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两大战略”助推贵州提速——贵州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观察

时间:2024-04-24

■ 文/本刊记者 肖 露

“两大战略”助推贵州提速
——贵州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观察

■ 文/本刊记者 肖 露

历史上,贵州长期属于“边郡”,因群山围绕,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今,贵州试图改写外界对自身“三无”(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误读,以及“三个一”——“一栋楼、一棵树、一瓶酒”(遵义会议会址、黄果树大瀑布、茅台酒)的简单理解。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是长期萦绕在贵州人心头的隐痛。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在贵州视察时指出:“对于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份,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

奋勇发展,时不我待。在贵州省委提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以后,迅速引起全省上下的强烈共鸣。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在北京梅地亚新闻中心多功能厅对记者说:“我们不想总是垫底,我们也要奋力爬高。”

“十二五”这五年里,对于一个4000万人口的省份而言,既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新局面。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将带来一场全方位、深刻地社会变革。

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展望,贵州正迎来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历史高峰。

锁定“两大战略”瞄准“双轮驱动”

王阳明说,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

向往贵州的人,知晓这里黔山秀水、青山绿水。

“十一五”末,“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被正式确立为贵州省“十二五”时期的主基调,并提出:在“十二五”将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不少人担忧,贵州这样跨越式发展的大手笔是否会使环境遭遇戕害?

贵州贫困和落后总是“挑战多于机遇”。贵州省委、省政府认为,对于欠发达的贵州来说,加速发展与科学发展并不矛盾,关键是有没有条件“快”,以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实现“快”。根据贵州的现实情况,首先要加速发展,并在加速发展中实现更好更快和富民强省。

贵州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最主要的是工业化、城镇化落后,这是经济发展慢、群众收入低的主要原因。在“十二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拉动力、而且目前比较薄弱的两个环节,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

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工业,其他任何产业无法代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按规划,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8000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5万亿元以上,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20户以上。

有人质疑,以贵州目前的工业发展状况和城镇化水平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长期以来,贵州工业发展存在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极弱、工业总量太小等突出问题,主要矛盾就是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严重不足。

2009年,贵州工业化程度系数为0.8,仅相当于全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水平,大体落后全国15年左右;城镇化率仅29.9%,与全国水平相差16.7个百分点,是全国城镇化率最低的省份,大体上同样落后全国15年左右。

2009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是25575元,贵州是10309元,比全国低15266元;贵州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9.4%,而全国是77.1%。全国大致已在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贵州到了2009年才基本实现总体小康,其小康进程与全国大体相差近10年。

“十二五”时期,可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贵州将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明确为:充分发挥贵州的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加快工业产品从原材料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配套加工转变,加快工业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变,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成业基地和优质轻工产品基地,以工业经济的加速发展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在这些不利因素下,贵州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如何在努力解决全省50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的同时,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2011年3月10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贵州在发展中可以吸取东部地区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将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工业化,不会再重走别的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样一个积极的、强势头、追赶型、跨越式的主基调,是符合“十二五”时期发展需要的,是有基础、有条件的。

没有工业化,就谈不上实现现代化。工业发展决定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城镇化、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等,一旦遭受制约,现代化进程必然滞缓。

这一发展形势对贵州而言,好比身处一个“弯道”,虽给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但也提供了赶超的空前机遇。

夜幕下的省会城市贵阳,仍是一派热气腾腾的建设场面。(柳晓东/摄)

“快”与“好”的共鸣“转”与“赶”的协奏

2011年,是贵州实施工业强省与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开局之年,开放之姿、合作之机、发展之势都是这个年度的关键词。

随着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出台,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部署要求,草案将平均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从7.5%降至7%,但此前有包括贵州在内的12个省份调高了今年的GDP增长目标。

用一组数据,来看贵州城镇化发展的决心。

全省4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中,1 0 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50—100万人的大城市1个,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7个,小城市4个,平均约300万人口有一座设市城市,而全国平均约200万人口就有一座设市城市,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09年,我省城镇化率为29.9%,居全国倒数第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7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有近40万人进入城镇,城镇的就业吸纳能力和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压力日益增大。

