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Ⅰ本刊记者 任玉梅
幸福城市的“贵阳范本”
文Ⅰ本刊记者 任玉梅
贵阳以改革领导体制和基层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方法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子,成功打造了一个为群众服务的和谐城市。
7月31日,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中国幸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案例调查”中,贵阳从全国240个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4个“最佳实践案例”。
贵阳社会管理创新,新在何处?它为全国其他城市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何种范本?
2010年10月,贵阳被列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次年2月,又被中央综治委列为全国大城市从整体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
此后,贵阳以改革领导体制和基层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方法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子。
2011年5月,贵阳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群众工作委员会,由市委专职副书记兼任群工委书记,5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和推进全市群众工作。此后,又迅速组建起11个区(市、县)群工委、群工中心,139个乡(镇、街道)群众工作站,1622个村(居)群众工作室,形成了全市群众工作全覆盖格局。
贵阳市委群工委的成立,改“九龙治水”为“一站服务”,使贵阳在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群众上有了统一的指挥棒。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2011年5月9日在贵阳视察时,高度评价说:“贵阳市成立市委群众工作委员会,是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此后,市委群工委相继研究出台《中共贵阳市委群众工作委员会工作制度》、《贵阳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贵阳市群众工作三级调处制度》、《贵阳市群众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贵阳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等60余个文件,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
今年5月,市委群工委编制出台了全省首个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贵阳市“十二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从“民生、服务、关怀、风尚”等方面加强了对社会的创新管理,为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提供了重要依据。
“多亏了市群工中心,我才能拿到25万元的拆迁赔偿金。”74岁的吴美舟老人满怀感激地说。
2004年,吴美舟因位于金阳新区的3间自建门面的拆迁问题,与欣泰房开公司产生纠纷。吴美舟要求房开公司一次性赔偿30万元或赔偿60平米的住房再加2万元装修费;欣泰房开公司却只同意补助她建房工料费2万元。因对赔偿金数额存在较大争议,双方随即陷入“拉锯战”。
2011年,贵阳市群工中心得知此事后,多次派出工作人员上门调解,最终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欣泰房开公司一次性赔偿吴美舟人民币25万元。
贵阳市群工中心的设立,是贵阳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平台的一大尝试。
2011年5月,贵阳市在对信访局职能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加挂了市群众工作中心的牌子,并在市群工中心接访大厅设置接待窗口,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住建局等28个职能部门派精兵强将坐镇一线,直接接受群众“挂号问诊”,调处社会矛盾。
“群工中心的建立,绝不是简单挂块牌子、建栋大楼。”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过去信访局这个平台,权威性不够,统筹力不够,很多信访问题的解决,不是靠信访局推动,而是靠领导批示推动。群工中心则不一样,追求的是‘一站式’化解、‘一条龙’服务、‘一体化’调处,是‘一竿子插到底’,群众有什么委屈、有什么疙瘩,到这里都能得到权威地解决,不用再奔波于各个部门之间。”
市群工中心创新实施了“三级调处”模式,对涉及单个部门的群众诉求,由市直部门在接待窗口进行“一级调处”;对涉及多个部门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诉求,由中心组织多个部门进行“联合调处”;对联合调处无法解决,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涉及政策层面的重大、疑难信访问题,由群工委书记和其他市级领导牵头进行“重点调处”,最终实现息讼罢访。
这一系列新举措的实施,变信访“转交办”为“直接办”,有效地提高了矛盾化解率,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截至目前,市群工中心共接待调处信访事项3488件,经过调处,息访3329件,息访率达95.4%。
2011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视察贵阳市群工中心时说:“你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真正站在群众的利益上去考虑问题,为老百姓解决了实际困难。”
“社区服务中心成立后,办事方便多了。”在小河区黔江社区服务中心,刚拿到《经济适用房准购证》的市民张静高兴地说,“以前办个证,居委会、街道办事处以及区里的相关部门不知要跑多少趟,没个十天半个月办不下来。现在在社区服务中心,只找一个人,只跑一趟路,不到三天就拿到了。”
小河区黔江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于2010年3月16日,是贵阳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首批试点。
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在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中,贵阳大刀阔斧精简管理层级,推动公共资源和管理重心下移,撤销街道办事处,成立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模式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模式,让公共管理服务“一竿子插到底”。
贵阳还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模式,实行“一社多居”和“居政分离”,形成了以社区党委为中心,以居民议事会和社区服务中心为组成部分的的新型社区管理组织架构。
改革后,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不再承担经济工作职责,从而得以“轻装上阵”,集中精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实现了从“衙门”到“家门”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社区居民通过居民议事会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现了管理的自治回归。
截至目前,贵阳共撤销49个街道办事处,成立90个新型社区,“市-区-社区”基层管理模式已在全市铺开。
针对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难问题,贵阳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大力推行居住证制度,并在乌当区、云岩区中华社区、南明区中南社区、金阳新区金华社区设置流动人口综合服务大厅,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居住证办理、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教育、法律维权等“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外来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46.88万个,办证率为79.55%。
开阳县楠木渡镇谷阳村江山片区坐落在乌江江畔,由于地势较高,长期以来水资源严重缺乏,2000多名村民守着大江却连年干旱。近年来,村民间因用水问题引起的纠纷达10余起,甚至因抢夺水源而发生械斗。
为解决用水难问题,村民们多次上访,但因地方财力有限,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2011年4月,在贵阳市、开阳县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和谐贵阳促进会会长、中天城投集团董事长罗玉平与谷阳村签订帮扶协议,向村里捐款110万元建设饮水工程。自此,长期困扰村民们的用水难问题得到解决。
和谐贵阳促进会,成立于2011年3月,成员包括贵阳市民营企业家、宗教界人士、民主党派人士及无党派人士等。其初衷是引入社会力量,通过资金救助、思想疏导、心理治疗等方式调处社会矛盾,为社会和谐凝聚善意、累积动力。
今年8月11日,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在贵阳调研社会管理创新和信访维稳工作时,对和谐贵阳促进会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变一元调处为多元调处的创举,为化解社会矛盾注入了新活力、开辟了新渠道”。
在和谐贵阳促进会的示范带动下,贵阳各区(市、县)相继成立了和谐促进会。截至目前,各级和谐促进会已吸纳会员920名,筹集捐款6788万元,投入使用4288万元,成功调处各类社会矛盾427个,惠及群众近6万人。
贵阳还注重培养各类社会组织,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调解矛盾纠纷的重要力量。全市现已形成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1590个,社区服务组织备案457家;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工会组织465家;建立共青团组织237家、妇联组织355家;建立劳动纠纷、医患纠纷、矿群矛盾、物业纠纷、交通事故等7个专业调解委员会。
截至目前,各类社会组织共调处交通事故12517起、土地纠纷和矿群纠纷20起、林地纠纷133起、城市建设纠纷15起、物业纠纷3起、劳动争议案件10起、医疗纠纷1起。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贵阳最大限度激发了社会活力,增加了社会的和谐因子,初步构建起社会力量参与化解社会矛盾、协同管理社会的新格局。(责任编辑/赵俊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