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BB/T 0030—2004《包装用镀铝薄膜》。本标准与BB/T 0030—2004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英文名称;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4年版的第2章);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04年版的第3章);
——修改了镀铝薄膜的外观要求(见5.1,2004年版的5.1);
——修改了镀铝薄膜的尺寸及偏差要求(见5.2,2004年版的5.2);
——修改了镀铝薄膜的断裂标称应变、热收缩率、水蒸气透过量、氧气透过量和镀铝层附着力要求(见5.3,2004年版的5.3);
——增加了CPP镀铝薄膜起始热封温度的指标(见5.3);
——修改了食品及药品安全性能要求(见5.4,2004年版的5.4);
——修改了对镀铝薄膜取样方法的要求(见6.1,2004年版的6.1);
——修改了外观检验方法(见6.3,2004年版的6.3);
——增加了厚度测量和厚度偏差计算公式(见6.4.2);
——修改了拉伸强度和断裂标称应变试验方法(见6.5,2004年版的6.6);
——修改了热收缩率试验方法(见6.6,2004年版的6.7)
——修改了水蒸气透过量测试方法(见6.7,2004年版的6.8);
——修改了氧气透过量测试方法(见6.8,2004年版的6.9);
——增加了CPP镀铝薄膜热封性能的测试方法;(见6.10);
——增加了镀铝层厚度和镀铝层均匀度试验方法(见6.12);
——修改了型式检验的要求(见7.3,2004年版的7.3);
——修改了对标志的规定(见8.1,2004年版的8.1);
——修改了贮存条件(见8.4,2004年版的8.4)。
本标准由中国包装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9)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嘉兴鹏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田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浙江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若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威、吴培服、尤圣隆、孙洪强、王道宝、陈欣、韦丽明、赵璐毅、曹赤鹏、池卫、王兆中。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BB/T 0030-2004。
本标准规定了包装用镀铝薄膜(以下简称镀铝薄膜)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以双向拉伸聚酯(BOPET)、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流延聚丙烯(CPP)塑料薄膜为基材,用真空蒸镀法生产的镀铝薄膜。其他类基材形成的镀铝薄膜可参照本标准。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037 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气性试验方法 杯式法
GB/T 1038 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 压差法
GB/T 1040.3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2918 塑料 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 480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T 6672 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测定 机械测量法
GB/T 6673 塑料薄膜和薄片长度和宽度的测定
GB/T 14216 塑料 膜和片润湿张力的测定
GB/T 19789 包装材料 塑料薄膜和薄片氧气透过性试验 库仑计检测法
GB/T 26253 塑料薄膜和薄片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红外检测器法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溅射点 sputtering point
在真空镀铝过程中,由于设备、生产工艺等原因,致使熔融状态铝形成飞溅,而烫伤薄膜所造成的缺陷点。
镀铝薄膜按所用基材分为BOPET、BOPP、CPP镀铝薄膜,分别用VMPET、VMOPP、VMCPP表示。
