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遗类APP 设计现状综述

时间:2024-05-22

汪雯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瑰宝,它们对考究中国人生活风气的历程和变迁具有重大的人文和艺术价值。在新时代情景下,怎样使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并焕发出它们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文化传播最快捷的方式是通过网络新媒体,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对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特别是随着手机的普及使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出者,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对信息的探讨和交流也更加方便快捷。手机的普及促使了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为满足各种不同的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APP(以下简称非遗类APP)应运而生,APP 的应用功能也愈加丰富。文章主要对近几年国内非遗类APP 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与文献总结梳理,并加以研究探讨。

1 研究概述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手机端APP 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当今文化创意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软实力[1]。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发出通知,自2006 年起每年6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2]。2010 年,文化部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纳入“十二五”,表明中国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3]。

如今,信息数字化加快了各种新媒体的发展,如手机功能愈加强大,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因此手机在智能化应用传播领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4]。手机中的各种APP 应用是数字化信息存储、传播的重要载体,利用手机APP 与非遗文化结合,对非遗文化的记录、展示、文化创新和传播有着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5]。在以手机APP 为载体传播信息的情景下,非遗文化有了被翻新与主动去创新的新机遇,不论是把非遗文化以平铺直叙的方法利用手机APP 展现,还是把艺术化后的非遗文化与手机APP 结合,都能够使非遗文化在移动互联网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使更多人接触和关注到非遗,这都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起到巨大的正面影响作用。

1.2 非遗类APP 概述

1.2.1 研究现状 在网络与新媒体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非遗类APP 相关的开发和研究愈来愈多,在知网中搜索关键词“非遗类APP”,显示最早的一篇相关文献为卜星宇[6]的《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该文主要探讨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传播理论,并创作了一个以传播彝族音乐为目的的手机APP 应用。从2015 年至今,各种研讨非遗类APP 的学术理论型和创作研究型的期刊文献与学位论文文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崭露头角,中国非遗类APP 的研究领域至此进入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状态。

1.2.2 非遗类APP 的主要构造

(1)信息架构: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有逻辑的分类、排列及展示。非遗类APP 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传播各类非遗文化,而中国的非遗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礼仪、节庆风俗、传统体育等形式[7],因此非遗类APP 在信息构架中要根据各种非遗不同的特点去选择不同的架构方式。在此基础上,表现信息架构的方式是依托层级关系,APP中展现信息架构的层级关系主要有两种:扁平层级与树状层级。扁平层级,即所属功能属于同一层级的并列关系,这种层级关系适合呈现栏目数量不多的APP 界面,如“AR 安徽非遗”APP 中对AR 图册的展示,图册中每个项目都是平级关系(图1);另一种是树状层级,即信息架构较为层次化或者任务之间有从属关系或任务流程存在前后关系,适合呈现以任务操作型的体验式界面信息构架[8],如“景泰蓝”APP 使用三维真实模拟技术体现景泰蓝工艺的制作流程,用户可以根据其中的提示创作出自己的景泰蓝作品,其中不同层级支配着不同的功能,每个层级下又包含着不同数量和内容的低级层级,因此APP 的信息构架整体形成了一个发散状的树状层级(图2)。

(2)视觉设计:非遗类APP 在视觉设计方面主要包含两大内容:图形创意与色彩运用。

图1 “AR 安徽非遗”APP 的扁平层级

图2 “景泰蓝”APP 的树状层级

图3 “西窗烛”APP

图4 “苏绣”APP

APP 的视觉设计首先要考虑到APP 界面的总体风格,这一般是根据非遗文化的整体特征和气质进行参考,在遵循形式美的原则下结合现代设计的手法,如扁平化、拟物化等,营造出符合不同非遗主题的不同意境和氛围[9],向用户展现具有鲜明非遗特征的美学意蕴;或者是结合中国传统的版式美学,汲取其中的美学版式技巧,使用户能够在整体的风格中感受到古典的美感,以留下“国风”的印象。因此在图形创意方面,常用的手法是直接从非遗中提取具有鲜明特征的元素,然后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图像的转化,使其成为能够体现非遗特征的图像符号,一般这些符号元素会运用在APP 的图标设计、按钮设计、导航栏设计等之中,以丰富整个界面的设计内容。

色彩是事物向人传达情绪最直观的方式,引申到非遗类APP的身上,就成为一个有效影响用户心理感受的元素。如传播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剪纸”的“西窗烛”APP,在色彩的选取上直接提取剪纸本身的颜色然后进行优化,调整各个色彩之间的明度、灰度与对比度,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好的搭配效果,这样产生的色彩印象是强烈而又直观的(图3);“苏绣”APP则是以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为主题的APP,苏绣属于没有具体色彩特征的非遗,这款APP 在色彩的选取上就以苏绣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为基础,选取淡雅的色彩进行搭配,以达到与非遗本身相符的氛围效果(图4)。

