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培养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22

霍楷贾品第

(1.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110819;2.东北大学PBL教学创新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110819)

伴随国家改革发展战略和设计人才的战略需求,双一流高校需要承担起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重任,这要求双一流高校要对艺术设计学门类下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比国外一流大学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从根源上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面对高校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要求贯彻执行国家政策要求,从专业口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创新等方面总结出一套双一流高校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对策,以促进一流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实践发展。

1 “双一流”高校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中国高校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多高校针对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进行积极的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中也获得一定的成效,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还是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一流大学的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在模式上和管理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系统。在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培养目标不够精准,未充分发挥双一流大学学科综合的背景优势;专业口径过于狭窄,学科交叉不到位;课程安排不够系统,未形成课程链条,课程讲述比重较高,实践交流环节比重不足;关注了学生的设计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对创造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不足,设计创新实践平台太少等问题[1]。

2 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近年来,国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虽然每个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都不尽相同,但其人才培养重点在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性设计理念的传达,在课程安排中也特别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具备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2]。

笔者在专业交流学习中总结了几点国外设计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1)注重教学课堂上的思维扩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注重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在日常课堂中的渗透。不论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还是专业实践课程,教师都很注重课程导入,多为分小组互动以及游戏的方式开展,在此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授创造方法,给学生营造创作的氛围,引导其进入创新的角色中去[3]。

(2)注重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一流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也是使学生获得自主创新和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外的教学中实践课程比重很高,高校与优秀企业会建立长期合作,采用课堂授课与实践应用并行的培养方式,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在课堂中学习创新实践的理论基础。高校会在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之间进行交流实践或者开展交流夏令营,让学生体验不同国家的学习氛围,加强发散学习思维,教学中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卓越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国外一流大学的师资团队建设中不仅包含学校的全职老师,还聘请了校外优秀设计师、合作企业中顶尖设计人员来授课。在校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充实自我,定期进行交流学习,建立教师授课水平考察制度,让学生作为主要考核官对教师授课水平进行满意程度考评,这一结果还将左右该教师下学期是否仍可以传授这一课程。督促每位教师高标准授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更加有利于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4]。

3 “双一流”高校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3.1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一流大学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也正是迎合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部署,这不仅是中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一步,同时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抢占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

3.2 国家对卓越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在AI智能化以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注重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也是国家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强、综合性高、创造力大的综合学科,其创新创造能力的体现不仅在物质产品中,还体现在精神产品上,虽然AI智能发展在逐渐强大,但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创新设计是AI智能目前无法替代的。

3.3 学生对成为卓越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向往

市场需求表明市场对于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同时高校学生也希望自身可以跟随时代的发展,积极投身于国家社会的建设,具备一流的专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积极诉求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努力方向,同时学科的一流建设也是各高校双一流大学考核中的重要指标,建成艺术设计双一流学科是学校与学生的共同愿景。

4 “双一流”高校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对策

4.1 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科交叉融合,完善课程体系

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多变性,这要求“双一流”高校培养的设计人才也要更具有适应性。应采用大类招生的方式,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基础课学时,夯实基础。

目前中国一些高校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多以造型能力和技术表现的传授为主线进行设置。在课程内容上主要强调了设计技能强化和形式审美表现,缺乏策略、营销、文化等不同学科渗入融合,导致培养的设计人才设计创造性不足。因此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还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发挥一流大学学科综合的优势,加强设计和相关学科的合理融合,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宽度[6]。

同时,人才培养离不开完善的课程体系。双一流高校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不能再直接沿用过去设计方向的课程安排,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设计概论、艺术概论、艺术史、工艺美术史等专业史论课程,还应该增设人文类课程,例如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符号学、设计哲学等,增强设计人才的知识架构,提升其设计理念,丰富其思维体系,才更有利于设计人才进行创新设计。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流大学要想培养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创新素质建设[7]。培养一流创新型复合人才,就依赖于一个可以承担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素质创新型师资团队。因此,安排教师团队有计划地进行充电,定时安排教师人员出去交流学习,或者去相关优秀企业学习锻炼;要求教师积极参加科研项目或者教学课题的申报、科研成果的创新应用及成果转化,以此来提升教师团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也应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的保障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研究成果的发表出版推广提供经费支持。例如:东北大学与日本电通公司合作,定期派送优秀教师去日本电通公司学习考察,同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改课题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等,针对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东北大学对学生创新创业开展训练项目计划,为项目研究、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提供经费。

4.3 注重依托竞赛,加强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只依靠课堂的讲授传达很难使学生真正提高设计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要想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指导学生在学习好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去实践,在实践中让其将知识消化吸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竞赛是实践性教学的依托载体,它能使学生快速发现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取长补短,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利媒介。培养计划中可以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设计竞赛进行有效结合。例如:东北大学开设专门的设计竞赛课程“艺术创新与设计竞赛”,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题工作室是实践性教学的良好平台。建立教学课题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意愿加入到工作室的课题中。导师可以结合自身的课题研究方向,提供主题内容给同学们选择,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到课题设计实践与论文撰写实践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8]。例如:东北大学建立了东大国际招贴工作室,每年有几百余人参与创作投稿国内外的竞赛和展览,除此之外还设立书法研究工作室、艺术遗产研究所、民间手工艺研究所等,课题工作室与研究所在引导同学参与实践和帮扶学生推进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4.4 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实践活动是设计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双一流高校要想培养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为设计人才提供更广泛的设计实践平台[9]。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创新应用于实践,形成教学用一体化的实践模式。校企合作的搭建即在学校创建实践创新平台,在企业构建实践创新基地。还可以聘请优秀卓越的企业设计专家参与到设计课程建设中,让其以客座教授的形式来担任实践导师参与授课[10]。与合作企业建立实习实践机制,允许学生有偿去企业实习,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中,加强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和工作单位对设计人才的要求,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表达适应能力等。

5 结语

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是时代对双一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要正视双一流高校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好综合院校资源优势,针对国家发展战略对设计人才的要求,精准定位一流大学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着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相信通过一系列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一流大学培养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将更加卓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