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实现产业比较优势视角下“舞鹰雄”传承研究

时间:2024-05-22

陈玺文 陈靖霞 苏秋羽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湛江 524088)

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之源,在历史的潮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华各族儿女奋勇向前[1]。受到现代化进程的负外部效应的影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冲击,个别曾活跃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趋向于消亡。针对如何保护非遗文化的问题中,有学者提出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产业,推动二者共同发展。本文将立足于廉江市良垌镇的实际情况,基于实现产业比较优势的研究路径,研究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的共生性机制,为塑造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推动非遗文化适应时代变革提出对策。

一、良垌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鹰雄”的传承瓶颈分析

“舞鹰雄”是雷州半岛地区特有的文化民俗活动,主要发源于廉江市良垌镇等地,融汇体育活动,文学艺术,图腾崇拜等元素,被认定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鹰雄”的表演角色由“弥勒佛”“猴子”“鹰”和“雄”组成。“舞鹰雄”的表演主要讲述“猴子”戏弄“鹰”与“雄”并引发双方争斗,最后在“弥勒佛”的协调之下,“鹰”和“雄”的争斗归于平静,矛盾得以化解的故事。“鹰”和“雄”二者都是凶猛的猛兽,在争斗中双方互不相让,导致冲突升级,两败俱伤,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往日的和谐秩序再次重现。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流行文化”的热潮不可避免地对“舞鹰雄”的传承造成冲击。一方面,城市化的“虹吸效应”,将原本用于维系“舞鹰雄”传承与发展的物质资源吸引至中心城区。另一方面,“流行文化”的侵袭使得“舞鹰雄”的受众规模逐步缩小。新生代青年群体更多偏好接受具有娱乐属性的流行文化事物。

(一)城市化“虹吸效应”的冲击

“虹吸效应”是指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优势区位条件的地区,将会对各方资源形成向心力,充分吸引各方资源[2]。在城市化进程中,“虹吸效应”将越来越多维系乡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源吸引自中心城区,主要表现为乡村劳动力流失等问题。在良垌镇当地,青年群体大部选择远离家乡,前往中心城区打工。众多青年人选择外出谋生,对当地文化的传承问题关注甚少,加剧“舞鹰雄”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

(二)“流行文化”的侵袭

夏建中认为,“流行文化”具有大众参与、质量参差不齐、以满足娱乐为导向、过分关注实现自身交换价值的显著特征[3]。社会群体对于“流行文化”的需求挤压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如“舞鹰雄”这种民俗表演,对表演者表演技艺要求较高,难以实现大众参与,在形式上无法成为大众文化。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塑造了社会群体的“快餐消费”模式,这进一步限制了“舞鹰雄”的刚性需求。

二、基于实现产业比较优势的视角下“舞鹰雄”传承路径研究

古典经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基于对国际贸易行为机制的论证分析,归纳出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认为,在完善的国际贸易规则、体制之下,世界各国将会致力于将各项生产要素投入到最有利于实现本国发展的行业当中[4]。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研究中,拓展的“比较优势”理论不仅局限于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形成比较优势的分析路径,而更为关注通过创新这一途径形成比较优势。实际上,“比较优势”的实现过程就是整合现有的资源,通过创新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过程。如池韵佳的研究,将创新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的基本途径[5]。在拓展的“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框架下,基于实现产业比较优势的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的内涵表现为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赋能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在促进产业创新的同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赋予其传承活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被各社会群体视为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艺术形式、艺术内容表达、常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器物和文化场所的集合,涵盖各类体育民俗活动、手工艺活动等[6]。文化属性不仅用于形容文化事物在文化传承活动中发挥的功能,而且关注文化事物作为文化的具体形态,予以其他社会活动深刻影响。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扎根于世代的文化传承,见证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本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的传承功用,承担起浓烈的民族情感,幻化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载体。在另一个角度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经济行为、政治行为与文化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各种文化元素,深刻影响着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得益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具有赋能产业发展的潜能。

1.具有地域特色的图腾形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地理因素对于文化创造活动的深刻影响。《雷州志》认为,“舞鹰雄”承载着雷州半岛先民对图腾的敬畏与崇拜之意[7]。“舞鹰雄”的图腾形态主要由“鹰”和“雄”组成,二者均被认为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猛兽。古代雷州半岛地区,森林广布,飞禽猛兽数目较多,“鹰”和“雄”等图腾元素被认为是雷州半岛先民对自然界中的飞禽猛兽形态的刻画,承载着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由于雷州半岛地区自然灾害较多,干旱、台风天气时常干扰先民的生产作业活动。生活在雷州半岛的先民认为,“鹰”和“雄”作为自然力量的化身,能够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在“舞鹰雄”表演过程中,人们身着特定的表演服饰,分别扮演“鹰”“雄”,展现半岛先民祈祷未来风调雨顺,生活欣欣向荣的美好愿望。

2.彰显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基因

“自强不息”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与文化印记。“自强不息”鼓励人们效法“天”,勇攀高峰。“舞鹰雄”的表演形式与表演内容方面无不展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舞鹰雄”的表演难度高,要求表演者扮演“鹰”悬于半空之中,“雄”则纵身一跃,与“鹰”进行争斗。表演全程,“鹰”与“雄”的搏斗从陆地拓展至半空。“鹰”作为猛禽,在半空中展现“天之骄子”的魅力,“雄”作为“百兽之王”,虽没有“鹰”展翅天际的本领,也尝试攀登高峰,纵身一跃与“鹰”搏击长空。“舞鹰雄”充分展现了雷州半岛先民希望如同“鹰”一般,翱翔于蓝天之上,同时也把“勇攀高峰”的精神寄托于“雄”的表演。

