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韩 莉,马婧一
(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28)
1) 新加坡。现有市政道路3 000多km,约9.5×107m2,城市道路及公共场所清扫全部由企业承担[1]。特点:①目前道路清扫已实行100%市场化,国家环境局对道路清扫区域实施招投标,符合条件的道路清扫公司竞相进行投标,中标之后对所投中的区域进行5 a服务。②实行精细化管理,把管理覆盖到每个角落。如按需要清洗街道,繁忙大街、街市及小贩区每天清洗1次,在垃圾问题严重的地区(垃圾黑点),每星期至少2次。乡村道路则在有需要时才清洗。至于交通非常繁忙的主干道,冲洗方法是利用高压把水喷洒在排水明渠和中央分隔栏处。③市政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机械化清扫率高,城市道路及公共场所中可以实行机械化清扫的均由扫路车清扫,人行道及沟渠,天桥、地下通道以及无法实现机械化清扫的地方,由人工清扫,针对不同路面使用不同型号的扫路车。④注重对建筑物立面的卫生管理,即外墙清洗和外墙粉刷。⑤根据道路人流量及路边的商店密度等差异,制定科学的清扫作业规范及标准。
2)日本。道路清扫作业流程一般是由4辆车配合完成的,依次为领头车、洒水车、扫路车、垃圾搬运车。排在第1位的领头车主要负责清扫路面垃圾或者回收扫路车不能回收的垃圾。洒水车用于防止清扫时的灰尘飞扬而进行洒水作业。扫路车通过旋转刷子,将垃圾收集到车上的垃圾罐中。扫路车的垃圾罐装满后由垃圾搬运车运走。日本的道路清扫一般是委托专门的清扫企业进行,委托的清扫企业通过竞标的方式或者邀请竞标的方式选出,与各区县签订合同后负责道路的清扫。清扫企业实行登记制度,只有登记在册的企业才能参加竞标,而登记的清扫企业必须同时具备人才、设备方面的要求以及其他条件。
3)德国。各个乡镇会向市民收取不同数额的道路清扫费用。一般情况下,只收取清扫车行道的费用。而居民则有义务清扫各自住宅附近的街道。有些街道属于公共街道,则由城市绿化和垃圾处理部门委托专业公司予以清扫。各州对道路清扫工作制订了详尽的法律法规,各个州的道路清扫政策不尽相同。例如:柏林州在《道路清扫法》中将柏林市区及周边乡镇的上千条道路进行详细编号,根据交通状况、污染程度以及扩建状况对道路清扫区域予以划分,位于市内封闭区域内的扩建道路划分为第1个区域,位于市内封闭区域外的道路划分为第2个区域,封闭区域内还没有或者没有完全扩建的道路划分为第3个区域。根据法律条例,由柏林州政府为第1个和第2个区域的附近居民以及路边的居民进行道路清扫。该任务由柏林城市清扫公司负责清扫,费用由州政府承担。对于属于第3个区域内的道路清扫任务则由住在附近的居民自己负责清扫,并负责将房子前面直至道路中央的位置清扫干净。每个区域的城市管理部门将对道路清扫责任实施情况定期检测。
①道路清扫保洁实行市场化运行管理体系,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降低清扫作业成本,强化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服务的监管。②精细化管理。一方面扩大作业面积,同时将建筑物立面纳入道路清扫保洁范畴,实现道路清扫保洁全覆盖,加强环卫责任区制的推行,将职责明确落实到每平方米;另一方面采取区域化管理,针对不同地区特点采取不同清扫频次,随着每年道路交通变化对清扫作业范围、清扫频次等进行动态调整。③制定科学清扫作业规范及标准。④定期采购新型清扫设备,进一步提升机械化水平和机械化清扫率,针对不同路面使用不同类型的扫路车,适时举办清扫人员培训,制定奖励办法,鼓励提高清扫水平。
1)德国。世界上首次大量利用建筑垃圾的国家,在二战后的重建期间,循环利用建筑垃圾不仅降低了现场清理费用,而且大大缓解了建材供需矛盾。德国垃圾处理具有巨大的市场,有250 000人从业,每年约产生50亿欧元的经济效益,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高达约87%。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主要集中在:矿山回填、垃圾场修建、政府指定使用。政府参与建筑垃圾的回收,可以说是德国建筑垃圾高回收率的一个重要保障。除去已经制定的与建筑垃圾处理和回收有关的重要法规外,根据法规要求和研究结果,德国有关学会又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建筑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指导、规定和标准。法律法规对建筑垃圾的明确规定,各种指导方针和标准对建筑垃圾重新利用的详细说明,为德国建筑垃圾重新利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导,这是保障德国建筑垃圾高利用的基础。
2)芬兰。采取“源头削减策略”,尽量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通过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芬兰环境部于1997年专门制定了关于建筑垃圾处理的规定。这一规定涉及建筑工地在施工中产生的垃圾,特别是专业施工的大型建筑工地产生的数量可观的建筑垃圾。根据规定,建筑项目各个阶段的主要实施者负责建筑垃圾的处理,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应遵守芬兰《垃圾法》的总体原则:①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可利用的垃圾应回收,并尽可能再次使用;②节约使用建材,并尽可能利用经维修仍可使用的建材用于施工;③确保所产生的垃圾不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而且不会对垃圾处理造成困难。芬兰的《垃圾税法》规定,送往垃圾填埋场的建筑垃圾需缴税,每吨30欧元。如果垃圾可回收利用,该税可以免除。这一措施也促使建筑项目的实施者尽可能地对所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利用。此外,芬兰有许多专门从事建筑垃圾回收和处理的公司,每年约有8×104m3的可回收燃料用于热能和电能生产。
3) 美国。美国政府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产生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该法从源头上限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促使各企业自觉寻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美国的建筑垃圾综台利用大致可以分为3个级别:一是“低级利用”,如现场分拣利用,一般性回填等,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0%~60%;二是“中级利用”,如用作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经处理厂加工成骨料,再制成各种建筑用砖等,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40%。美国的大中城市均建立建筑垃圾处理厂,负责本市区建筑垃圾的处理;三是“高级利用”,如将建筑垃圾还原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这部分利用的比例不高)。
