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河南省与粤鲁苏浙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时间:2024-05-22

杨兰桥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粤鲁苏浙豫作为我国经济总量(GDP)位居前五位的经济大省,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粤鲁苏浙四省,在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处于核心位置。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和中原崛起战略的相继实施,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我国第五经济大省和新兴的工业大省,走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前列。但与粤鲁苏浙等省的经济发展相比,河南省还相对落后,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还比较弱。因此,通过河南省与粤鲁苏浙等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找出与其差距的根源,充分借鉴其发展经验,合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竞争合作策略,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抢抓发展机遇,从而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河南省与粤鲁苏浙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的经济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无论是从总量指标上,还是从速度指标上来看,河南省在全国省域经济发展中均处于较为突出的位置。但在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上,河南省与粤鲁苏浙等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见表1)。

2007年,河南省GDP突破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但与同期的粤鲁苏浙等发达省份相比,仅分别相当于各省的49.1%、58.2%、58.9%和80.8%;河南省GDP增速与粤鲁苏浙省份的差距较小。

在人均GDP指标上,河南省与粤鲁苏浙四省的差距尤其显著。2007年,河南省人均GDP仅为广东省的49%、山东省的58%、江苏省的48%、浙江省的43%。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年末储蓄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上,河南省与粤鲁苏浙四省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比如,在人均年末储蓄额指标上,2007年,粤鲁苏浙四省均突破万元,而河南省为7 915.9元,仅为浙江省的16%。

从产业增加值来看,2007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高于同期的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位居第2位;第二产业增加值低于粤鲁苏浙四省,居第5位,但从其增长速度来看,河南省高于粤鲁苏浙四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远远低于粤鲁苏浙四省,仅为广东省的34.0%、山东省的51.3%、江苏省的46.2%、浙江省的58.7%。

从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指标来看,2007年,在粤鲁苏浙豫五省中,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末位,但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速度来看,河南省远高于粤鲁苏浙四省,居首位,固定资产投资已成为推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上,河南省远低于广东省,与山东、江苏和浙江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在增长速度上,五省差距不大;从进出口总额来看,河南省仅分别相当于粤鲁苏浙各省的2.0%、10.4%、3.7%、7.2%。总体来说,在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指标上,河南省与粤鲁苏浙四省差距较大,特别是在进出口指标上差距尤其悬殊。

从财政金融指标看,2007年河南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低于粤鲁苏浙四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高于浙江省,低于广东、山东和江苏三省;在金融机构存款额和贷款余额指标上,河南省均低于粤鲁苏浙四省;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指标上,河南省居粤鲁苏浙之后,仅相当于浙江省的31.3%。

综上所述,河南省在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上与粤鲁苏浙等发达省份差距比较显著,这是导致河南省与四省份相比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弱的主要成因。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无疑是河南省今后应重点努力的方向,也理应是提升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表1 2007年豫鲁苏浙粤五省主要经济指标

二、河南省与粤鲁苏浙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领域各个产业、行业和各个方面,涉及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各个层次,几乎包含了所有经济要素。因此,对河南省与粤鲁苏浙经济综合竞争力作比较研究时,必须建立一个能够对所有经济要素进行客观、准确评价和分析的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通过统计分析,计算出总指标和各分项指标得分,最终完成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评价工作。

1.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部构成和特点,结合豫粤鲁苏浙五省的实际情况,参照有关文献和一些学者研究成果,按照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公正性、可行性、可比性的设计原则,采用国际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流研究体系与方法,笔者建立了一个由4个层次指标构成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该指标由1个总指标、8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和124个四级指标组成(见图1)。

2.综合经济竞争力测算

根据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得到河南省与粤鲁苏浙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的指标数据,将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计算出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数,见表2。

图1 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简图

3.河南省与粤鲁苏浙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从表2可知,在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上,粤鲁苏浙均为正值,而河南省为负值,表明河南省与粤鲁苏浙四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处于明显弱势,竞争能力较低。

在宏观经济竞争力得分上,江苏、广东、浙江三省为正值,山东、河南二省为负值,河南省与同期负值的山东省也有差距。从反映宏观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经济外向度3个指标上来看,河南省得分均为负值,与粤鲁苏浙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在产业经济竞争力得分上,河南省落后于山东、广东和江苏三省。从衡量产业竞争力的4项重要指标来看,在农业竞争力指标上,河南省得分较高,表明河南省农业发展与粤鲁苏浙四省相比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工业竞争力指标上,河南省与山东省差距显著;在服务业竞争力指标上,河南省与广东省和江苏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河南省相对落后;在企业竞争力指标上,河南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得分上,河南省与粤鲁苏浙四省相比较有很大的差距。从衡量可持续竞争力的3项指标上来看:在资源竞争力指标方面,河南省居第3位,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优势;在环境竞争力方面,河南省居末位,表明河南省在营造良好的环境方面仍需努力;在人力资源竞争力上,河南省得分较低,竞争能力较低,人口大省与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在高端人才方面表现尤其明显。