由此可见,贵州的贫困,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没有树立一种“赶”、“转”、“好”、“快”的志气和决心、没有确立一个始终高于全国的发展速度,贵州同全国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010年,在全省实施“两大战略”以来,城镇化率为33.8%,开始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可以说,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发展农村。因此,推动工业化和发展城镇化从根子上绕不开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城镇化建设,目前主要不是解决城市人口拥挤的问题,而是解决农民下山、进城的问题。

由于我省三次产业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从扩大内需的角度看潜力仍然相当大。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经济水平低的基本省情,将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以“上带一产、下促三产”的盘活方式拉动区域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而后者又将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和三产提速,使总体上形成“水涨船高”的局面。

贵州城镇化发展的取向被明确为: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形成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城镇体系,走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区城镇化道路。

这一指标体系明确的系统工程,不仅解决制约“慢”这一主要矛盾,其成果还将普惠全省4000万各族群众。由于工业化过程造就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高、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上升,通过加快产业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向城镇转移,老百姓将逐步能够就地、就近充分就业。

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支撑,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两化”之间,既相互促进,又互为动力。贵州作为欠发达省份,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

在珠海航展上,贵州航空工业集团研制的“山鹰”高级教练机1∶1样机引起广泛关注。(贵州图片库供图)

“开局”就是决战年“起步”就是冲刺时

一座城市,必然会有一些与之联系深切的元素或词汇,一个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也必须有突出的主导战略。

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是造成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慢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已经成为全省加快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的一大焦点。

步入新阶段,贵州确立了这样一个强势头、追赶型、跨越式的主基调,也意味着抓住了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主要方面。对贵州来讲,一方面,千方百计加速发展、扩大经济总量。另一方面,在优化结构的同时强化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主基调是否抓在点子上,是否切中贵州发展的要害,必须依靠数据说话: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784.2亿元,同比增长21%,为2001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比全国高出6.6个百分点,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据初步统计,工业经济对全省GDP的贡献率接近五成,拉动GDP增长7.5个百分点。

“江南煤都”六盘水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将在“十二五”城市化战略中发挥重大作用,图为六盘水市夜景。(沈金国/摄)

就各市州地增速表现分析,除六盘水外,各地增速均超过20%。黔东南、铜仁等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较高增速。以遵义市为例,仅2011年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已实现多个“新高”。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211.6亿元,增加值总量在全省排名第一位,比去年靠前一位,已经完成全年进度的51.4%,高于全省平均进度0.13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四位,排名靠前两位,这一成绩是“十一五”以来遵义首次超额完成半年目标任务。

贵阳、遵义、毕节构筑的贵州经济发展“金三角”贡献日趋明显,仅1至5月,三地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60.3%。

发展态度彰显风貌,发展速度体现决心。

这组数据反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贵州工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变,立足膨胀总量,做优产品、做强企业、做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将居于重要位置,“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部署与实施坚持也将在“做大总量中完善结构,通过完善结构实现结构优化”。

7月上旬,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析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要保持昂扬斗志,敢与强的比、敢同勇的争、敢向高的攀、敢跟快的赛,只要在全国范围内找准贵州的位置,就一定能够实现下半年经济工作明显好于上半年的目标。

抓好第一年,是贵州全力创造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转折,为“十二五”期间实现连续五年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贵州“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机遇期、加速期、攻坚期”三个发展概念。“机遇期”是指对发展阶段、发展大势的认识和把握,“加速期”则表示我们在形势和机遇面前所处的态度和推进的力度,“攻坚期”就是要“攻山头”,解决关键问题,解决突出矛盾,解决瓶颈制约。

如何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这需要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奋力攻坚,破解难题。机遇抓住了、用好了,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能够展宽、眼界能够展宽、路子能够走宽。

有人说,看贵州山水,那答案早已豁然其间。山有坚毅,才有高入云端的挺立;水有遇百折而不回的柔韧,才有从高处跌落依然神采飞扬的千姿百态。

这正是迎来转折时应有的秉持。

(责任编辑/喻 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