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徐京波,李雅琪
农村留守老人基督教皈信的动机、过程与影响
——以豫北S村为例
徐京波,李雅琪
郑州轻工业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冲击了农村家庭的完整性,留守家庭、隔代家庭、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由于社会支持体系缺失,许多农村留守老人走上了信仰基督教之路。对豫北S村留守老人皈信基督教情况的实证分析发现,疾病医治、情感慰藉、社会互助是农村留守老人皈信的主要动机。基督教皈信是一个不断渗透的过程,主要包括前期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广泛传播、中期以特定方式拉拢信徒、后期以定期聚会巩因基督教信仰三个阶段。农村留守老人皈信基督教对村民的行为方式和家庭关系既带来积极影响又带来负面作用。农村基督教信仰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渗透的过程,我们应对其进行动态剖析,从而真正发现基督教信仰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以合理引导农村人口信仰的发展。
2014年8月5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纪念会暨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据中外学界都比较认可的数据,目前中国基督教信徒人数在2300万~4000万人之间,约占中国总人口数量的1.7~2.9%,其中80%在农村。[1]农村的基督教群体呈现出“三多一低”特征,即妇女多、老人多、病人多,文化水平低。[2]当前,农村留守老人信教人数正呈现逐渐增长之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老人信教的动机是什么?入教过程又经历了哪些阶段?皈信基督教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当前,围绕相关问题学界已经开展了诸多探讨。但是现有研究多将农村基督教信仰作为一个静态的整体事件:多关注基督教徒的自身原因,而忽视了个体之外的社会环境;多关注农村基督教的传播机制,而忽视了农村基督教信仰对乡村社会秩序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拟以豫北S村为例,从农村基督教信仰的动态过程出发,基于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皈信基督教的动机、过程与基督教对其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基督教于1883年传入河南,大约在1983年开始在S村传播,但是传播范围较小,发展信徒仅40人左右,且90%是老年人。起初没有正式的教堂,也没有在政府机构注册登记,定期会有一两个传教士向信徒讲解圣经,因为聚会的人数少,并没有引引政府部门的过多关注。
2010年S村基督教徒聚会地点改至当地人民政府西侧,并在2011年完成登记注册——基督教堂公司。教堂唱诗班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基督教徒数量也不断增加,每次做礼拜都有将近200人,教堂的资金也靠信众的捐献逐渐充裕起来,并于2011年建造了新教堂。
同时,S村基督教的组织规章也逐渐建立并实施起来。自教堂登记注册之日起,S村基督教传教人员就开始成立各种小组,有唱诗组、传道组等对基督教内部进行管理。宗教管理人员会每月去城里的宗教管理处开会,熟悉政策,以理清当月讲道的内容和方向,布置当月的任务,带领讲道人员接受培训。有些信徒觉得外来的传教徒更会讲道,有条件的教徒会选择去城市听道。村里个别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学生甚至会选择相关专业,极个别的学生甚至有出国学习相关专业、学成之后再回村讲道的意愿。
可见,从1983年开始,S村基督教的发展呈现出了信教人数不断增多、活动空间不断扩展、组织越来越严密、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的趋势。
农村留守老人皈信基督教的动机比较复杂,总的来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疾病医治
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出生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认为信教对自己对家庭会有好处,信了基督可以上天堂,虔诚地祷告可以使家人平安,免除疾病的痛苦,实现自己的愿望。S村的很多信徒是因为自身或家人有疾病才皈信基督教的,调查中,有的信徒就举出自身的例子来说明:“几年前自己的大儿子生病,怎么看都看不好。邻居(基督教信徒)就过来跟我说耶稣的好处,能让我儿子免受痛苦。于是就跟着邻居做礼拜,祈祷儿子赶快好。没过多久儿子的病竟然痊愈了。从这以后就彻底服了,每周都去教堂做礼拜。”(访谈资料20160324-L1)一些信教的留守老人坚信自身或家人是被耶稣拯救的人,因此要从自身做起,歌颂耶稣并归于他门下。这种功利性信仰动机与中国历史文化有关,比如,在遇到大事时常常会祭拜民间诸神或寻求巫医帮助。[3]
2.情感慰藉
由于子女经常外出打工,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家庭情感缺失严重,特别是单身留守老人极易被忽略。通过调查发现,S村留守老人感觉人际关系冷漠,与邻里没有共同语言,习惯待在家里,生活单调,需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孤独无助;而教堂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诉说心声的地方。农村留守老人正是出于情感慰藉需求和对安全感的需求,才皈信基督教。在皈信基督教期间,他们可以跟信徒们一起聊天,可以认识很多朋友,可以在情感上得到一些慰藉,在物质上得到一定的帮助。比如,访谈中有的老人就说:“自己信教时间不长,当初是觉得自己在家没人说话,信教之后能和更多的人在一起交流。”(访谈资料20160325-Y2)
