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新型设计人才培养中“设计思维”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4-05-22

刘世军 薛 文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据统计我国现在已有1000多所设计类院系,每年培养的设计人才近10万。但由于发展过快,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设计产业的发展,部分设计专业毕业生落入了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因此张凌浩教授认为,加快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设计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指的是打破原来以作品为导向的模式,转而以直面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创新、创意能力突出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知识型向应用型、开拓创新型转变。其中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要实现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设计思维”的教育就变得十分关键。

1 现代意义上“设计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这一概念最初源于西蒙1969年撰写的《人工科学》一书,他在描述人工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别时,认为人工科学离不开人的设计,如果将人工的与自然的进行融合,离不开人的思维[1]。

真正把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思维”进行模型化描述并贯彻于实践,同时还开创专门学术研究的是IDEO创始人大卫·凯利。2005年凯利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设计思维学院,在此之前他花了将近30年的时间,在实践体验中发现设计思维是一种方法理论,并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实践。“设计思维”的出现,明确了设计师如何用系统化思维来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而不再视设计为仅仅是让东西更为美观的一种手段。

在他的“设计思维”概念里,包含3方面含义:一是,“设计思维”是一种方法论,是一套用于支持设计创新、问题解决的方法论体系。二是,“设计思维”即设计师式的思考、思维方式,这是一个心理过程而非设计结果。三是,“设计思维”是一个通过不断构思、原型、评价并不断迭代,最终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过程[2]。随后,凯利和IDEO一道将“设计思维”构建为一个模型,该模型由“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设计思维以及移情、定义问题、创想、原型和测试5个步骤流程构成。

虽然,直至目前设计界对“设计思维”仍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认识,但综合多方论述,“设计思维”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设计思维”是人的知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倡导通过与现实问题的联结来促进人们完善知能结构。二是,“设计思维” 强调设计和思维的相互依存和彼此促进,强调对设计自身的不断颠覆与重构来促进思维的发展。三是,“设计思维”是生成性的,离不开特定的问题情境,只能通过具体的过程才能得到体现[3]。

简而言之,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思维”是指综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解决复杂的问题,通过设计与思维的碰撞,不断地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具有创造新形式的设计方案,实现产品及服务的创新。

2 “设计思维”教育是设计教育的灵魂

2.1 “设计思维”教育是革新传统设计教育的关键

传统的设计教育着重对学习者技能和技巧的教授,也就是技能型教育。尽管,在这些年设计教育在新的时代进程中不断地调整着自己,但不可否认,传统的设计教育仍然存在许多的缺失:首先,它的基调仍然是“技能型”。现代的教育更多地是以知识介绍的方法向学生直接兜售技能,而很少引导学生从思维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和感受事物。其次,它是“灌输式”的。它通常是以单向的方式直接“拷贝”给学生,教学大纲也常常以实用主义原则为指导来进行编写,缺乏从学生思维启发角度的认知来考虑。再次,它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只顾追求自身体系的完满,目的是重建一个与大学语文、数学、英语比肩的大学科,而没有把它全部的知识当作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以摆正设计在人类知识开发中的真正地位[4]。

在以往的传统设计教育活动中,创新、创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需要学习者自行学习体悟。相反,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思维”教育则认为,创新创意教育并非不可行,如果设计师能严格按照“设计思维”教学模式来训练和学习,就能有效激发每个设计师的创新思维。

简言之,设计思维教育是一种跨学科团队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越来越难以一己之力实现创新。“设计思维”教学模式就是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团队中教师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而学生所受的教育也来自不同的学科,大家聚集在一起,组成项目学科团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针对具体项目作研究和探索。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在一起可以集思广益,亦可以有效进行头脑风暴,提出解决方式或系统设计方案。跨学科团队的优势在于这个团队的师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每个同学不但可以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优势,而且还能从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互助的,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最大限度地把自身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来。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智能车轮”项目就恰好印证了这种跨学科团队合作的好处。该项目的参与人员并非仅由单一设计专业人员构成,而是除了设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许多来自于其他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及计算机程序开发等等。之所以需要这种组织构架,是因为这一项目的核心内容——车轮,是一个高技术的能源转换装置:它能把刹车力转化为能量存储起来,然后通过感应设备再转化为爬坡和加速的推力;此外,车轮还带有GPS功能,可实现目的地的定位,道路拥堵状况的播报,以及天气状况和空气指数的提醒等等。如此功能复杂的产品系统设计,如果没有这种跨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要想顺利实现是难以想像的[5]。