①政府主导建筑垃圾的回收,在管辖权限范围内指定建筑垃圾的再利用;②制定关于建筑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指导、规定和标准,法律法规中详细说明建筑垃圾和建筑垃圾的重新利用;③采取“源头削减策略”,尽量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通过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一是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二是产生的垃圾尽量就地消纳,三是不能就地消纳的垃圾要确保不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而且不会对垃圾处理造成困难;④建筑垃圾分类分级回收,推进垃圾循环利用,将可利用的垃圾与其他建筑垃圾分开,以提高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⑤引进国外先进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术,如回收利用再生的沥青路面、废弃物发电等;⑥向产生建筑垃圾的责任人收取一定建筑垃圾税费。
1) 德国。德国公厕由市民选址公司修建[7]。德国法律对城市里的公厕密度作了粗泛的规定:城市繁华地段应每隔500 m修建1座公厕;一般道路应每隔1 000 m修建1座公厕;其他地区每平方公里要有2~3座公厕;整个城市公厕拥有率应为每500~1 000人1座。德国各城市公厕管理部门必须依靠著名调查公司来配合完成公厕的地点、数量、设施的确定。为了使当地市民了解政府修建新公厕的想法,调查公司会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之后由该调查公司出面搜集市民意见,并汇总成几种方案,经市议会投票后决定公厕选址。
德国公厕的经营要先竞拍。在德国,任何个人和企业都有权经营公共厕所。政府认为,公厕事业市场化,不仅可以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加快城市建设速度,方便市民,还可以促进公厕在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上的创新,同时带动企业将新技术、新发明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德国公厕基本上采用市场运作模式,政府只作协调。政府也会对一些项目进行投资参股,但是各个企业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
2) 日本[8]。公厕建造前,城市规划部门往往都要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力求使公厕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根据所在的环境而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日本公厕特点:①数量多,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提供的免费服务设施;②公厕指路牌多,而且清楚,指路牌通常图文并茂,还有一些厕所在入口附近播放专为盲人提供的语音提示;③高科技马桶,坐垫暖和,有语音播报功能,还有温水洗净功能;④大部分厕所设有音响,用于掩盖小便声音;⑤设施齐全,必有手纸盒以及手纸、挂衣钩、污物箱、洗手盆、镜子等,大多公厕设有残疾人专用厕位,自动门宽敞,轮椅车可以推入,配有不锈钢扶手,很多还设有携婴厕位,还有一些设有更衣板,甚至专门的化妆台;⑥卫生干净,一方面是个人的高度自觉保持,另一方面是对清扫人员的极端高要求;⑦污物箱都是有盖子的,避免把脏东西暴露在眼前;⑧公厕里有紧急呼叫按钮。
3)美国。美国公厕发展现状可归纳为:①无城乡差别,城区和郊区公厕标准大致相似,供应冷、热水、卫生纸、洗手液;②注重卫生条件,便池、墙面、地面和梳妆台面材料多采用陶瓷,厕位隔间壁往往采用不锈钢,防止涂鸦,隔间壁上有挂钩,提供一次性马桶纸垫,同卫生纸分别装在特制的箱中,地面有一定坡度,便于污水自然排放;③全部采用自动冲洗设备,大小便池上安装有红外线探测器,大量使用气动增压式冲洗阀门,形成高压冲洗水流,既保证冲洗干净,又节约用水;④设有供残障人士专用的厕位,占地面积比正常人的厕位要大。
①明确将商场、餐馆等商业服务单位的厕所纳入公厕范围,允许市民就近使用;②试行市场运作模式经营公厕,允许政府或企业投资建造经营公厕,通过广告等一些手段盈利;③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开展人性化的设计,不断推出功能更强大的新式厕所,进行试点运营;④统一公厕标准,缩小城乡差别。
从以上3方面国外环境卫生管理发展概况可以发现,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结合自身实际现状,制定合理发展规划,借鉴发达国家部分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逐步提高我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水平。
[1]王慧琼.新加坡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启示[N].深圳特区报,2009-10-22(A04).
[2]隋玉武.德国建筑垃圾高回收率原因简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3(12):38-41.
[3]赵霄龙,冷发光,何更新,等.各国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标准浅析[J].建筑结构,2011,41(11):159-163.
[4]冷发光,何更新,张仁瑜,等.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品混凝土,2009(3):19-23.
[5]王磊,赵勇.国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4(12):37-41.
[6]杜婷,张勇,昌永红.国外建筑垃圾的处理对我国的借鉴[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2):35-36.
[7]马遛.德国的公厕[J].城乡建设,2005(3):67-68.
[8]苏力博.日本公共厕所“人性化”设计的完美体现[J].艺术与设计,2013(12):89-9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