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 本刊记者 付 松
神笛仙箫千年韵
文 本刊记者 付 松
有诗词的地方就有音乐,有音乐的地方就有箫笛。谈论箫笛,玉屏非提不可。
有诗词的地方就有音乐,有音乐的地方就有箫笛。谈论箫笛,玉屏非提不可。平箫玉笛,因其悠久历史,优良品质,精细工艺,清越音韵等特点,誉满神州,蜚声海外。
有关玉屏箫的记载,首见于清乾隆《玉屏县志》:“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凤笙”。相传,由山东迁来玉屏安家的郑氏,到镇远省亲访友,偶遇一鹤发童颜的老道鹿皮翁,顿生敬意,与之结为知心朋友。老道来到郑家没多久,生了一场大病,郑家待他如亲人一般,煎汤送药,殷勤照料。老道病愈后,两人常出城游览。道人时常在山上徘徊低吟,诉说他对当朝的不满。一日,游经城北玉屏峰,见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从东边天际乘祥云飘然而至,坐在石莲峰山上吹拉弹唱。两人匆匆赶往石莲峰,只见群仙吹奏乐曲、驾云而去。二人寻找八仙踪迹,拾到箫一支,是韩湘子的,直等到日影西斜,不见仙人归,只好将神箫带回家中。次日,他们又到城西南飞凤山游玩,见翠竹满山,青郁喜人。老道选取两根凤尾水竹携回,制成箫笛一对,雌雄相配,声调婉转清幽。为表达感激之情,道人将制作箫笛的技艺传授给了郑家。雅好音律的郑氏,喜出望外,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世守其业。
这样美丽的传说,使玉屏箫笛更添了神秘的色彩。玉屏的箫笛声,传到了皇宫,于是玉屏箫笛成了贡品;玉屏的箫笛声传到了李白的耳朵里,于是就有了“谁家玉笛暗飞声”的诗句。它穿梭在古老与现代之间,尽情抒展,愈发魅力无穷!
印山书院: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建于城中印山,为县属生员“敬德修业、以应科举”之所。书院布局严谨,格调和谐,古色古香,文化韵味突出,是保存完好的古书院。
年近九旬的老艺人李金山正在刻龙凤图案。(玉屏侗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箫与笛,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两朵奇葩,笛穿云裂石的音质,箫清幽雅致的神韵,是其他的民族乐器无法与之媲美的。箫笛的美不仅要用耳去聆听,更要用心去品味,它迷人的魅力更能深入骨髓。
玉屏的箫笛,世界闻名,是玉屏的品牌,也是玉屏的名片。数百年来,其品种由原来的一箫一笛,发展为七箫十二笛一百多个花色品种。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手工业展览会上获银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1979年以来,玉屏箫笛接连荣获省优、部优、国优十余项奖励,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
玉屏箫笛采用玉屏当地所产的小水竹制作。这种竹子生长于湘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溪水与岩石交错之处。制作要求更是严格,从伐竹到成品箫笛要经过制坯、雕刻、成品三个流程七十多道工序。最后在管身彩刻上诗词、图案更显得古朴典雅,名人诗词跃然于竹上,龙凤花鸟栩栩如生。玉屏萧笛中尤以“龙凤屏萧”最受欢迎。雌雄合奏,好似一对情侣合唱,悠扬和谐,娓娓动听。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林克仁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原厂长、高级工艺师常敦明在合著的《中国箫笛》赞美道:“玉屏箫笛由于质地优良,制作美观而被冠以‘玉屏箫笛甲天下’的美称”。
如今,玉屏箫笛正在文化产业崛起和壮大的进程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张天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