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设计人性化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4-05-22

□乔楠

(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设计人性化的分析与思考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human design

□乔楠

(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人性化设计的本质是为人的设计,它是人类需要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对于设计理性化的反驳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表达方式上,它通过对造型、色彩、装饰、材料、功能、语言等要素的设计,以有形的“物质态”去反映和承载无形的“精神态”。设计人性化必须以设计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为前提,把握好设计“人化”与“物化”的统一,才能体现为人设计之宗旨,使设计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人性化设计;人化;物化

从 1980年代开始,人性化设计一词就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并逐渐形成一股新的设计潮流,现已成为设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人性化设计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为人而设计,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人性化设计必须满足人们在生理层面的需求。这一点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的人体工程研究基础上,必须建立在对真实功能的本质追求上。它要求设计必须关注产品使用者的需求动机,尤其要符合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次,人性化设计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的人本主义。人性化设计要关注人更高层次的需求,诸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赋予设计以文化内涵。再次,人性化设计的内涵是倡导人人平等、彼此尊重的人文主义。人性化设计要体现对特殊人群的关怀,全面尊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文化、不同生理条件使用者的人格、生理及心理需求。人性化设计必须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人的人性和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改善人与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性化产品是人与物完美结合的设计,必须在更高层次上反映人文关怀、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等深层内涵。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为: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娱乐性,在产品上体现对用户的人文关怀,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追求更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形式,同时强化对残障人士的关怀。

一、人性化设计产生的原因

1.人类需要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般来说,人类的生活水准是随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而渐次提升的。当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对设计物的要求是简单而实用;而当经济社会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人们对设计物的要求就会变得挑剔甚至苛刻,要求设计物要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设计不仅要实用,而且要适用;不仅要适用,而且要富有更多审美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含义。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这是人类设计的原动力。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和满足推动设计向前发展并影响和制约着设计的内容和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设计人性化的实质。马斯洛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 (归属与爱情)、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下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上一级需要便会增强。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说的“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墨子·佚文》),就初步阐述了人类需要的这种由低到高的层次关系。虽然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不一定全都能通过设计物品来实现,但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载体——设计物,在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平衡人类情感方面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因而,设计人性化因素的注入绝不是设计师的心血来潮,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类自身的一种需要。

2.对于设计理性化的反驳

由德国包豪斯学院创立和倡导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在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渐发展成熟,继而成为席卷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在 1970年代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现代主义设计以其追求统一、崇尚理性的特征和冷漠的面孔征服了全世界,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受到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新一代消费者的批评和责难。作为对过分理性化设计的反驳,强调装饰和人性化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便应运而生,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德国著名设计师兰姆斯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领袖人物,曾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出一系列理性化、功能化、高质量的经典产品。然而自 1980年代开始,以德国西柏林为中心的设计家组成的“新德国设计”流派公开反对以兰姆斯为代表的正统德国设计,强调设计的生动性与人性化,对沉闷的、冷漠的、理性的德国设计发起强烈攻击,反映了当代人对极端理性主义设计的厌恶情绪。[1]

3.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性化的考虑是多层次的,既要考虑作为社会的人,也要考虑作为个体的人,还要考虑作为群体的人,设计中应做到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人性化的设计观念是在人性的高度上对设计方向的一种把握。虽然现代高技术使人们的家务劳动减轻,信息也变得更加快捷,衣食住行都比过去要好,但人们对由此构成的生活方式并不那么满意。信息化社会在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人的孤独感与心理压力增大,自然资源日渐衰竭,交通状况恶化等,其原因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物质社会和技术进步,总体设计上没有把人性化的观念贯穿其中是一个重要原因。设计是协调自然、社会、科学、文化的手段。设计产品不仅设计了产品本身,而且设计和规划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使用者的审美感受和心理反应等。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重视人的情感,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是我们平衡物质现实与精神发展的原则。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的人性化意义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人性化的观点是合乎时代要求的。

二、设计人性化的表达方式

设计师通过对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赋予设计物以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当然,这种品格是不可量化的,而是靠人的心灵去感受的,这完全是一种精神体验。设计人性化就在于以有形的“物质态”去反映和承载无形的“精神态”。一般而言,设计人性化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 (如造型、色彩、装饰、材料等)的变化,引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

1.造型设计

设计中的造型要素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关注点,设计的本质和特性必须通过一定的造型而得以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人们有时称设计为造型设计,这虽然不很准确,但多少说明了造型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在产品语意学中,造型是重要的象征符号。意大利设计师扎维·沃根(ZevVanghn)于 1980年代设计的 Bra椅子,采用了传统椅子的结构,椅背设计却运用了柔软而富有曲线美的女性形体造型,人坐上去柔软舒适而浮想联翩,极富趣味性。1992年德国设计师 lnge Maurer设计推出的 Lucellino壁灯模仿了小鸟的造型,灯盏两旁安上了两只逼真的翅膀,在高技术产品中带进了温馨的自然情调,一种人性化的氛围扑面而来。

