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及其社会支持体系探析

时间:2024-05-22

杨瑞勇

(郑州轻工业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450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自己的家乡外出务工,致使数量庞大的学龄儿童被留在农村,成为缺乏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1 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 102.55 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为2 948 万人。由于监管的缺失,留守儿童的教育及身心发展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我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程中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随着该问题的日益凸显,近年来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绪、学习的效果、积极性和纪律性、道德和日常行为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本文着眼于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立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方面,探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于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他们处于未成年阶段,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正常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收入低、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等原因,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处于失学和半失学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效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具体说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常的家庭关爱缺乏,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未成年阶段,身心处于发育阶段,自我管理和保护能力较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健全,缺乏教育和成长的正常家庭环境。亲子沟通和亲情抚慰的缺乏,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正常情感和心理关爱往往得不到满足,这必然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使亲子之间交往的机会减少,这样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产生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从而造成某种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相当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抑郁、自卑内向、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自我中心等极端性格[1],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2.家庭监护缺位,易产生各种学习问题

由于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便成了临时监护人。由于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督导不到位,学校教育又缺乏家长的及时有效配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监管出现了“真空”,致使他们的学习和身心成长出现问题。相当比例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较低、逃学和失学现象较严重。

3.行为引导不力,易出现行为偏执和道德失范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监管,临时监护人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约束,学校教育又难以独自承担起留守儿童的全部教养责任,致使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品行发生了消极变化,纪律性较差,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现象。由于缺少家长的及时监管,加之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错误诱惑,结交不良青少年,从而导致人生观扭曲,行为上出现道德品质失范。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根源

1.农村教育条件和环境的相对落后

我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尽管近年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农村教育状况有了一定的良性变化,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城乡不平衡和区域不平衡的现实没有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仍相对落后,广大农村儿童享受不到正常的学校教育,学校的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2.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

我国二元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各种制度、政策,使数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成了我国最大的人口与户籍分离的城市弱势群体,使他们成了城市中无“根”的社会阶层,农民工及其子女无法长期地、稳定地在城市生存下去,农民工无法为其子女提供正常的生活条件和学习坏境。农民工的子女在自己的务工地入学受到了种种政策性限制,不仅要缴纳高额择校费,而且往往因户籍原因被务工地学校排斥在校门之外,因此他们被迫把子女留在家乡。可见,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二元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社会体制原因。

3.留守儿童家长观念的落后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基本趋势。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取得经济收入的同时,把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往往被忽视。外出务工者往往过分关注经济收入,而不重视子女的身心成长和教育问题,与子女的长时间分离导致亲子关系不紧密,这必然对其子女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较差,自我保护和维权能力较差,由于缺少正常的父母关爱,他们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同时,大多数农村父母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子女教育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这种单向度的教育观念,使得学校教育缺少家长的配合而难以充分发挥功效。

4. 农村学校和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足

农村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场所,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承担着重要责任。但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等教育条件的相对匮乏,导致农村儿童无法得到正规的、良好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导致的身心问题以及心理和行为问题没有得到教育者的充分重视,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社区的发育和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社区功能的不健全导致对于农村教育的不足难以及时补位。由于基层政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农村社会组织发育不全,农村社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支持能力非常有限,而企业、中介、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支持力量又显得相对薄弱,这就使得社会力量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和教育的补位功能严重不足。

5.新闻媒体的舆论支持力度不够

1991 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在安徽金寨县拍摄的8 岁女孩“大眼睛”苏明娟上课的照片被媒体刊出后,唤起了全国人民捐资助学的热潮,催生了对于农村贫困儿童教育捐助的“希望工程”。2009年6 月,河南省淮阳县乡村教师李灵在郑州市为自办小学的留守儿童收购图书资料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农村孩子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教学条件以及身心健康成长又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问题的严峻性看,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人力资源的开发、全民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看,新闻媒体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困境的关注及支持力度仍需要进一步加大。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深层次看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政府、新闻媒体、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参与,从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角度思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社会支持体系,是指对弱势群体进行物质帮助、精神关怀和法律支持的各种社会力量形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支持体系可以使弱势群体摆脱经济窘境,缓解生活压力,消解心理和精神紧张,促进社会公平。由政府主导,家庭、学校、新闻媒体、农村社区和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营造必需的物质、设施、师资条件和心理关爱以及精神关怀的良好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身心发育和学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安心学习。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促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尽快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关系着数量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关系着无数农村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也关系着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现着社会的和谐、公正与公平。这一社会支持体系应由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

