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 化旅游魅力初显

时间:2024-04-24

文 特约记者 王慧英 黄隆高 图 万山区文体广电局

文 化旅游魅力初显

文 特约记者 王慧英 黄隆高 图 万山区文体广电局

近年来,万山紧紧依托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文化、大市场”发展理念,每年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1000万元,精心包装旅游产品和路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汞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园区”,打造“万山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的旅游品牌,努力构建“一村、一谷、一城、二园、二文化”的旅游大格局。

2005年,“鼟锣”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近年来,万山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势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把文化项目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提升文化“软实力”,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硬支撑”,让百姓切身感受到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工业文化孕育独特底蕴

历史与岁月的洗礼为万山留下了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

2011年10月,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文,正式将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列入第三批国家免费开放名单。

万山,曾因汞资源的储量和汞产品产量及开采规模均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而被誉为“中国汞都”。由于资源枯竭,2001年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2009年,万山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自秦始,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开采中,万山汞矿集中地展现了4项世界之最:最久远的采矿历史、最原始和最先进的汞矿开采和冶炼技术、最罕见的970多公里长的地下采矿坑道、最大的天然朱砂。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汞矿遗址”不仅在我省和全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

2011年11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亲临万山国家矿山公园视察工作,明确要求保护、开发、利用好工业遗址遗产发展旅游业,以此作为万山转型的一个主导方向。为此,万山区围绕工业遗产文化产业园建设,同时根据国家、省有关专家建言,极力将工业遗产跻身于贵州省生态旅游规划“拼盘”,同时规划编制250亿元的旅游文化项目,全力将国家汞山公园打造成“世界工业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朱砂园”、“汞工业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除黑硐子、仙人洞和云南梯等三个采矿遗址在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后,原贵州汞矿建筑中保存较为完整、具有代表性的机选厂、冶炼厂、科研所、苏联专家楼等19栋建筑已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同时,在省文物局的帮助与协调下,将工业遗址作为省画院的艺术创作基地,宣传提升汞工业文化内涵。蓄势良久的国家矿山公园正整装待发。

“同频共振”激活文化旅游

盛夏,走进“中国汞都”,沐浴着黔东高原的丝丝清凉,游国家矿山公园,漂跨省夜郎峡谷,感受“长寿村”的山水人文景观,体验独特民俗文化,感受到的是远离城市喧嚣、净化浮躁心灵的精神惬意。

而鼟锣这枝独有的民间艺术奇葩,会带给你侗乡人民憾魂动魄的惊叹!

万山鼟锣是万山侗族同胞六百多年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有“北有威风锣鼓,南有万山鼟锣”之说。中国侗学会专家对万山鼟锣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2005年,“鼟锣”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万山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同时,黄道侗族乡的“鼟锣”和“竹编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投入1万元用于鼟锣艺术和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并着手规划建设万山鼟锣和竹编技艺民俗博物馆。

不仅如此,省级风景名胜夜郎谷漂流最具吸引力,谷长15公里,峡谷幽长;从下往上看,蓝天一线,白云空远,危崖耸立,云飞山动,惊心动魄。一入谷底,只见飞鹰断崖,水鸟破烟,风轻林静;高崖之上,悬洞之中,吐出二十多条瀑布,竞相抛珠撒玉,投空而来。漂流其间,神秘刺激,终生难忘。

近年来,万山紧紧依托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文化、大市场”发展理念,每年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1000万元,精心包装旅游产品和路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汞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园区”,打造“万山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的旅游品牌,努力构建“一村(谢桥挞扒洞长寿村)一谷(省级风景名胜夜郎谷)一城(地下长城)二园(国家矿山公园、老山口国家森林公园)二文化(汞工业文化、鼟锣民族文化)”旅游大格局。通过产品整合、联合选线、整体促销,努力将万山旅游产业打造成“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和的一个重要节点,建成“访黔东凉都、游矿山公园、漂夜郎幽谷、探地下长城、观鼟锣文化、品仙女神韵、采侗乡蜜枣、住长寿村庄”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沐浴丝丝清凉,漂跨省夜郎峡谷,远离城市喧嚣、净化浮躁心灵。

文化旅游的“同频共振”,激活了万山文化旅游业的“一池春水”,让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每年,来万山旅游人数达到十多万人次,创旅游收入两千余万元。仅青年湖村黄家寨组,因积极打造集特色产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和文明村寨为一体的休闲文化旅游。两年来,8户“农家乐”接待游客三万余人,带动就业四十余人,创收70万元。

近些年,“中国汞都”文化现象引人瞩目,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好戏连台,向外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按照“季季有盛事 月月有活动”文化活动方案,万山一方面把优质文化“请进来”,提高群众的“文化福利”;另一方面精心打磨出以《鼟锣迎宾》、《坳上情歌》为代表的原生态节目,浓墨重彩地“秀“给外界。积极参与了“欢乐中国行 魅力梵净山”、“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及贵州省第五届旅发大会暨梵净山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艺演出,以及省、市举办的多彩贵州系列大赛,文化活动日益活跃,文化自信逐步体现。

(责任编辑/张 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