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山东省中西部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时间:2024-05-22

李 慧 孟庆跃 尹爱田 孙晓筠

1. 山东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山东济南 250100

2.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 山东济南 250012

3. 山东省卫生厅国际合作处 山东济南 250014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3]我国几次大规模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近年高血压发病率增长幅度表现出农村大于城市的显著特点,“城乡差别”在显著缩小。[4]2002年全国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为18.6%,仅比城市低0.7%,而农村1类地区的标化患病率已经高到21.0%。[4-5]农村高血压患病率的较快增长,给农村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目前心脑血管病在我国农村居民的死亡原因中居首位。[6]本文通过分析2007年山东省农村居民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了解目前山东省农村地区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在山东省西部和中部抽取8个县(市、区),每县(市、区)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村按户主花名册进行系统抽样,被抽取家庭内所有的25岁以上常住人口均为调查对象。每个村计划调查300户(约600人),户数不足300的村,从临近村仍按照系统抽样方法补足。实际共调查40个村、20 087人,参加体检16 388人,共获得16 364人的完整的血压测量数据。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问卷调查:用同一调查方案经统一培训后,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设计参照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问卷及他人研究。主要包括:(1)社会人口学状况、生活方式及行为;(2)高血压的知晓情况,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情况。

血压测量:本次调查使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测量方法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中推荐的诊所偶测血压法。[7]由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对每一名被调查者进行两次测量,当两次血压测量时收缩压或舒张压相差超过4mmHg 时,则测量第三次血压,将两次或三次测量的读数平均值用于资料分析。

1.3 分析方法

1.3.1 指标解释

高血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 国际高血压协会(ISH)诊断标准[8],未服治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mmHg或舒张压(DBP)≥90mmHg(体检中2次血压值或3次血压值的平均数)或既往有高血压史者(即自报高血压患者),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而血压正常者,定义为高血压患者。

超重和肥胖: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kg/m2为体重正常或体重过低,BMI≥24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BMI计算公式:体重(kg)/身高(m2)[9]

血压分类方法采用2007年WHO/ISH对血压的分类方法(表1)。[10]

表1 2007 WHO/ISH血压定义与分类标准(mmHg)

1.3.2 统计分析

使用Microsoft Access2003 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原始数据录入、整理及逻辑检错,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人群的基本特征

本文分析人群共16 364人,女性多于男性,其中男性7 002人,女性9 362人。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是51.2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52.6岁,女性平均年龄50.2岁。年龄构成:25~34岁占10.9%,35~44岁占24.7%,45~54岁占24.4%,55~64岁占22.6%,65岁及以上占17.4%。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不高,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达到37.3%。总体上,大约一半的调查对象(50.7%)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属于超重或者肥胖。男性收缩压平均值是135.8 mmHg,舒张压平均值是85.2 mmHg,女性收缩压平均值是133.5 mmHg,舒张压平均值是82.2mmHg。

2.2 高血压患病情况

2.2.1 不同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

调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3.8%,男性为47.8%,女性为40.8%,男性高于女性(P<0.001)(图1);采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山东省乡村人口构成作为标准人口进行标化后高血压患病率为37.19%,其中,男性标化患病率为41.56%,女性为34.71%。

在55~64岁组,男女高血压患病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494),其他各年龄组内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均存在差异(各组均P<0.001)。55岁前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65岁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图1)。

图1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居民高血压患病率

2.2.2 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构成

根据2007年WHO/ISH血压分类的定义,分析时不考虑服用降压药的情况,调查对象的血压分类情况见表2。总人群的1、2、3级高血压的比例分别为24.4%、11.9%和5.8%。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和女性各级别高血压的比例均逐渐增加(两组均P<0.05)。

表2 2007年山东农村居民血压分类情况(%)

2.2.3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情况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和很强的预测因子。[4]共有14.4%的调查对象患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3.1%,女性为15.4%,男女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图2显示了不同年龄、性别调查对象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加(P<0.001),且从45岁开始,男女收缩期高血压的绝对差异不断增加。

图2 男性和女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

2.3 高血压患病相关因素分析

2.3.1 经过年龄和高血压家族史调整后的高血压患病率的相对危险度(OR)

表3显示了经过年龄、高血压家族史调整后,男性和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的相对危险度情况。各种因素对男性和女性患高血压的影响程度和模式存在着差异。年龄越大,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的OR值越大,相比于对照组,65岁及以上的女性高血压患病的OR值高达34.21。对于男性,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OR值逐渐增加,而女性没有这个趋势。各种职业中,从事管理及技术工作的男性高血压患病的OR值高于农民。不论男女,超重和肥胖者的OR值均高于BMI正常或者偏轻者。相对于腰围正常者,腹部肥胖者OR值偏高。目前不吸烟者的OR值较吸烟者高。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患高血压的危险度大概是没有家族史者的2倍左右。

