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镇工作如何转型升级

时间:2024-04-24

文丨杨 慧

乡镇工作如何转型升级

文丨杨 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演进和网络社会的发展,与过去相比,乡镇工作的环境、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任务,工业化、城镇化的趋势,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压力都逼着乡镇工作必须转型升级。

石阡县甘溪乡,一个距离县城20公里,车程仅需20分钟的乡镇,却有着“老、少、边、穷”的代名词,“等、靠、要”是老百姓的“致富经”。

得知修建江瓮(江口至瓮安)高速公路将通过甘溪,乡干部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因为征地拆迁等利益问题,有的群众有不同想法:或因为高速公路修建将提供便利而赞同,或认为“风水林”会被砍伐等原因而抵触。

如何提高老百姓的参与热情?甘溪乡政府组织39户拆迁户到坪山乡尧上村实地参观学习,将61户被征地农户带到沿河县沙子镇参观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老百姓“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用自己的双脚去体验”,通过“比学赶超”,解除担忧。通过实地感受,老百姓认识到江瓮高速的开通是一件求都求不来的大好事。

思路通则百事通,在23.4公里的征地拆迁、坟墓搬迁、林木砍伐中,全乡干部群众创造了甘溪速度——10天时间平安拆除39户房屋;磨练出甘溪耐心——六天140小时的“8.10”隧道坍塌中全乡的干部兢兢业业战斗在一线,全力以赴保证“生命、绿色、服务”的营救通道畅通无阻;破除了农村的封建迷信——2013至2014年的交替之夜,通宵达旦走完并做通了50户200多人本以“攻守同盟”的扶堰廖家湾“风水林”的砍伐工作。全乡干部树立了甘溪信心——三次洪灾、两人死亡、毁田土房屋不计,干部们站在高处、顶着暴雨、拉着群众,一次次打败洪魔,树立重建重生的信心。在拆迁过程中,全乡干部学会了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走进屋子、会唠嗑子,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的群众路线工作法,懂得了把岗位当家庭、把群众当亲人的信仰。

作者到田间地头调研,跟村民讲解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罗俊供图)

随着江瓮高速甘溪段宣布开工,甘溪正由石阡的“边缘”转向“前沿”,这不仅体现在区位上,还反映在观念中。

首先是构建好战略性通道。畅通外网,借思剑高速的开通、江瓮高速的实施,江瓮高速在甘溪境内东西两端的两个互通,缩短甘溪与周边地区的距离,主动融入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凸显甘溪以服务产业转型跨越高地的战略区位优势。通畅内网,利用甘溪的优势,主动融入县城发展;利用甘溪为中心的接边路网,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做大做强旅游甘溪。甘溪至施秉马溪乡通道的接通,可将杉木河漂流的客源吸引到佛顶山体验一次跋山涉水的有氧运动;联通余庆白泥镇金橘园社区,也会让飞龙湖畔徘徊的游客知道有好客的仡佬族在佛顶山脚下欢迎他们。

其次要开发好战略性资源。将江瓮高速的便道、梁场、项目部等建设的永久性征地进行国有资产登记,保护利用好政府的公共用地。将境内200余户房屋拆迁户,按照“不摊大饼”、只蒸“小笼包”的原则,“以人为本、顺道自然”的法则,因地制宜地进行三个集中建房试点建设。积极在高速公路沿线申报中药材、南竹、精品水果示范带项目。

再次是要培育出战略性产业。打造“匝道经济”,努力建设物流市场的同时,全力做好佛顶山的开发与保护,一是将高海拔种植的中药材请上山,给部分荒芜的山丘装扮绿色;二是将茶树移下山,点缀农家庭院经济。建成以佛顶山为龙头,以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为支撑的“生态旅游示范乡”的战略定位,致力打造成“慢生活旅游体验区”,为“温泉之城·长寿石阡”添砖加瓦。(作者系石阡县甘溪乡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唯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