5.1.1 镀铝薄膜不应有毛边、缺口、翘边、划痕、皱折、严重暴筋、杂质污染、镀铝层脱落等缺陷。
5.1.2 溅射点直径应≤1.0 mm,个数≤4个/m2。
5.1.3 镀铝薄膜允许有接头,接头应整齐、牢固、平滑;卷长<6 000 m,接头数≤1个,卷长≥6 000 m,接头数≤2个,且每段长度≥500 m。
5.1.4 膜卷端面不整齐度应≤2 mm。
5.1.5 膜卷管芯应表面光滑平整,不应有弯曲、凹陷、崩口等影响使用的缺陷。
镀铝薄膜的尺寸及偏差见表1。
表1 镀铝薄膜的尺寸及偏差
镀铝薄膜的物理机械性能见表2。
表2 物理机械性能要求
表2(续)
与食品直接接触的镀铝薄膜的食品安全性能应符合GB 4806.7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与药品直接接触的镀铝薄膜的安全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镀铝薄膜卷上去掉表面5层,沿镀铝膜的横向割开,取30层作外观、尺寸及偏差和物理机械性能测试。标明镀铝面,不能损伤膜面铝层。
在GB/T 2918规定的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50±10)%的标准环境中进行样品状态调节,时间不少于4 h,并在此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
在40 W的日光灯或自然光线下,目视检验镀铝薄膜的外观质量及膜卷管芯质量。
在装有40 W的日光灯、台面装有玻璃的灯箱上,灯光距离玻璃150 mm,目视检验镀铝层质量及溅射点数量。膜卷端面不整齐度用最小分度值0.5 mm的量具测量。
6.4.1 宽度
按GB/T 6673的规定进行。
6.4.2 厚度
按GB/T 6672的规定进行。测量仪器的最小分度值应不大于0.2 μ m。沿试样宽度方向,距两端30 mm等间距测量。宽度不大于500 mm的薄膜测5点;宽度大于500 mm的薄膜测10点。用最大、最小值计算偏差。
厚度极限偏差应按式(1)计算:
式中:
δ1——最大(最小)厚度,单位为微米(μm);
δ0——公称厚度,单位为微米(μm)。
按照GB/T 1040.3的规定进行,采用2型长条试样,试样宽(15±0.1)mm,至少长150 mm,夹具间距为100 mm,分别测试纵、横向试样各5条。VMPET的拉伸速度为(100±10)mm/min,VMOPP的拉伸速度为(250±25)mm/min,VMCPP的拉伸速度为(300±30)mm/min。
6.6.1 试验仪器
温度精度为±1℃的烘箱,分度值为±0.5 mm的钢直尺,计时表。
6.6.2 试样
取120 mm×120 mm的试样5片。在试样纵、横向画上垂直的100 mm×100 mm的标线。
6.6.3 试验步骤
6.6.3.1 VMPET
调节烘箱温度,恒温至(150±3)℃,迅速放入试样并开始计时,试样采用平放法,保持30 min后取出,冷却至试验环境温度后,分别沿标线测量纵、横向长度。按式(2)计算试样的热收缩率,取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6.6.3.2 VMOPP
将试样平置于(120±3)℃的恒温烘箱中的不锈钢板上,不锈钢板应位于烘箱的中部,加热时间为120 s,取出试样,将其冷却到试验环境温度,分别沿标线测量纵、横向长度。按式(2)计算试样的热收缩率,取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6.6.4 计算公式
式中:
T——热收缩率;
L——加热前标线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L1——加热后标线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按GB/T 26253或GB/T 1037的规定进行。温度为(38±0.6)℃,相对湿度为(90±2)%。仲裁时按GB/T 26253的规定测试。
按GB/T 19789或GB/T 1038的规定进行,仲裁时按GB/T 19789的规定测试。
按GB/T 14216的规定进行。
6.10.1 试验仪器
6.10.1.1 热封机
单刀加热,加热宽度为5 mm或以上。
6.10.1.2 拉伸试验机
6.10.2 试样
取长100 mm,宽15 mm的两块VMCPP以热封面接触叠在一起,根据需要,可用一块厚度12 μ m±1.2 μ m的聚酯(PET)薄膜盖在上面。把薄膜放在热封机的两把焊刀之间,焊刀垂直于膜面,上焊刀加热,用0.2 MPa的压力,1 s时间把薄膜封合在一起。在相同的温度下,重复以上操作,准备5个样品。升高热封温度约5℃,准备另外5个样品。如有需要(见6.10.3),可以升高或降低热封温度,并在该温度下准备5个样品。
6.10.3 试验步骤
把样品的两端分别夹在拉伸机的夹具上,夹具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 mm,用(300±30)mm/min的速度测定热封强度,每个热封温度一共测试5个样品,热封强度取其平均值,并制作热封温度与热封强度曲线图,以推算热封强度为3 N/15 mm时的热封温度。见图1。
