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刘瀑
(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高等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其社会职能决定了其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近年来,河南省坚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粗放等突出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2010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提交省人代会审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把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这就要求河南省高等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国内学者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研究的文献主要有:(1)定性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如王莉华[1]分析了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李君明[2]探讨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及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定位等。(2)定量研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由于采用方法相异,所得结果也大相径庭。如孙彩虹[3]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1年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区域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联性不高;贾彦东等[4]通过1996—2003年分地区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地区情况各有不同,差别较大;杨俊等[5]从人力资本存量的角度考察了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高等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高度正相关,但地理位置因素也会影响其强弱;傅征[6]运用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地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结论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不成正比;毛盛勇[7]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分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31个省区市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各异,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要更多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潜力。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同,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度也不同,但学者们一致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那么,河南省的现状如何呢?根据笔者检索到的文献,至今,仅严全治、张丰河等[8-9]从经济发展角度对河南省高等教育进行了研究。河南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一时期河南省经济结构特点及其人才需求,以此改革河南省的高等教育,使其能够适应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力源泉。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没有产业的持续变革,经济仅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实现规模的扩大,增长只是依靠投入和消耗的增加去实现,结果仅是传统经济的简单重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经济的历史特征。高等教育能否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培养和输送质量合格、数量及层次种类相当的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因此,同时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变量,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定产业结构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通过提供劳动力供给,保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按照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经济增长的本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以效率提高为基础,劳动和资本从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向效率较高的部门转换,变资源损失为资源收益,进而引起传统产业结构向更高的产业结构效率转变。这种转化要求高等教育培育出更多懂知识、讲技术的劳动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促使经济总量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而出现张力不等的扩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大量资金、设备支持。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结构。根据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不同的产业由于其技术构成和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存在差异,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不同,因而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同。产业结构内部的这种变化,对教育的层次、科类(专业)等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要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而定,教育科类(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适应。[10]
首先,提供高素质产业工人后备军。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呈现出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化、轻型化、边缘化的特征,这使得不经过专门系统训练的劳动者很难参与其中。高等教育作为集知识的生产、选择、传播和应用为一体的特有社会活动,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培育大量技能人才,而且随其社会化程度的深入,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更加贴近经济生活,能更好地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其次,有利于营造弹性的就业结构。弹性的就业结构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间的自由流动,即劳动力转移,实际上是工作技能和经验的顺利转换。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市场化水平、政治和经济水平、政治和经济体制等影响,就业结构的各种因素在短期内是比较稳定的,这就决定了就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刚性,其转换周期与产业结构转换周期不同步,从而制约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程。高等教育的发展可提升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使其顺利适应新的就业岗位需求,从而缩短就业结构转换周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要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这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传统农业大省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开放的新兴工业大省,而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一系列重大转变,河南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投资与消费不协调、产业结构层次低和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也越来越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已成必然。
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二是促进经济发展由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三是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四是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为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明确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由1980年的40.7%下降到2008年的14.4%。而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除个别年份稍有下降外,基本保持上涨的趋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41.2%上涨到2008年的56.9%,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18.1%上涨到2005年的28.6%。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就业结构同时发生变化。1980—2008年,河南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从81.19%下降到48.79%,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从18.1%上升到51.2%,已超过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11]总体来看,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但同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的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批量小、标准化水平低、商品率低,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资源开发型产品比重大,初级产品多,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少;第三产业发展较缓慢,其总体规模和内部结构都还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仍较高,这说明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河南省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较低,提升河南省产业层次水平,协调产业发展,转变产业升级路径的任务还很艰巨。
随着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将呈现以下三大趋势:一是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更加协调,在继续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商贸、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旅游、物流、文化、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二是产业层次的提升以科技进步推动为主。企业将建立持续创新机制,积极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加快,不断培育新兴先导型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三是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增长,贸易结构更加优化,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加工贸易增值率提高。
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需要一大批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素质和技能的专门人才支持。河南省近年为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下,对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既实现了高等教育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推动了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高等教育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为社会提供科技支撑等方面服务的体系。随着河南省经济实力的增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在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河南省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截至2009年底,全省普通高校发展到99所,较1978年增加75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227.9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2.02%,改革开放以来为各行各业输送了350万本、专科毕业生。[11]
第二,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特色凸显。河南省教育以区域高校群体为基础,以省部共建高校、省属重点高校为重点,构建起了有地方特色、优势互补的地区布局结构。对原中央所属的12所高校实行了省部共建,组建了新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并顺应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新设置了40余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8个省辖市均布局了高校,初步构建了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了高校区域布局结构。