2 “非遗APP+”设计开发

2.1 功能方面

非遗因其本身各种不同的特征和表现方式,触及到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非遗类APP 在满足各类场景与人群需求的情境下展现了不同的功能定位。

2.1.1 非遗类APP+数字化信息存储及知识普及 如今,一些地区的非遗文化因为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冲击、非遗传承人的老化、非遗传播方式过时等[10],导致非遗信息的丢失、非遗技艺传承后继无人、非遗文化传播障碍等问题。而拥有大容量存储信息、信息传播便捷、信息展现方式多样化等集网络时代优势于一身的手机APP 客户端恰好可以综合性地解决非遗文化在这些方面遇到的问题。如地区非遗文化普及型的“AR 安徽非遗”APP,囊括了安徽省现有的88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AR 展示手段,向用户提供趣味十足的交互体验,在这个APP 里,用户可以获取海量的安徽非遗文化相关的视频、图文甚至三维模型资源,满足用户对信息的索取需求并富含趣味性。这个APP 利用互联网优势改进了非遗文化的储存方式,创新了文化的展现新形式,给用户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扩大了安徽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2.1.2 非遗类APP+旅游地信息可视化 旅游地信息可视化主要体现在旅游城市的整体道路导览系统、临近景区距离方向导视及景区内的导览系统的各个细节之中[11],对景区的宣传、管理、营销都有积极的催化作用。如旅游视觉向导型的“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APP,其中设置了展品讲解、展馆地图浏览、二维码导览等功能区,方便游客迅速快捷地了解展馆文化,加强了游客的观览体验感,有利于为游客留下良好的文化体验印象。

2.1.3 非遗类APP+电商购物 首先,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使非遗的“非物质”体现在文创产品的“物质”上,是传承非遗的一种有效方式[12]。其次,非遗APP 电商平台的搭建可以为对非遗工艺品有直接消费愿望的客户提供一个最便捷的通道,使他们足不出户也可以购买到自己想要的非遗工艺成品。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会在旅游时购买景区的文创产品,而电商平台能够打破地域的局限性,成为人们接触文创产品、购买文创产品的最有潜力的途径[13]。最后,通过电商平台对原料地与目标消费者的组建连线,可以帮助那些想要学习某种非遗文化却缺少工具或者原料的非遗继承人或是普通用户便捷地在这类电商平台购买到他们所缺少的原料和工具。“绝艺”APP 是一个非遗产品购物型APP,此APP 的定位就是非遗工艺品电子商城,主要售卖非遗工艺品成品,以商城为主要功能。查览这个APP 的用户评价区发现,用户给出了一致的好评并表示自己购买非遗工艺品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说明非遗电商购物类平台的市场还是有着大好的发展前景。

2.1.4 非遗类APP+社群圈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许多线下活动因此转移到了线上,聚集地也从熟人、书店、沙龙转向互联网,封闭的“圈子”从而变得开放[14]。在开放的互联网社交圈子里,传受者之间的身份界定开始变得模糊,受众参与平台信息传播,如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见解,从而实现个人参与价值[15]。除了服务受众,同时可帮助不知名的艺术家发声,或让艺术家、文化传播者承担社群意见领袖角色[16]。因此,社群圈子的性质特征既满足了相同群体之间的共享行为需求和情感共鸣需求,也满足了个体用户的自我意识输出[17]。如“有待”APP 是一个非遗爱好者社交型的APP,此APP 的创建主旨就是“创建一个部落,聚合一群与你有相同信仰的人”,这为那些对非遗文化交流有需求的人创建了一个“家”。在平台的审核下,每个用户都有可以创建非遗部落并成为部落酋长的权利,其他用户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加入不同的圈子,大家因为共同的信仰而加入相同的部落,每个人又都可以在部落里发出自己的见解和声音,满足了对传统非遗文化信息有交流意向的人群需求。

2.1.5 非遗类APP+领域定位的现实意义 以上的例子都是现有的非遗类APP 较为常见的应用功能定位类型,它们各自都有明确的领域功能定位,精确化地锁定住了不同用户群体和不同使用场景下的需求,使其在不同的领域区间都有良好应用的效果,为非遗类APP 的可用性和实用性打下了稳固根基。

非遗类APP 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探索方式,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与用户的需求,同时提高了自身附加的文化与经济价值,从各个角度加深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延长了非遗文化的传播生命力。对于手机APP 的整体市场来说,新样貌的非遗类APP也充实了手机APP 客户端的市场,吸引了更多需求用户,活跃了手机APP 客户端的市场氛围。