在人性化设计中,设计师还就如何使产品造型更具个性化及适合人体体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通过造型设计使产品能像穿戴的衣服和珠宝那样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使设计物与使用者融为一体。1990年代由美国设计师麦克·柏瑞、绍恩·翰纳和杰·威尔逊设计的 I/O个人数字助理系列,采用电子屏触技术和语音通讯技术,可用耳机接听或直接贴于脸部,侧面曲线的造型设计不但使外观更活泼而且非常适合人的脸部曲线,从而使人与产品产生和谐共处的舒适感。加之其中又有专为盲人设计的款式,颜色亦可根据不同消费群体进行搭配,并可进行电话号码记录,其设计更令使用者倍感温馨而回味无穷。另一件由Mark Gildersleeve等设计推出的水手望远镜与上例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视镜处采用内收的弧线造型设计,正好与人的面部曲线吻合,使用时舒适无比,而且有一般望远镜不具备的功能——夜晚照明,大大方便了处于特殊环境中的水手们。

2.色彩设计

在设计中色彩必须借助和依附于造型才能存在,必须通过形状的体现才具有具体的意义。但色彩一经与具体的形象结合,便具有了极强的感情色彩和表现特征,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当代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墨 (Carolyn Bloomer)说:“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2]美国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则认为“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因而“色彩是一般审美中最普遍的形式”。[3]现代设计秉承包豪斯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多以黑、白、灰等中性色彩为表达语言,体现出冷静、理性的机械色彩。而人性化设计在进行产品设计时,更注重多种色彩的搭配使用,使消费者为之一振,并豁然开朗起来——原来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等高科技产品也可以是彩色的,连汽车轮胎都可以是五彩斑斓的。在人性化设计中,色彩运用融入了设计师和消费者的情感、喜好和观念。1988年意大利设计师埃·索特萨斯设计的电话机,就一改以往电话机单一的色调,采用红、蓝、黄色进行色彩搭配设计,将现代人性化设计的观念发展到极致,流露出对那种色调单一的现代主义设计的调侃,也使人们脑海中原本毫无情致的设计物变得生动起来。

3.装饰设计

现代设计力戒虚饰,以少装饰、反装饰为要。但在适应机械化大生产的前提下,适当的装饰确可以增加设计的情趣和个性,使设计物灿然生色,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现代趋势。

4.材料设计

现代设计师常在工业设计中采用或加进自然材料,通过材料的调整和改变以增加自然野趣或温情脉脉的情调,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1980年代德国人为发育迟缓儿童设计的学步车,获得了国际工业设计大奖。该设计没有选用伤残人器械上常使用的那种闪着寒光的铝合金,而采用打磨柔滑的木材制作,再涂上鲜亮美丽的红漆,配上一部玩具的积木车,产品工艺简单,却受到国际工业设计界的好评。该产品成功的原因在于设计者通过对材料的用心选择、色彩的精心搭配和功能的合理配置表现了一种正直的思想和对人性的关怀:让孩子感到它不再是冰冷的医疗器械,而是令人亲近和喜爱的玩具,从而打消自卑感,增加生活的勇气,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5.功能设计

人性化设计强调在日臻完善的功能中渗透人类平等、正直、关爱等优秀思想,使人感到亲切温馨,让人感受到人道主义的款款真情。

设计师只有用心去关注人、关注人性,才能以饱含人道主义精神的设计去打动人。如一个会鸣叫的水壶,把哨子改成吹出一个和声的汽笛,使人在水开时不致因尖锐的哨声而惊慌,当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噪声对人的伤害;在超级市场的手推车架上加一个翻板,人们购物时累了就可以将其当休息用的靠椅。关爱人的美德就体现在细微的设计细节中。与常规方向相反装配的剪刀,给习惯于使用左手的人带来方便。这些功能性设计的着眼点在于让更多的人感到社会的温暖、人类的爱心和人与物的和谐亲近。在这方面,日本设计师堪称楷模。凡去过日本的人,无不对日本设计的无微不至留下深刻印象,大到大型机械产品,小到一把裁纸刀,其功能设计都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为人设计这一宗旨。日本设计界称工业设计为“生活的学者”,认为设计可沟通厂商与消费者,弥补生活的缺陷。日本设计师曾发起过针对儿童进行的工业设计活动,使产品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儿童喜爱的外形,让儿童受到教育并健康成长,他们称这种设计是“进行教育的设计”。在这里,设计已成为具有神圣责任感和教育职能的社会行为。

