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薄瑾 李尤佳 张哲 牛奎元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为了使高校学生更好的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那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就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6年宣布实施“三下乡”以来,全国高校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然而,在实施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社会实践的效率。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提高社会实践的途径。
在青年的发展战略中,教育改革和现代化是新时期青年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民满意度是检验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唯一标准。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围绕这一标准进行评估,并运用新时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进行革新。黑龙江大学在总结近几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紧跟国家发展新时期高校的教育需求,通过规范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而组织制度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信念感和奉献精神。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大学生深入基层进行以文化、科技、健康为核心的公益活动。它在农村基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当代农村文化、科技和卫生服务的繁荣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其社会实践涉及面比较广泛,实践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但截至目前来看,大学生主要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以“支教”为主,表现为向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生传递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识,以此来帮助孩子健康全面成长,这项活动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和赞扬[1]。通过“三下乡”大学生暑期活动,搭建了连接农村基地的桥梁。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现状和农村基层群众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和根植于基层、献身于基层的精神品质。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目前“三下乡”活动实践结果丰富、影响深远,并且高校在大力开展该社会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学生在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有时会出现目标不明确、盲目跟风、知识缺乏、日程安排不当等问题。这多为临时性选题和团队组建;其次,高校在组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期缺乏宣传,团队项目审批申请相对简单,活动开展周期短,无完整的相关竣工验收标准体系等,这都是导致在实践发展路上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最后,由于大多数高校只把这项工作看作是一项任务,没有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在青年教育模式中的重要性,致使大多数高校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全面科学的总体规划和规范有序的推广计划,也没有一个长期的统筹和精细的管理。
此外,大学生暑假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往返交通、校内外宣传、住宿等,任何环节的问题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过程和效果;团队内部组建也有待提升,大部分是朋友推荐的,也没有根据活动方向需要组建团队,所以有很多是免费乘车现象;而大多数高校也没有专门从事相关活动的社会实践教师,其工作和工作量不能有统一的标准,另外其实践活动不能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因此,大多数教师无法积极参与课程和课程指导。
“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拓展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中的模式基本相同或单一[2]。例如,大部分高校纷纷采取参观支援贫困山区、进行公共知识宣传、进行义教等教育实践模式。因与学生的专业结合得不够紧密,难以有效发挥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
其次,根据调查,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流于表面。部分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延续了近几年甚至多年前的陈旧形式,与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热点的结合不够紧密,形式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和有效性。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主要是以高校青年学生为主,但这也导致许多大学生参与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不明确或动机不纯粹。一些学生认为暑期社会实践是一次度假旅行或是一种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资本,而另一些学生则认为社会实践是获得学分的一种方式。带有这种不纯粹动机参加活动,直接导致了实践质量的下降、实践参与感的缺失以及消极态度的产生,违背了实践教育的初衷,甚至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反感。
“三下乡”活动形式多样,多由各活动小组选择。但目前,“三下乡”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没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首先,在“三下乡”工程实施过程中,部分师生产生了消极情绪和抵触心理。由于“三下乡”活动大多在夏季开展,属于大学生和教师的个人休假时间,项目期间由于占用个人暑假休息时间,师生难免产生矛盾心理,导致项目的紧急时间安排。其次,“三下乡”活动不深入、不切合实际。由于“三下乡”活动都是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进行的,但是部分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沟通有所延迟,这导致许多队伍不愿意深入农村,不愿与农民打交道,进而不能为农民办实事,造成其活动不深入、不实用的现象。最后是活动形式单一。目前,在许多高校,“三下乡”的具体主题和形式大多比较简单,例如,与农村留守儿童玩游戏、清理农村道路、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形式单一,没有实际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由于缺乏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在组织过程中存在资金匮乏、宣传不足等情况[3]。由此导致了一些活动覆盖面小,学生参与度低主动性不足等问题。这使“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才能参加的“精英”活动,这既不能满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和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暑假期间,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黑龙江大学从青年创新的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校团委的正确指导下,志愿者们在夏季开展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项活动在形式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其他理论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曾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对实践的重视也是我们在活动中的首要任务,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更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完善。高校要进行实践组织模式,积极动员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常也应开设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和活动,建立常设的社会实践指导机构,以此加强对学生平时和节假日实践活动的指导,从而调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积极性,大力提高其社会实践素质。
在完善模式和与学生密切合作的前提下,高校还应灵活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确保工作的有效性。比如,除了“支教”外,还可以适当组织“支医”“支农”活动,组织哲学专业学生进行学术文化熏陶,培养和锻炼基层群众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农学专业学生向广大农村推广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组织法律专业学生开展社区法律宣传和服务活动,组织管理专业学生深入企业,传播企业文化知识。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不同专业学生,让学生学以致用更有效地接受锻炼,充分发挥“三下乡”的教育功能。
“三下乡”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结合时代发展需要,结合当下热点进行创新,把时代发展需要与实践活动能力结合起来。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也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4]。有效引导学生完成“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全过程,确保学生安全顺利地完成实践活动任务。
通过强调“实践”的优先性,新亚里士多德思想区分了目的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和追求外部目的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实现活动的具体化,而实现活动就是完善自身、达到终极完满状态的过程”。通过揭示实践是其自身活动的目的这一最本质的规定,他解释了实践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是走向自由的自我实现过程,并在趋向自由的意义上把思辨看作实践的最高形式,展示了实践对人类自由和幸福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通过学习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完善对高校“三下乡”实践的管理。
另外针对管理制度方面的提高,首先,我们可以让考核评价的内容与培训目标一致,这样有利于对活动效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全面的评价。其次,考核评价的形式应表现公平,使学生对自我表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于学生在今后不断调整和提高。最后,评价应在本质上体现综合性,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加强自我综合能力的锻炼。
为实现大学生“三下乡”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除上述改进外,我们还应积极争取社会支持与合作。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需要投入教育事业,活动经费是保证大学生“三下乡”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应专门设立“三下乡”大学生专项资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建立专项拨款、社会捐赠、自筹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和投资机制,突破资金瓶颈,对有价值、有特点、有潜力的项目提供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减轻学生参与活动的经济压力,以此提高学生积极性。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经,以“三下乡”活动为重要渠道,继续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高校作为其中重要纽带,也进一步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标准化建设,逐步向实现项目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努力。作为一所综合类院校,黑龙江大学共青团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始终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生建设发展”的工作理念,通过实施青年思想教育计划、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文化发展计划,锐意创新、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和建设取得新发展,全力打造更富营养、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黑大共青团。其次,围绕各学院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各学院各专业优势,组织开展广受欢迎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这其中主要以“三下乡”活动为主要渠道,来继续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标准化建设[5],逐步实现项目的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课程管理,巩固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专业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有效衔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