3.社会互助
中国传统乡村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小片土地上,宗族邻里观念很强,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传统乡村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即一家有事半个村庄的人都会去帮忙。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民外出打工,甚至举家迁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力离开家乡。这改变了乡村社会结构,使宗族观念淡薄、邻里关系疏远,农村留守老人的原有社会支持网络被切断。而基督教教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种空缺,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老人选择了加入基督教教会。比如,在访谈中,有的老人就说:“我儿子媳妇都出去打工了,去年把孙子也接走了,家里就剩我一个人,我年纪也大了,地里还种着庄稼,农忙时一个人忙不过来,也没啥钱雇人帮忙,我家旁边就是教会,以前我没信教的时候,有时候礼拜天也去教会看看他们做礼拜,后来他们就劝我也信教,忙时还有人能帮点忙,我就信了教。”(访谈资料20160326-X3)
农村留守老人皈信基督教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皈信前期:基督教在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广泛传播
(1)在家庭成员间的传播
家庭是农村社会最基本的单位,长辈的宗教观是年轻一代宗教信仰形成的最重要诱因之一。[4]据当地人讲,基督教最初在当地的传播没有现在这么快,信徒大多也是贫困人家,之所以信教无非也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寻找个精神寄托,能坚持活下去,但后来家庭传播成了基督教日渐扩展的重要途径。
家庭信仰的传承既受父辈的影响也受祖辈的影响,其中又以祖辈对孙辈的影响为最大。这是因为,基督教传播的形式、内容吸引了农村留守老人,她们在参加聚会的时候总是会顺便把家里需要照看的孩子也带上,孩子耳濡目染就成为潜在的教徒。
(2)在亲戚、邻里、朋友间的传播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指出,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5]这种以血缘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也为基督教传播所利用。在农村,户与户之间推门而进,比城市邻里显得更为亲切,基督教传播速度也更快。笔者在访谈中发现,不少人都是在亲戚或邻里之间串门的时候传教的。
传统社会以亲情为重,“远亲不如近邻”的思想仍被农村人所看重,邻里亲朋对一个人的影响仅次于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正是看到这一点,传道者一般都是从熟人入手,基于血缘、地缘等联系为基督教招揽信徒。
2.皈信中期:以特定方式拉拢信徒
(1)宗教仪式
宗教仪式是教会对信徒要求的基本信仰表达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宗教仪式让信徒更加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宗教仪式通过向信徒灌输宗教知识,不断改变信徒对自身行为的认知和价值判断,使之更加符合基督教的发展预期。
基督教的教义告知信徒,人一生下来就自带原罪,只有向上帝忏悔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才能真正皈信基督教,以获得救赎。为了深入了解基督教的入教仪式,笔者采取自愿入教的方式进行了亲身体验。教堂的人员很快帮笔者找到一名信仰耶稣多年的老信徒带笔者去内间做忏悔。
祷告仪式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结束时老信徒告知笔者这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让信徒感受到主的存在。经过这样的忏悔,信徒才能正式加入基督教。这种仪式之后,信徒的自觉性会大大提高,他们会有一种传承的责任,也会对外界高调地说自己已经受过洗礼。其实,这是人借由这种仪式感来给自己一种强烈的暗示: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情。
(2)宗教音乐
音乐是一种富有情感、体现人类最初精神活动的产物,也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宗教音乐多是用朗朗上口的旋律直达人的内心,传达宗教特色,反映宗教理念。基督教的圣歌也是该教传播的另一种方式。
宗教音乐可以唤起人们对宗教的好感,潜移默化地吸引信教群众,紧抓留守老人的内心,用最直白的话语配上悦耳的旋律一遍遍给他们洗脑,用歌曲的形式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渴望,让信徒深信宗教和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是最关心他们切身生活的组织形式,让他们对于今后的日子充满期待。
3.皈信后期:以定期聚会巩固基督教信仰
在正式确定皈信基督教后,教堂中的传教士会通过聚会定期向教徒讲述圣经里的故事,传达行为准则,要求信徒自律,做一个大家喜欢的人,尤其要让周围的人看到自己的改变,展现相信耶稣的好,是耶稣引导他们走上了救赎之路。
在周末的教堂聚会中,信徒们会聚集在教堂以唱诗、讲道、祷告为主要形式进行宗教活动。信徒也很喜欢通过这种简单的、容易理解的讲道方式去接受一些新事物,学习圣经里的内容。平时,农村基督信徒会选择在晚饭后去其他信徒家中一起祷告唱诗,相互交流,切磋自己对于教义的理解,为自己或同伴祈祷。
基督教也有自己的节日,如圣诞节、春节等。节日活动一般是组织信徒表演节目,分发水果并做午饭,以联络感情,增加信徒间的凝聚力。