专门服务和照顾残障人士的人性化设计,已成为工业设计中最具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的一面。由美国设计师文森特·哈雷设计的“残疾人用电脑操作器”,大大方便了手不方便的人士,其适用的功能、灵巧的造型、安详的色彩和适合口型变化的形式,为使用者打通了一条能与正常人一样享受新时代文明成果的通道,是对人性平等思想的高扬。美国设计师库兹维尔设计的盲人阅读仪小巧轻便,可随手拿着在报纸上进行扫描、阅图和贮存,人性化的功能设计消除了残疾人的心理障碍,使盲人也能与正常人一样读报。再比如专为残疾人设计的可利用空气升高的轮椅,使残疾人在与正常人谈话时能随意提高轮椅达到与正常人同样的高度,还可像正常人一样使用酒吧台,享受与正常人同样的待遇和权利。这一着意于消除残疾人自卑心理的功能设计受到了使用者的欢迎。

6.语言设计

给设计物一个恰到好处的命名,往往会成为设计人性化的点睛之笔。如同写文章一样,一个绝妙的题目能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给主题以无比的深化。因此,一种好的设计亦需要好的名字来点化,使人去想象和体味,让人心领神会而怦然心动。意大利设计大师索特萨斯于 1969年为奥利维蒂公司设计的便携式打字机,外壳为鲜艳的红色塑料,小巧玲珑而富有雕塑感,其人性化的设计风格已令消费者青睐有加,其浪漫而富有诗意的名字——“情人节的礼物”更是神来之笔,令人情意顿生,怜爱不已。1992年意大利年轻的设计师马西姆·罗萨·和尼设计了一个带扶手的沙发椅,柔软舒适却造型普通,然而设计师对这一设计的命名却让其名声大噪,身价倍增。他把这一作品叫做“妈妈”,意味着这种沙发能给人以保护感、温暖感和舒适感,使用时就像躺在妈妈怀里一样。设计师在展示其设计的实用功能的同时,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之外的东西,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梦想,其给人的心灵震撼和情感体验是不言而喻的。[4]

三、设计人性化的思考

1.设计人性化是以设计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为前提条件的

现代设计是科学与艺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科学技术给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而艺术和人性使设计富于美感,充满情趣和活力,成为人与设计和谐亲近的纽带。片面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将使设计走向极端,与设计初衷背道而驰。现代主义设计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责难,就在于它一味强调理性主义和功能性,忽略了对人性化、多样化的关注,走入了高度理性化、冷漠化、单一化和功能化的歧路;而产生于 19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之所以未赢得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同并在 1990年代以后逐渐式微,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单向追求个性化、人性化、多样性和装饰性,又走入了忽略、无视功能和结构的死胡同,致使很多后现代主义的产品设计根本就无法使用,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概念设计”。如意大利设计大师索特萨斯于 1980年代设计的书架,使用了塑料贴面材料,颜色鲜艳跳跃,造型夸张奇特,几乎不具备书架的使用功能,更像一个抽象的雕塑作品。这样的设计虽也有着多样而生动的特点,甚至包含很深的文化隐喻色彩,对消费者而言却形同虚设,何来人性化可言?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把科学和艺术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形象地论述了科学与艺术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科学与艺术之产儿的现代设计,其理性化和人性化不也正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吗?

2.设计人性化是设计中“人化”与“物化”的统一

人类的设计和设计物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而人类的一定意识、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又需借助于一定物质形式来表达,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设计物必然承担了一部分对人类精神的承载和表达功能,这便是人类精神的“物化”、人的“物化”。“人化”与“物化”构成了人与设计物的互动关系,设计便是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完全脱离人的设计和完全脱离设计的人同样是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人性化绝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类设计本应具备的特质,设计师所做的便是使这种“人化”和“物化”过程更通畅、更和谐,以达到人与设计、设计与人的融合状态。中国古代哲人所宣扬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思想便反映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以新的方式来感知世界,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一种新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毫无疑义,未来的人性化设计将具有更加全面立体的内涵,它将超越我们过去对人与物的关系的认识局限,向时间、空间、生理感官和心理方向发展,同时,通过现代高技术如虚拟现实、互联网络等多种数字化的形式而扩延。

中国未来的产品设计必须以创意与革新为首要条件,唯有真正好用且务实的产品设计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让消费者感到贴心且实惠的产品才是企业制胜的利器。符合人性化的设计是最实在、同时也是最前沿的潮流与趋势。

[1]丁玉兰.人机工程学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56.

[2][美]卡洛琳·布鲁墨.视觉原理 [M].张功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8.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57.

[4]蔡军,徐邦跃.世界著名设计·公司卷 [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73.

J05

A

1009-3729(2010)04-0020-05

乔楠 (1982—),男,河南省郑州市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助教,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