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王便芳
(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3)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21世纪后,河南省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接待游客人数不断增加,旅游收入与创汇收入能力不断提高。2000年,河南省有旅游业饭店设施197个,床位37 000张;2007年,河南省旅游业饭店设施增加到492个,年均递增11.40%,床位增加到105 120张,年均递增11.61%。2000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325 018人次,旅游创汇收入12 390万美元;2007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增加到880 885人次,年均递增11.53%,旅游创汇收入31 801万美元,年均递增11.44%。2000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5 218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2 990万人次、省外游客2 228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收入347亿元(其中省内游客199亿元,省外游客148亿元);2007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17 003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增加到9 862万人次、省外游客增加到7 141万人次,年均递增分别为18.38%、18.59%和18.10%,接待国内游客收入1 327亿元,其中省内游客770亿元、省外游客557亿元,年均递增分别为21.12%、21.32%和20.84%。上述年均增加速度均大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速度,表明河南省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河南省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为15 012.46亿元,旅游业收入达到1 350.2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8.99%,已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收入部门。[1-8]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省旅游业也暴露出分散经营的特点。2007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除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和焦作市的比例超过10%之外,其他14个地市的比例均小于10%;旅游创汇方面,除郑州市、洛阳市和焦作市比例超过10%之外,其他15个地市的比例均小于10%;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和接待国内游客收入方面,除郑州市、洛阳市比例超过10%之外,其他16个地市的比例均小于10%。[7]这样的旅游业分布格局,一方面说明近年来河南省对郑(郑州)—汴(开封)—洛(洛阳)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初见成效,另一方面也表明其他地市自有资源的分布十分分散。如此分散的旅游业经营局面,形成了各地市独自发展旅游业的现象,不利于河南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要改变河南省旅游业的分散经营状况,首先需要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在进行河南省旅游业分析时,本文采用S WOT分析法,即对河南省旅游业所面临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进行分析。
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郑州、洛阳、开封及安阳等文明古都,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开封宋都景区等历史古迹,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山、大别山、石人山、白云山等优美的自然风光,黄河游览区、小浪底水库等新兴旅游项目,为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深厚的积淀。河南省的区域交通也十分便利。东近上海,南临武汉,北靠京、津,西接陕、甘,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新郑、洛阳、南阳三个民航机场每周有800多个航班起降。铁路干线纵横交错,新开通的亚欧大陆桥纵贯全省,便利的交通使河南省起着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一是文化精髓挖掘不够。河南省虽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对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偏重孤立的资源形态和静态的表现手段,文化景区仅停留在低层次开发阶段,难以全面展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难以满足游客更深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二是缺乏总体规划与区域合作。河南省旅游资源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景点各自为战,缺乏总体规划与区域合作,导致旅游资源重复建设、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三是河南省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旅游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发展滞后。四是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够协调,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
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 000美元,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人们的旅游需求普遍增长。2006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引导。
河南省旅游外向度低。相对于云南、四川等旅游强省,河南省旅游外向度偏低,入境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面临着省外旅游的巨大竞争。河南省旅游定竞争力也比较低。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严重影响河南旅游业的竞争力。
通过分析可知: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文化和资源,劣势主要在于文化开发不足、旅游资源分割经营、产业链条薄弱及体制性障碍。在优势与劣势之中,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因素。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河南省旅游的强势,但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仅停留在低层次开发阶段,文化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虽然打造出了“少林寺”、“龙门石窟”等世界知名品牌,但要实现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过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实现这步跨越,只有采取措施来弥补自身的劣势,抓住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旅游大省的优势,成为真正的旅游强省。
打好文化这张牌,是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省的历史文化地位具有不可复制性。从夏、商、周的古都遗址,到宋代汴梁城的富丽堂皇,历史的沉淀为河南留下了大量的人文景观。河南省所具有的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文物等方面的文化遗迹,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植根于深厚的中原文化,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是选择符合河南省情旅游发展模式的前提。基于文化内核,笔者构建了河南省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将其分为内层模式和外层模式(见图1)。
内层模式是旅游资源整合的核心内容,是旅游资源整合成败的关键。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1)政府推动。旅游发展模式有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但这两种模式都片面强调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忽视了市场和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共同作用。在现实条件下,市场和政府的有效组合对旅游业的发展能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从河南省旅游业的现状来看,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旅游产业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和生态保护、旅游要素整合、旅游形象宣传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政府发挥作用并不等同于政府主导旅游产业的发展,如果在旅游业发展中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干扰市场对旅游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甚至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保护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失衡,反而会阻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定位不是主导而是引导。