基督教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影响,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点。
1.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当地信仰基督教的老人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经济收入不高,且多面临疾病、孤独等困扰,这些相似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不幸遭遇,使得信教者在精神上能够趋同,表现出强烈的相互认同感。要恪守基督教的规则教条,信徒的行为方式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访谈中,许多农村留守老人表示自己在信教之后,各方面的变化都比较大,既有人际交往方式、交往观念上的变化,也有自己生活方面、心情方面的变化。信徒普遍认为自己信教后归属感、幸福感有所增强,生活得更加充实。甚至之前有不孝敬父母的人也会听从教义的要求而更加尊重老人。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基督教在对村民行为进行约束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发生在各地的一些非法行为就与基督教徒有某种关联,他们有的会含沙射影地将不信教的人称作魔鬼,有的甚至在夜间偷放非信教村民的农用蓄水。
2.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基督教对信徒家庭成员有很大影响,其约束功能对信徙的行为有一定的校正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尤其是对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模仿是其社会化的重要路径,其学习能力、行为能力也与此有极大关联。当家长表示出对基督教的狂热时,家长就成为示范者,孩子会模仿其行为,经过多次强化,孩子可能也会相信基督教,并认为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祷告去化解。对于家庭成员的不同信仰,虔诚的基督徒会隔三差五跟对方闹事,要求对方皈信基督教。日常生活也是矛盾重重,如贴对联时常常和家庭成员闹不和,有的甚至会私自将家中的钱物捐赠出去。不仅如此,基督徒每天清晨和晚间都要祷告,这会打乱伴侣的生活规律,极易引发家庭内部矛盾。另外,每周都去教堂做礼拜也会耽误家庭的日常事务,诱发家庭矛盾。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皈信基督教的动机与农村社会支持体系的瓦解存在密切关系。特别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家庭结构受到冲击,出现了农村家庭离散化现象,由此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在医疗、情感、互助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当然,农村基督教信仰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渗透的过程,每一过程都迎合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现实生活需求,我们应对其进行动态剖析,从而真正发现基督教信仰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以合理引导农村人口信仰的发展。另外,政府、社会和村级组织也应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问题,构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1] 姜泓冰.盘点:中国基督教信徒人数在2300万至4000万之间[N].人民日报,2014-08-06(11).
[2] 刘双.近十年来国内农村基督教研究综述[J].赤子(上中旬),2015(14):95.
[3] 陈立伟.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信仰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4]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江苏研究基地.新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的当代价值[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49.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
The motive,process and influence of the old people in the rural areas to believe in Christianity—Taking Svillage in North of He′nan for example
XU Jing-bo,LI Ya-qi
徐京波,李雅琪.农村留守老人基督教皈信的动机、过程与影响——以豫北S村为例[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5):61-65.
C91
A
10.3969/j.issn.1009-3729.2017.05.010
1009-3729(2017)05-0061-05
农村留守老人;
基督教皈信;
社会支持体系;
基层政权建设
2017-06-0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CSH027)
徐京波(1983—),男,山东省平度市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治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