表3 调整后的高血压患病的OR值

2.3.2 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相关因素的Logistic分析

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因变量为是否是高血压患者,非高血压患者为0,高血压患者为1。表4中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选入自变量基于score检验统计量,剔除变量基于最大偏似然估计的似然比检验结果,选入水准取0.05,剔除水准取0.1,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表4)。

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有伴侣、身体质量指数、腹部肥胖、家族史、目前是否吸烟是影响男性高血压患病的显著因素;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腹部肥胖、家族史、目前是否吸烟、是否有伴侣是影响女性高血压患病的显著因素。除了文化程度外,男性和女性是否患有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基本相同,但是每种影响因素的贡献性表现了较大的性别差异。

对于男性和女性,年龄因素均是影响较大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危险度急剧增加,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65岁以后,患高血压的危险度是25~34岁组的33倍。目前的婚姻状况对男性和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程度有影响,目前没有伴侣者患高血压的危险度是有伴侣的1.2倍。同时,身体质量指数和腹部肥胖所代表的人群肥胖程度也是影响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突出的因素,对于男性,超重和肥胖男性的高血压患病危险分别是BMI正常或者偏瘦者的1.7倍和2.5倍,对于女性,分别为1.8倍和3.5倍;腹部肥胖的男性患高血压的危险度是正常者的1.6倍,腹部肥胖的女性患高血压的危险度是正常者的1.3倍。有高血压家族史的男性和女性的高血压患病危险度分别是没有高血压家族史者的1.9倍和1.8倍。目前不吸烟的男性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是目前吸烟者的1.1倍;目前不吸烟的女性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是吸烟者的1.3倍。

表4 男性和女性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的Logistic分析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调查地区25岁及以上常住农村居民的高血压患病情况严重,患病率高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4]及2004年山东省的抽样调查数据(部分农村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33%)[11],而且2级与3级高血压比例增长幅度较大。[4]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能够预示心血管病的危险,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全国农村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为6.2%[4],而本次调查中,农村居民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是其2.3倍。本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现状严重。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因此老年人群作为高血压患病的主要人群,需要在防治上引起特别的关注。另外,年轻人群同样显示出较高的患病率,所以,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应从年轻时开始。虽然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总体上低于男性,但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更加迅速,且女性单纯收缩压患病率高于男性,因此对女性高血压的危害不能轻视,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女性。

因高血压患病既受可干预因素影响,也受基因和生理等不可调节因素的影响,而男性和女性对于高血压患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的暴露水平不同,同时同样的暴露水平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分别对男女高血压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对男性和女性高血压干预提出针对性措施。

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工作是我国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应该根据各地高血压的流行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高血压管理项目的执行方案:(1)建立首诊测血压制度,提高高血压的早诊断水平。(2)在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时,注重发挥女性在高血压防治等相关健康促进活动中的主动作用,一方面农村家庭的饮食主要由女性负责,女性的健康知识水平及生活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成员的生活行为方式及膳食结构[12];另一方面育龄期女性自身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对后代的健康水平有直接影响。[13](3)对高血压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从降低脂肪摄入量,控制体重入手,改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4)既重视老年人的预防管理和控制,也应该看到高血压患病的年轻化趋势,预防教育从年轻人做起。(5)采取多种形式的随访管理,根据病情、病人依从性,制定不同的随访周期和随访内容,使得随访管理具有针对性。(6)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高血压防治水平。

本研究的局限性:(1)调查对象是农村2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在农村,年轻、健康状况好的居民往往外出务工。另外,有20%的居民接受了问卷调查,但没有参加体格检查,经过比较,未参加体检的居民比参加体检的居民年龄小,自感健康状况好(结果未显示)。这些因素可能使得本调查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偏高。(2)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只能揭示某些危险因素与高血压之间的相关关系。

高血压已经成为山东农村地区的一项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基层卫生人员高血压的防治水平,关注重点人群,降低高血压患病率,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非常必要。

[1] He J, Whelton P K.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hypertension[J]. Med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97, 81(5): 1077-1097.

[2] Chobanian A V, Bakris G L, Black H R, et al..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 Hypertension, 2003, 42(6): 1206-1252.

[3] Poulter N. Global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Heart, 2003, 89(Suppl2): ii2-ii5.

[4] 李立明.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四: 2002高血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 王陇德.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 2002综合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6]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

[7]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 2005修订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of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of management of hypertenshion[J]. Hypertensions, 1999(17): 151-183.

[9] 周北凡. 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1): 5-10.

[10] Bonny A, Lacombe F, Yitemben M, et al. The 2007 ESH/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 Journal of Hypertens, 2008, 26(4): 825.

[11] 郭晓雷, 李维卡, 张吉玉, 等. 2004年山东省部分农村成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 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 2007, 15 (1): 64-69.

[12] 曹慧, 赵洪艳. 妇女在家庭健康促进中的地位与作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3, 17(2): 91-92.

[13] 陈君石. 制定国家营养改善与慢性病控制政策需要循证[J]. 中华流行病学, 2006, 27(7): 553-55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