(二)基于实现产业“比较优势”的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产业发展的路径

在产业经济学的理解中,“产业”就是这样的一种事物,是指在经济生产活动中,投入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与经营实践的企业及其行为的集合。“赋能”一词,顾名思义,是予以某种事物特定的潜力,从而促进事物的上升与发展。张颖婕、许亚萍基于社会发展理论,认为文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内生力量[8]。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有助于赋能产业产品创新,同时又予以产业营销重大影响。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作为集成性的概念,涵盖产品形态与内容等维度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独有的价值有助于为产品形态创新提供蓝本。具体而言,在产品形态迭代设计中,充分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地域文化要素、民族文化要素,将产品形态塑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载体。

近年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逐步成为社会热潮。在2021 年11 月的廉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文旅融合发展被视为市政府未来五年的重要发展领域[9]。在文化旅游的推动下,文化创意产品(简称文创产品)的市场需求将更为广阔。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利于提升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宣传效益。良垌镇“舞鹰雄”蕴含的图腾形态可以成为廉江市文创产品设计的文化元素。依托文旅融合的政策支持,挖掘“舞鹰雄”图腾文化资源,打造自主文创IP。依托文创这一社会热潮产品,有助于提升“舞鹰雄”社会知名度、认同度,间接缓解“舞鹰雄”传承困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

2.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营销实践创新

营销作为实现特定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是指集中资源建立并维系良好的主顾关系,匹配顾客需求,并最终促进商品交换的实现机制。在传统的营销实践中,营销师通常利用产品自身的属性作为宣传噱头,引导消费者进行选择、购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作为营销活动的宣传噱头,讲好产品故事,传播产品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与标新立异的营销活动相结合。

以电商营销为例,传统的电商营销主要依靠主播进行产品的导购与宣讲。特色化的电商营销重视赋予营销过程、带货产品文化附加值[10]。让产品“讲故事”成为新型电商营销实践的重要特征。让产品“讲故事”的实质就是利用文化渲染产品属性,让消费者感知产品的独特价值,抑或是在消费过程中实现文化共鸣。现行阶段,廉江各地大规模开展电商营销活动。得益于农产品电商营销,廉江“荔枝之乡”“红橙之乡”的城市标签已逐步广为人知。将“舞鹰雄”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文化内涵,融入电商营销实践,利用“舞鹰雄”的文化故事与当地特色产业如荔枝产业、红橙产业的产业故事相联系,并让“舞鹰雄”团队参与荔枝、红橙直播带货活动,直播环节融入“舞鹰雄”的现场表演,从内容与形式上创新现有的电商营销实践模式,为“舞鹰雄”的传承注入经济动力与社会流量。

三、基于实现产业比较优势的视角下“舞鹰雄”传承路径的实践策略

(一)倡导“文化+产业”理念

“文化+”理念是近年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热门话题。在乡村产业的发展布局中,“文化+”理念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产业发展的文化色彩浓厚,逐步孕育出特色产业。学界认为“特色产业”就是那种依托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培育出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的集合[11]。“文化+产业”就是运用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赋能产业发展的行为模式。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看得见的手”,在制定产业政策,分配市场资源时,政府将“文化+产业”理念融入其中,倡导地方企业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产业产品、营销模式的华丽转变。以“舞鹰雄”为例,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可以鼓励企业挖掘“舞鹰雄”独有的图腾形态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价值,将“舞鹰雄”作为良垌镇企业的文化名片。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吸纳高校资源

在党委政府倡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行为机制中,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鼓励举措,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产学研一体合作规划,主张发挥各行为主体的积极力量,形成组织合力,将科研工程项目转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力。高校、研究院所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通过“三下乡”等资源共享渠道,匹配地方政府的政策红利,地方企业的物质支持,实现共同获利。以“舞鹰雄”为例,基于实现地方产业“比较优势”的目的,良垌镇党委、政府、良垌镇企业可以与驻湛高校达成合作协议,鼓励驻湛高校“三下乡”团队就“舞鹰雄”开展产学研实践项目。由高校团队实际承担企业产品设计、文化故事挖掘以及营销模式变革的工作。

(三)广泛开展“非遗文化进企业”活动

开展“非遗文化进企业”活动,一方面旨在让地方企业员工通过体验式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融汇非遗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利用非遗文化改造企业对外形象,吸引市场潜在顾客参与消费。在实践中,由地方政府倡导,非遗表演艺术团步入企业,让企业员工、企业顾客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形式与表演过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鹰雄”,具有优化企业的生产活动、现场营销活动的重要功能。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廉江市文旅企业可以与舞鹰雄艺术团达成合作协议,以提供酬劳的形式邀请艺术团参与现场营销活动、宣讲活动,延展“舞鹰雄”的文化价值。

四、结语

以“舞鹰雄”为例,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面临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活跃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关键在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共生。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的共生性机制的实现路径在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从产品设计、营销过程维度赋能产业发展,塑造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并利用产业发展的红利,一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经济活力,另一方面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空间。在未来,伴随着“弘扬传统文化,重塑文化价值”等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进一步与人民的生产实践相结合,释放经济活力,助力产业发展与转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