第三,高等教育的层次得到提升。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大大提高,这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体系在层次结构上上档次。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并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人才的需求,河南省加大了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高校学位点的建设,并取得重大突破。郑州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省高校拥有了材料加工工程、凝聚态物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了橡塑模具工程中心、小麦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3个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结束了河南省高等教育无重点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历史。郑州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河南省高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由1998年的13个增加到2009年的10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998年的197个增加到2009年的845个,12所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经济建设急需的学科正在迅速成长。
高等教育为河南省的经济崛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发展现状仍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的需要。首先,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3%,而河南省仅为19.7%,这与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地位不相符,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其次,专业设置及学科结构不合理,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许多高校依靠新增专业来扩充规模,一些投入相对较少或通用性专业、热门专业发展过快。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反应滞后的现象,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动性,输出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再次,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欠科学。在河南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明显偏低。2008年河南省每万人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研究生为2.37人和本、专科学生共126.05人,而全国每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研究生和本专科生分别为9.66人和152.18人。2008年河南省在校研究生与普通高校本、专科生之比为1∶53,远远低于全国1∶16的水平,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比为2∶3,也低于全国1∶1的平均水平,反映出河南省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较弱。(以上数据由《河南统计年鉴(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因此,有必要在继续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根据《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河南省高等教育只有在学科专业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布局、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战略部署保持一致,才能真正使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得到全面发展,才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要与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应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的方向,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拓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首先,针对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全国“粮仓”的特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调整涉农专业的学科结构;学科建设应着重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等方面。天然香料、优质中药材、花卉苗木、出口创汇瘦肉型猪等正成为河南省优势产业,十分具有地方特色,政府应给予重视,加大这方面人才培养,促使其成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鄢陵县对园艺、经济作物栽培、经济林养护、花卉和农业经纪人等人才需求旺盛。其次,针对河南省将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结合工业结构升级的特点调整学科专业。铝工业、食品工业、石油化工、煤化工、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纺织等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是未来能够支撑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应重点围绕这六大产业设置、扶持学科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新型功能材料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是河南省具有高成长性的行业,应将此类学科重点建设,使其成为满足河南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高等教育支撑点。再次,针对河南省服务业将全面发展,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的产业结构调整特点调整学科专业。河南省服务业的调整优化方向是:强化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公用事业、农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培育和发展现代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审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12]服务业不仅能吸纳大量就业人才,还能对第一、二产业产生就业牵引效应,因此,针对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就业率,还能推动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较大,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产业发展水平的要求。因此,在区域布局上,高等教育要适应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的需要,统筹区域发展,逐步形成以省会郑州的高校为中心,以洛阳、新乡、开封等省辖市高校为依托,其他省辖市高校合理分布,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区域布局。允许人口较多、经济总量较大、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辖市在条件成熟时举办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类型上,坚持多种模式、多种机制发展高等教育,推动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办学内容和产权结构的多样化,促进各类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大力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使之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可以申办并管理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积极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健全、完善自学考试办法,以高层次岗位培训和高中后继续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造和提升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对各级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分工,最终形成普通与成人、公办与民办、学历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很多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大体是:研究生层次教育占5%~10%,本科层次教育约占35%~40%,专科层次教育占50%~60%左右。[13]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特点以及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层次结构优化应确立为大力发展“两头”,稳定发展“中间”。一是大力发展研究生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点与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偏少,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本科院校要加大研究生教育培育力度,结合河南省产业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农业推广等专业硕士,以培养河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所急需的精英和科技创新骨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性强、技能高、成本低”的专门职业人才,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最为密切,河南高技能人才不足10%,这也正是河南省的许多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因此,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形势,结合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对技工的需求,要突出优势,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二是稳步发展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办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质量。努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形成适应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与专业群,逐步扩大招生规模,争取到2020年全省普通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72万人左右[13],为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培育更多人才。
未来产业结构中高技术、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综合性和高复杂性的特征,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创造性、宽知识面、自主学习性、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等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启发性、参与性、研讨式的教学,不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且针对课程、专业特点,通过实验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高等教育要面向市场,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新型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人才需求是多样的,这是由于不同区域专业化分工所处的阶段、水平不同,产品的技术结构也不尽相同,所需人才的类型、层次和规格也会有所区别,即使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要占有市场份额也必须实施个性化发展战略,这种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而要结合人才需求实施个性化培养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也必然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1] 王莉华.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4(3):43.
[2] 李君明.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功能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9.
[3] 孙彩虹.区域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5):24.
[4] 贾彦东,张红星.区域性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6(3):15.
[5] 杨俊,吕林光,罗莹.高等教育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从人力资本存量的角度[J].西北人口,2007(6):17.
[6] 傅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88.
[7] 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J].统计研究,2009(5):82.
[8] 严全治,苗文燕.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7(5):152.
[9] 张丰河.河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文教资料,2009(9):169.
[10] 杨燕.产业结构调整对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0(1):7.
[11]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EB/OL].(2004-09-27)[2010-03-20].http://news.sina.com.cn.
[12] 田银华,尹湘鹏.湖南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9):48.
[13]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EB/OL].(2009-01-16)[2010-02-26].http://www.haedu.gov.cn/hnjygh2x.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