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座活态的苗族文化博物馆

时间:2024-04-24

文Ⅰ杨昌国

一座活态的苗族文化博物馆

文Ⅰ杨昌国

台江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7%以上,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美誉。生活在这里的16万苗族同胞至今保留着古老的文化样式,苗族传统文化中的特质要素齐全,堪称为活态的不可多得的苗族文化博物馆。

由于苗族长期没有自己通用的文字,史诗、神话、传说、故事、酒歌、情歌、劳动歌等形式多样的口述文化,就在台江苗族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口述文化瑰宝的苗族古歌(又称苗族史诗)描绘了自然世界形成与苗族社会产生、发展、衍变的全过程,被称为苗族的百科全书。更为难得的是,那里苗族歌师们因传承延续自己文化的职责和使命,仍能咏唱一万五千多行的创世古歌,并形成了以古歌为中心的口述文化传承体制和机制。也正因此,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才得以薪火相传,绵延至今。

台江苗族信奉万物有灵。故产生于灵魂崇拜基础上的多种原始崇拜,如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在苗族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鼓社祭,是苗族各种原始崇拜的主要载体。作为苗族社会中最隆重的祭祖仪典,苗族传统宗教的多种崇拜在每十三年才举行一次的鼓社祭中均有充分展现。苗族鼓社祭的内容十分丰富,尽管该县内各地苗族鼓社祭的内容略有差异,但鼓社祭的主要形式,也即它的主要仪节、过程,却大体相同。一般要经过选举鼓社头、接鼓、翻鼓等二十多道程序才告完成,历时半月。鼓社祭在维系族群生存发展,增进族群凝聚认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台江苗族一年中几乎每月都有自己的节日集会。涵盖面较大的有端午节、吃新节、爬坡节、苗年、姊妹节、龙舟节等。尤以施洞地区的姊妹节和龙舟节最具盛名和代表性。

姊妹节虽不为台江苗族所独有,但台江施洞地区的姊妹节却是黔东南苗族姊妹节中规模最大、文化积淀最深厚、活动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节日活动。姊妹节期间,沿清水江中游两岸的四十多个苗族村寨同时举行,参加活动的人达到五万多人。

龙舟节也是以台江施洞为中心的苗族传统节日。涉及清水江中游两岸的六十多个苗族村寨,参加节日活动的人数在五六万上下。按惯例,每个村寨(古为氏族)必须制作龙舟参加比赛。该龙舟为一种罕见的子母舟造型,母舟居中,子舟分两侧,三舟绑联一体即成龙舟。从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起,各只龙舟都要沿平寨、塘龙、榕山、施洞四个地点参加比赛。

姊妹节、龙舟节,既是台江苗族传统生活集中而充分的体现,也是台江苗族文化身份的“条形码”。每当人们提到姊妹节、龙舟节,自然就会想到台江,想到台江苗族。

作为台江苗族文化的特色构成部分,其舞蹈文化多彩多姿,类型齐全。有木鼓舞、水鼓舞、皮鼓舞、铜鼓舞、芦笙舞、板凳舞等,尤以反排木鼓舞最为出名,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台江就是一座活态的苗族文化博物馆。(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贵州世居民族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彭美玉)

台江文化词典

张秀眉:清咸同年间苗族起义领袖。

偏寨藏鼓洞:境内苗族较大、较完整的藏鼓洞。藏鼓洞起源于明代,用于存放苗族祖先“央公”、“央婆”的雕像和木鼓。

《王安江版苗族古歌》:由台江县农民王安江历时四十多年,走遍全国乃至越南、缅甸等地的苗族聚居区搜集整理而成。2009年出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