因此,提倡跨学科团队合作的“设计思维”教育是对传统设计教育体系的一种革新。

2.2 “设计思维”教育是设计教育的本质所在

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可见思维对于人类活动的重要性。人的思维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教育在其中起了相当大作用。大多数教育学者趋同于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的本质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通过思维世界各要素的重组和提炼构建新的思维世界。同样,设计教育的本质并非是单纯设计技能的培训,或是简单造型创作技巧的传授,而是一种思维的教育,即具有现代意义的“设计思维”教育,这种思维教育可以让设计师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产生永不枯竭的创新。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造物的历史,从人类制造第一块石器开始,人类就一直在进行着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造物活动,一直在通过造物活动来寻求人类自身的解放和生活的便捷。“人工制品”是人类这种造物活动的直接载体,它凝结着人类的智慧,闪烁着人类思维的光芒。这些闪烁着思维光芒的智慧只能通过教育才能得以传播。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传承这种智慧,这种智慧不仅包括人类对自然之物、人工之物的一般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在进行创造性造物活动所运用的各种巧妙思维,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设计思维”。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在不断更新,而人的生命却是短暂的,设计师想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融会贯通海量的设计文化,仅仅依赖被动、机械地接受是行不通的。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渔”,指的就是给学习者传授学习的方法,在设计领域内便是“设计思维”。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即光站在河边想得到鱼,还不如回家织网捕鱼。许多设计师模仿能力很强,但在创新上力不从心,常常容易局限于各种桎梏,这并非他们的智商不高,而是缺少“设计思维”训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

因此,在设计教学体系中,可以开设专门的“设计思维训练工作坊”(或课程),工作坊的目的并非直接就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直接就进入到各种具体的设计分工、设计细节之中,而是首先要训练学生以同理心来观察周边的世界与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大量看似模糊、无序的生活信息碎片中通过细致观察、深入访谈、用户数据分析、KANO建模等方法,从中搜索出设计所需的要素,发动众人力量进行头脑风暴,从而定义出一个有意义且可行的创意[3]。即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寻找出问题,界定出问题的边界,最后寻找解决方案。这是设计思维训练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系统性的训练,才能建立起良好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学生在后续的环节中创意连连。因此,设计教育的本质在于对未来的设计师们进行“设计思维”的训练,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2.3 “设计思维”教育是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设计师所面对的世界也日渐复杂,如何应对和处理这种复杂是当代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最为核心的职业素质。“设计思维”教育概念提出之前,设计师所进行的工作更多是一种单纯的美化或造型,涉及的通常是形式层面的东西。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设计师的许多工作可以依靠计算机辅助技术来实现,于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患上了“计算机依赖症”,甚至把他们的思考也寄托于电脑辅助工具,忽视了自身思维的锻炼,创新乏力也就不难想像了。在面对当今这种复杂的局面,如果设计师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技术技巧的炫耀上,实际上已经很难胜任今天的工作了,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设计思维”教育的作用在这种窘境下便凸显出来,换而言之,就是“设计思维”教育对于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可以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首先,“设计思维”教育有助于提升设计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培养设计师问题求解的能力;其次,“设计思维”教育有助于促使设计师突破既有的学科藩篱,创建革命性的产品和概念,鼓励运用跨学科的方式进行构想;其三,“设计思维”教育可以使设计师擅长于推理演绎,通过依托演练,让概念更具有可行性;其四,“设计思维”教育有助于让设计师运用系统的观念,创造出新的内涵和意义,并通过方案合理地实现目标。

“设计思维”教育作为针对设计师大脑思维的一种训练,让设计师具有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准确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运用恰当的洞察及理性,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一点正是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应该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3 结语

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思维”是设计师在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时所运用的一种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对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与教育理应成为当代设计教育的重心。同时,对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与教育也是革新传统设计教育模式的关键环节。新时代背景下的设计师只有受过了“设计思维”教育的训练之后,才可能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这也是设计师立足于竞争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设计思维”教育是设计教育的灵魂之所在。

[1][3]林琳,沈书生.设计思维的概念内涵与培养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6):18-22.

[2] 闫寒冰,郑东芳,李笑樱.设计思维:创客教育不可或缺的使能方法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7(06):6-10.

[4] 廖祥忠,姜浩,税琳琳.设计思维——跨学科的学生团队合作创新[J].现代传播,2011(05):127-129.

[5] 巩淼森.跨学科:论设计高等教育的新趋势[J].创意与设计,2010(02):32-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