在财政金融竞争力得分上,河南省与广东省差距尤其显著,这也是我们此次考察的各项指标中,河南省得分与最高得分省份差距最大的一项。由此可知,财政金融竞争能力较弱,已成为河南省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从反映财政金融各分项竞争力的指标来看,在财政竞争力和金融竞争力上,河南省与粤鲁苏浙四省相比差距比较显著。

在知识经济竞争力得分上,河南省居末位。从反映知识经济竞争力的2项指标来看,河南省科技竞争能力较差,这是导致其知识经济竞争力偏弱的主要原因;在教育竞争力上,河南省与江苏、广东两省相比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高校资源不足与人口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无疑是提升河南省教育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发展环境竞争力得分上,河南省居末位,与粤鲁苏浙的差距比较明显,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软环境营造上。粤鲁苏浙四省处在我国东部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其优越的市场环境、强烈的服务意识,应是我们认真学习和勇于借鉴的重点。

在政府作用竞争力得分上,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政府在发展经济、调控经济和保障经济上有较强的能力;河南省居末位,竞争能力较低。政府作用竞争力偏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河南省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理应成为今后关注的重点。

在发展水平竞争力得分上,河南省居末位,表明河南省在发展水平上与粤鲁苏浙四省还有不小的差距。从反映发展水平竞争力的各主要指标上来看,在工业化进程竞争力方面,河南省居第4位,工业化进程比较滞后;在城市化进程竞争力方面,河南省居末位,与广东省差距显著,表明河南省在城市化进程竞争能力较差;在市场化进程竞争力方面,河南省排名末位,与粤鲁苏浙四省差距也很明显。

通过河南省与粤鲁苏浙等四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河南省与其他四省相比较存在差距的主要因素有许多,但最为突出的是六个方面:经济结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自主创新能力、环境营造、对外开放和政府作用。

表2 河南省与粤鲁苏浙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数及排名

三、提升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提升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应立足河南实际,树立全球视野,发挥独特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为核心,以增强自主创新为手段,以环境营造为途径,形成运行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提高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实现从潜在的比较优势到现实的竞争优势的跃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达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河南省产业经济竞争力

提升河南省产业竞争力应立足于全国经济发展全局和河南省的实际,根据产业的不同类型和发育程度,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以产业优化升级为核心,以推进产业集聚和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为途径,以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为平台,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为动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拓展经济发展领域,全面扩张服务业,逐步形成一个内部关系协调、聚合力强、整体水平高、竞争优势持久的产业体系。

2.加快城市发展,提升河南省城市化竞争力

提升河南省城市竞争力的重点是加快推进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优化城市体系结构,逐步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分工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市化体系;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做大做强郑州市城区和经济规模,强化郑州市区域中心的地位,突出洛阳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工业重心地位,加快发展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等中原城市群城市,着重发展南阳、安阳、濮阳、三门峡、鹤壁等群外中心城市,积极推进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黄淮四市发展;引导和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增强中原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深化城市群发展。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河南省对外开放竞争力

把握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增强对外开放优势,提升河南省对外开放竞争力。积极实施三个战略,优化三个结构: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多元发展战略,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实施集约型国际营销战略,优化国际市场营销结构。依托中心城市、重要产业带、开发区和大型商贸文化活动,构建招商引资新平台。提高河南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树立良好的海外形象。

4.全力实施科教兴豫战略,提升河南省知识经济竞争力

全力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筛选和扶持一批原创性研究项目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力度,构建河南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全民教育,加快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

5.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河南省发展环境竞争力

一是“硬化”基础设施环境,增强竞争力。加快中原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完善中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立现代化信息传输网,建立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网络,加快重点水利项目建设。二是优化社会服务环境,增强经济发展软环境竞争力。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法制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6.深化财政金融改革,提升河南省财政金融竞争力

一是优化财政收入结构,逐步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全省财政收入均衡、稳定增长。二是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建立和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多种渠道融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健全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三是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依法规范政府举债行为,严格控制各级政府对外间接融资和筹资规模,把各项主要外债偿债指标严格控制在安全线以下。

7.优化整合区域资源,提升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增强生态环境竞争力,加强资源开发管理,保障资源永续利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设河南省人才新高地。在此基础上,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着力打造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且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态型城市、社区和村镇,构建生产生态化、品种多样化、产品优质化、结构多元化、效益最优化的生产体系。

8.实施政府创新工程,提升河南省政府作用竞争力

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政府战略思维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和战略实施能力,逐步构建战略型、服务型、效能型政府,提升河南省政府作用的竞争力。

[1] 王秉安,陈振华,叶穗山.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2] 于涛方.城市竞争与竞争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秉安,李闽榕.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 姚天祥,俞路,马兰,等.河南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4):19.

[6] 马凌.河南经济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5.

[7] 王秉安.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现状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6):5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