2.2 技术运用方面

学界提出,设计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18],那么非遗类APP 的设定就不只是要单纯满足用户对信息的索取需求,还要考虑到用户的使用感受。相关资料表明,在移动产品用户体验中,产品与用户的交互方式越接近真实世界就越能够带给用户愉悦的体验,大程度减轻用户的焦虑感[19]。因此,市场上的一些非遗类APP 的开发者也在努力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以追求给用户带来真实情景的体验感受。如“榫卯”APP,运用电脑三维模型技术,把榫卯结构的平面结构图还原成立体的结构,全方位直观地向用户分解展示27 款经典榫卯结构,且用户可以通过手指触碰屏幕任意位置把榫卯模型翻转到各个角度,观察到它们精细的结构构成。还有运用AR 技术展示各种非遗文化故事的“通州非遗AR”与“如东非遗AR”APP,这两款APP 主要用于为用户提供非遗项目的展示与讲解,介绍展馆信息和展馆地图导览等功能。其中的AR 技术是将虚拟数字信息,如声音、视频、图像等,借助于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硬件设备等模拟后把虚拟的场景运用到真实世界中,把虚拟和现实叠加,从而增强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20]。用户只要使用APP 中的扫一扫功能去扫描其他电子设备或图纸打印出来的识别卡,就会通过手机的相机功能在屏幕中看到立于现实世界中的三维或二维式的非遗故事动画讲解视频、3D建模的卡通人物解说形象等,结合图文与声音,形成多维的数据信息,加强用户的视听体验感,促使用户们沉浸于各种非遗项目的艺术魅力之中,可以有效激起用户们对非遗文化了解和学习的兴趣。

2.3 非遗类APP 的探索与技术开发

2.3.1 探索的意义 如今国家对非遗文化项目越发重视,因此出台了许多非遗保护政策与举措,民间群众参与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活动的身影也在不断增多。如2019 年4 月11 日,太原市非遗文旅小镇在杏花岭区小窑头村正式成立,这是太原市第一家以非遗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开发为支撑的非遗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这个小镇通过为每个非遗项目开辟单独的工作室空间,为非遗传承人打造独立的展示、教学空间的方法,入驻了21 个省级非遗项目[21]。在类似这样的举措不断增多的情景下,非遗类APP 也该凭借自身高应用、强精度、便捷性、互动性、持续性的优势特点[22],在这些举措实行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新的使用领域,研发新的应用技术,去助力这些政策与举措完成非遗信息的储存与知识普及的环节。另外,把新技术融入非遗类APP,有利于APP 功能上的完善,符合现代用户对APP 功能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能不断探索出非遗文化的表现新形式。如利用新技术开发出“游戏化”的非遗类APP,从趣味的视角展现非遗内容,吸引用户关注非遗内容且提升非遗类APP 的用户黏性,从而提升非遗内容的传播效果[23]。

2.3.2 开发的原则与立场 首先,对某一项非遗的多媒体开发应当怀着发展的眼光进行,不能因为当今的开发而截止了后人的开发道路[24]。其次,不论是应用领域的探索还是技术的应用,都应当明白这些举动都是在以保护和延续非遗文化目的之上的,这些方法都是服务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的目的,不能因为过度的开发、营销而去消耗非遗文化。所以要树立正确的开发原则: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开发者更应当坚守非遗开发原则,树立正确的开发立场。

非遗类APP 积极探索应用方向在功能上融合新技术,都是对非遗开拓保护的正向思维,特别是把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非遗的整体性保护,便于非遗的共享平台建设,有助于非遗的有效传承、开发与利用[25]2。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是对遗产本体的保护,开发者们要做到确保规避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险的同时,又能让观者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人文魅力[26]。

手机APP 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非常强的互动性,这是任何传统媒介都无法取缔的优势[27],因此要利用好这一优势,把保护非遗文化的原则放在第一位,着重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并体现其价值,真正做到非遗的传播与推广[28]。

3 存在的不足

3.1 用户黏性不足

用户黏性不足主要表现在用户对非遗类APP 的使用兴趣不大,导致非遗类APP 的使用率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APP 定位不明确、用户体验感缺失、创新性不足、后期维护缺失等。

3.1.1 APP 定位不明确 APP 的设计如果不能抓住情景运用需求或用户需求,就会造成实用性与可用性不足、利用率低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一是开发者们要紧跟社会情景需要,明确使用领域的定位,如满足某一旅游景区或是某一博物馆需求,开发出为非遗文化传播场景服务的APP;二是要对用户人群进行定位描摹,抓住用户需求,如针对为某些非遗技艺有学习或了解意向的人群设定非遗类APP 的具体功能,满足这些人群的特定需求才有利于用户对这类应用产生积极的情感需求[29]。