1.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首先,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应该看到,我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仍存在非常明显的城乡差别,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条件与城市孩子相比仍然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政府应该继续努力消除政策上的偏差,尽快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改善农村儿童的教育条件。为此,国家不仅要继续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资,还应尽快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专项基金。

其次,农村基层政府要创造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的良好环境。在国家实施对农村教育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同时,基层政府和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把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基本条件、保证农村孩子包括留守儿童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环节抓实、抓好。同时,要与教育主管部门相配合,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能,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清除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害。要建立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的定期走访制度,同时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农村留守儿童经常性的人文关怀。

再次,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要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促使农村稀缺资源返回农村,推动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尽可能让农民在家乡获得劳动收入,做到挣钱教子两不误,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创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正常家庭环境。

2. 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保护的法制建设

必须尽快改变在教育问题上的地区分割和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子女能够在父母工作所在地同城市孩子一样入校学习并在各方面予以适当照顾。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教育权益,除了严格执行《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儿童成长、教育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外,还必须通过完善立法和制定相关行政法规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权利特别是受教育权进行有效保护。要通过立法明确社会、政府、学校和未成年人家长、未成年人委托监护人在监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增强他们监护、教育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规范他们的教育和监护行为,以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生存、成长和享受正常教育的权利。

3.充分发挥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

留守儿童父母要转变观念,协调好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与孩子教育和成长的关系,要认识到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首先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受到良好的教育,相对于家庭眼前经济收入的增加,意义更加重要、更加长远。

外出务工的孩子父母要保持与孩子、临时监护人及老师的日常联系和沟通,经常性地、全面地关心孩子在家乡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状况,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和情感上的沟通,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上缺人照顾、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所造成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4.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学校是孩子教育的场所,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学校要特别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怀。教师要及时观察和把握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解决他们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问题[2]。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学生档案,一方面给予他们各个方面特别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进行家访,经常性地与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进行联系和沟通,营造临时监护人、学校和父母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同时,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教育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及时向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取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及时解决和最大程度的社会支持。要争取政府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建立起与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保证留守儿童享受到正规和良好的教育。

5.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体舆论营造的作用

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会继续存在。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继续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瞄准热点,选准突破口,继续关注和深入报道此类现象和问题,呼吁和督促政府和全社会以战略的眼光,全面持久地考虑、扶持、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使其尽快得到解决。

新闻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功能和影响力,继续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以发现者、观察者的身份关心农村青少年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教育问题,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他们生存条件和受教育条件的改善,保证他们健康地成长,通过对这些祖国未来的关怀体现整个社会的团结互助、公平正义。新闻工作者要以自身的职业优势和职业使命呼吁政府和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心他们的实际成长需求,通过舆论的力量唤起全社会对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弱势群体的关注、关怀和帮助。

6.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支持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农村教育基础相对较差,在政府积极扶持关心农村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帮助。为此,要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由工会、妇联、共青团牵头,动员社会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扶助体系[3]。

要动员发达地区和城市的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社会慈善机构以及出版社、书店、邮政部门,建立对农村学校资金、设备、图书等基本学习条件和教学条件的捐献资助渠道和网络;建立长效的、覆盖面广的资助和捐助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受教育条件以及身心成长环境。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慈善机构和社会福利组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帮扶农村教育和关怀留守儿童的社会体系。加快农村“希望工程图书室”的建设力度,帮助农村学校实现教育的正规化,提高教学质量,缓解和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使他们和城市的孩子一样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关爱。要继续深入推进希望工程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有效实施和进一步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

[1]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3.

[2] 单艺斌,贾玮,鲁洪燕.人力资源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现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84.

[3] 梁富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探讨[J].文史博览,2012(11):5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