(2)企业参与。旅游业及其相关企业是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参与主体。企业参与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引导本地旅游企业参与,二是引入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参与。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本地旅游企业初具规模,已成为支撑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仅有本地企业参与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资合作,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充分利用国内既有的精品旅游线路和国际客源组织渠道,构建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营销网络。
(3)利益相关者参与。在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中,利益相关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综合性行业,旅游业比其他行业所涉及的利益主体都要多。既有的研究文献中,政府和旅游业及其相关企业多包含在内,本文单独列出政府和企业,是基于二者在旅游资源整合中的重要性。Araujo等[9]的研究表明:虽然发展中国家在旅游规划中力图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但由于经济、政治和行政上的困难,规划仍可能主要采用传统的政府决策模式,最后的有效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各级政府部门,而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商业部门和当地居民的参与非常有限。这些利益相关者往往来自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其价值取向并非完全一致。在进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时,不能只考虑某一组织或群体的利益而忽视或轻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必须用动态的眼光来协调和关注每一个利益相关者,让他们能够共享旅游业所带来的利益并公平地分担旅游开发存在的风险,通过利益的分配与风险分担,引导利益相关者参与河南省区域旅游资源整合。
(4)打造旅游品牌。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河南省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结果,就是打造旅游品牌。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品牌的作用日益彰显,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文化为内核的河南省旅游品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中,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是整个内层模式的核心问题。内层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各相关参与者的利益格局,从而发挥其对河南省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积极作用,打造河南省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
图1 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模式
外层模式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二是收入分配。产业发展是指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产业链的形成过程,收入分配是指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所获收益在利益参与者之间的分配状况。旅游产业发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业发展。在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的条件下,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旅游品牌,最终形成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的部门。在旅游资源有效整合的情况下,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引导旅游要素产业、相关产业向优秀旅游城市、优势区域和精品旅游景区聚集,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构建配套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
(2)产业链整合。根据《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构建四大旅游产业体系:一是以精品名牌旅游景区(点)为龙头的旅游核心产业体系;二是以客运、住宿、餐饮、娱乐和旅行社为主体的旅游配套服务产业体系;三是以旅游商品研发、加工、销售为重点的旅游商品制造业产业体系;四是旅游宣传推介、信息服务、线路营销以及教育、医疗、保健、会展、体育等相关产业服务体系。这四大体系是旅游业发展直接带动的产业群,除此之外还有旅游业发展间接带动的产业群,主要体现为旅游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非旅游相关部门的拉动与提升。
(3)收入分配。旅游收入分配是旅游资源整合的关键,是协调利益参与者的重要因素。旅游收入分配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旅游产业链发展所带来收益的分配,主要包括对政府的收入分配(主要体现在投资收益和税收)、对企业的收入分配(主要体现在投资收益)、对利益相关者的收入分配(主要体现为要素分配,使参与者均沾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二是相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收入分配,主要体现为政府税收。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会带来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进而使政府税收增加。
由此可见,外层模式的关键在于旅游产业链和利益分配,这是整个旅游资源整合成败的最终推动力量。
综上所述,要改变河南省旅游业分散经营的现状,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整合的关键在于构建以文化为内核的河南旅游品牌,进而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利益相关者的收入分配,最终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态势。
对河南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促进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快旅游业机制、体制创新。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型旅游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兼并、参股、收购、特许经营、租赁承包等多种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和经营。二是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的同时需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依法进行开发建设和管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三是培养优秀旅游人才。人才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重视培养旅游人才,发挥旅游人力资本的巨大推动作用。四是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包括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等物质环境,硬环境条件的优化需要政府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建设,是相对容易达到的目标。软环境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软环境的优化包括:政府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打击欺诈行为和各种丑恶现象,净化旅游市场;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行业自律,维护河南旅游业的良好形象;重视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加强旅游安全设施建设,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等。
[1]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4]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5]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7]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8]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9] De Araujo L M,Brarnwell B.Partnership and regional tourism in Barzi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crh,2002,29(4):113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