3.1.2 用户体验感缺失 良好的用户体验感能增强用户与非遗文化间的互动,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5]。而互动形式的多样化是一个增强用户体验感的好方式,比如把非遗类APP 向游戏化设定,可以形成激励机制,增强使用的趣味感,从而增加用户黏性[7]。把非遗类APP 与游戏化结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方向,能有效地激励用户而去提高用户黏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以过度消耗利用非遗文化去开发游戏,而是要用游戏机制服务于非遗类APP,去传播非遗文化,这样才不会只是利用非遗文化做成APP的外衣,而是真心实意地发掘非遗文化内涵,打造人们乐于使用的非遗类APP。

其实,用户体验感的缺失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到用户的体验感与需求,一些APP 的设计者在开发过程中只是以自己的视角看待APP,没有完全考虑到用户的体验感与感受。面对这种情景,开发者们一是要基于UCD 视角,即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从用户需求与体验的角度出发,分析非遗类APP 存在的痛点,提出解决用户需求的策略[19];二是可以让用户参与进APP 的整个设计过程,比如前期对用户进行调研,分析用户需求与喜好,中期开发设计过程可以让用户多次参与试用然后提出建议,后期可以搜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受并对APP 进行改进等。只有基于用户为中心,才能深刻了解到他们的体验与感受,做出用户体验感好的APP,才能增强用户黏性。

3.1.3 创新性不足 其实每一种类的非遗都有其独特之处,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门槛及成本较低,造成多数非遗界面设计出现复制抄袭、界面设计雷同的现象,因此在设计不同类别的非遗APP 中,不能只是简单的内容展示,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特征、不同的对象,营造符合特定对象的APP 界面[30]。在界面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界面的美观性和丰富性,有些APP 主界面的设计色调、背景图案比较有特色,但每个类别下属的二级界面设计则较为单一,用户在浏览几项内容之后,可能因为界面缺乏变化而丧失阅读的兴趣[19]。

观察目前市面上的非遗类APP 发现,在互动方式上有新奇创新模式的APP 更加能够引起用户的兴趣,如“景泰蓝”APP 中,用户通过交互游戏实践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主要工艺流程,制作好的景泰蓝还可以参加拍卖,拍卖得到的钱又可以买到更多的器型、图案、蓝料等素材用于下次制作[8]。这种互动型APP 趣味性强,且有一套成熟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增加用户的使用积极性。

3.1.4 平台维护的缺失 及时的资讯信息更新,才能满足如今互联网情境下用户对信息刷新的要求,达到在线传播的目的[31]。如“非遗内蒙古”APP,如今打开它发现,“非遗头条”这个功能还在不断持续更新,里面关于非遗方面的新闻即时性强,可读性非常高。但是点击这个APP 的其他任何功能,全部都会跳转到展馆介绍的页面,这明显是后期维护缺失导致的APP 页面丢失和错乱,可用性不高,用户体验感差,甚至导致用户卸载APP 的现象。

3.2 专业性不足

一个APP 的成功上线和普及使用要经过前期的调研及信息整理,中期的框架设定、界面设计、交互形式设计,到后期的平台维护更新与营销推广。其中主要涉及的技术领域有视觉界面设计、交互技术实现与后期维护营销,而大多非遗类APP 的普遍现状是各个开发团队的水平参差不齐,也造成有些开发出来的APP本身实用性不高或者知名度不高。因此想要开发应用一款品质优秀的非遗类APP 并为大众们熟知和使用,组建一支各个技术层面都在线的优秀团队是非常有必要的。

4 结语

在智能化越来越高的今天,APP 的发展亦可促进科技型社会的发展,为下一次科技革命打下基础,其发展空间是深远而广阔的,是网络化信息化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25]12-13。利用APP的方式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是多媒体蓬勃发展时代的一个良好选择。就非遗类APP 而言,首先应以运用场景和用户需求为开发根基,进一步明确应用场景定位与用户需求,然后以此确定APP 的主要服务与功能,其次搭配各种现代技术提升APP 的趣味性以激发用户黏性,最后也要做好APP 的营销推广与平台的定时维护与更新。在开发过程中,要坚守非遗类APP 的开发原则,切不可因不合理的开发手段而导致非遗文化变味,走向偏移文化正轨的道路。开发者们要积极探索如何以合适的方式把时代新技术融入到非遗类APP 中,寻求多样化、符合时代要求的形式去展现非遗文化,做出大众接受度高、喜于乐见的非遗类APP,以保护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