图1 起始热封温度的判定
6.11.1 试样
沿镀铝薄膜的纵向裁取3条宽约100 mm,长约250 mm的样品。将剥离强度为(2.0±0.2)N/cm的透明BOPP压敏胶粘带分别粘贴到镀铝薄膜的镀铝面上,然后裁成15 mm宽的试样,随即完成拉伸剥离试验。镀铝薄膜与压敏胶带间应粘贴紧密,不得有气泡、皱褶等缺陷。取5条试样进行试验。
6.11.2 试验步骤
将试样一端剥开50 mm,把两端分别夹到拉力试验机的夹具上,以(250±25)mm/min的速度进行拉伸剥离,有效剥离长度为100 mm。试验后在6.3规定的灯箱上,测量每条试样镀铝层的脱落面积。
6.12.1 试验原理及仪器
镀铝层为金属导体,测试原理依据欧姆定律测量规定长度和宽度试样的金属镀层电阻值,以方块电阻(Ω/口)表示镀铝层的厚度,数值越小说明镀铝层越厚,金属镀层测量仪精度不低于0.01Ω。
6.12.2 试样
满幅宽度取样。
6.12.3 试验步骤
调节金属镀层测量仪,沿试样宽度方向,距边2 cm开始测量,测量位置间距5 cm~l0 cm,测量n次。记录测量值分别为Ω/口1、Ω/口2、Ω/口3、……。
6.12.4 镀铝层平均厚度
按式(3)计算镀铝层平均厚度:
式甲:
Ω/口ave——镀铝层厚度平均厚度测量值;
Ω/口1——第一次测量镀铝层厚度值,单位为方块电阻(Ω/口);
Ω/口n——第n次测量镀铝层厚度值,单位为方块电阻(Ω/口);
n——按整幅宽测量次数。
6.12.5 镀铝层均匀度
镀铝层均匀度用镀铝层厚度的极限偏差表示。按式(4)、式(5)计算镀铝层厚度的极限偏差:
式中:
S1——镀铝层厚度测量最大偏差;
S2——镀铝层厚度测量最小偏差;
Ω/口max——镀铝层厚度测量最大值,单位为方块电阻(Ω/口);
Ω/口min——镀铝层厚度测量最小值,单位为方块电阻(Ω/口);
Ω/口ave——镀铝层厚度测量平均厚度值,单位为方块电阻(Ω/口)。
与食品直接接触的镀铝薄膜食品的安全性能按照GB 4806.7规定的方法及相关标准进行检验。与药品直接接触的镀铝薄膜的安全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的要求。
7.1.1 组批
镀铝薄膜验收以批为单位。以总质量不大于50 t的相同原料、同一配方、同一工艺条件连续生产的同一规格的产品为一批。
7.1.2 抽样
a) 规格和外观按GB/T 2828.1规定的正常检验二次抽样方案,检验水平为Ⅱ,接收质量限(AQL)为6.5,按照表3的规定进行抽样检验。
b) 物理机械性能和食品及药品安全性能,从每批产品中任取一卷薄膜进行检验。
表3 规格及外观检验抽样及判定方案
a) 镀铝薄膜须经生产企业的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并附有产品合格证后方可出厂。
b) 出厂检验包括技术要求中除氧气透过量、水蒸气透过量和食品及药品安全性能以外的全部内容。
型式检验包括本标准的全部技术要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b)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到产品质量时;
c) 正常生产时,每年进行一次检验;
d) 产品长期停产,恢复生产时。
a) 镀铝薄膜的外观、尺寸及偏差若有一项不合格,则判该卷产品不合格。合格批的判定按表3进行。
b) 镀铝薄膜的物理机械性能应全部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否则,应从原批产品中随机抽出双倍的样品,对不合格项进行复验。若复验仍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c) 镀铝薄膜的食品及药品安全性能若有一项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d) 当产品按a)、b)、c)判定均合格时,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品。
镀铝薄膜的外包装上应有合格证,注明产品名称、本标准编号、规格、净重、生产日期、批号、等级、检验章、生产单位及地址、食品包装用或非食品包装用,以及“怕湿”“怕热”“小心轻放”等标志,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与食品接触的材料标志应符合GB 4806.1的规定。镀铝薄膜内包装上应有明显的镀铝面的标记。
每卷镀铝薄膜用塑料薄膜包装好,两端用带有泡沫塑料的夹板支撑保护,并用塑料塞头塞紧,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包装。特殊包装由供需双方商定。
运输时应小心轻放,防止机械碰撞和日晒雨淋。
镀铝薄膜应保存在整洁、干燥通风的库房内,妥善堆放,距离热源2 m以上,远离腐蚀性介质,不能受强光直射。贮存期限从生产之日起一般不超过一年。超过一年时,可按本标准重新进行检验,如果质量符合本标准要求,产品仍可使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