理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云南燥证的相关研究,总结云南燥证的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规律;探讨云南燥证的形成与云南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及人群生活饮食之间的相关性;探索防治云南燥证的措施和方法,旨在为系统研究云南地域性疾病提供依据。

[1]丁建中,张六通.外燥之理论研究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0):724-725.

[2]李克成.燥证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3]连博,孙莹,杨梅.浅析喻嘉言《医门法律》燥证辨治之贡献[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2):58-59.

[4]孙莹,连博,杨梅.费伯雄治疗燥证经验探要.[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2):55-57.

[5]周铭心.西北燥证研究概述[J].上海中医院杂志,2005,39(11):43-45.

[6]周铭心,陶培勇.燥邪病因属性辨析[J].新疆中医药,2005,23(6):1-5.

[7]周铭心,宋晓平,单丽娟,等.新疆各地不同民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11):1034-1038.

[8]李鹏,赵晓东,周铭心.从分子生物学开展西北燥证现代研究的基本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2)143-145.

[9]陈宗瑜.云南气候总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47-54.

[10]胡月英.滇南本草[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4.

[11]李云委,宣清润并施治疗外感咳嗽200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5(9):26.

[12]洪秀明,咳嗽辨证治疗经验[J].四川中医,2000,18(11):6.

[13]廖濬泉,应用补肺阿胶汤治疗肺虚燥咳84例[J].云南中医药杂志,1993,14(4):11-12.

[14]魏丹霞,施兴黔.陆家龙导师辨证治疗昆明地区感冒后咳嗽的特色[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4):1-3.

[15]曹艳萍,刘芳,罗铨.学习导师罗铨主任治疗外感咳嗽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4):2.

[16]陶鹏飞.朱虹江教授辨治外感咳嗽经验[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1):39-40.

[17]戴晓艳,金良昆,陆家龙.陆家龙老师诊治糖尿病的思路与方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3):5.

[18]李广文,孟如.孟如教授对疑难病的诊治特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75.

[19]郑进,罗艳秋,左媛媛.云南春燥概念的提出及临床辨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5):923-925.

[20]郑进,王雪梅,鲁法庭,等.燥证证候要素提取及其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现代文献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120.

[21]仲锡方.外燥头痛证治一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01):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