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泰州医药高新区:构筑现代产业高地 建设中国医药名城

时间:2024-05-22

◎ 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高港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泰州医药高新区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全力打造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集群。2020年,泰州市委参照苏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区政合一”管理体制,统筹推进泰州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融合发展,最大力度释放创新发展活力,在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取得决定性成就。

创新引领发展,打造生物医药地标产业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始终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致力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生物医药地标产业。2020年,医药高新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列第74位。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区级层面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市级高企-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国家高企-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格局,分类推进。截至目前,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共计242家(医药高新区126家,高港区116家),获批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省“瞪羚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搭建产学研平台、提高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能力,累计认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家;扬子江药业列为全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研发机构第一层次序列;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技术创新联盟1家;建设大院大所(新型研发机构)8家,累计投资近3.6亿元。

提升创新平台能力。牵手大院大所,加快汇聚国内外科研院所、技术平台的要素资源,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建设高端科创平台。与北大医学部深入开展合作,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深化与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建,提升ICGEB(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泰州区域研究中心、中科院大化所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等机构的运营质态。配合开展先导区科创中心建设,吸引知名高校院所、企业研发总部等入驻,组建科创集团,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离岸孵化基地。按照“一产业一平台”思路,探索整合运营2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覆盖优势产业的产业化平台。持续推进国家级疫苗临床评价基地和江苏省疫苗质量评价中心建设,全力创建P3生物安全实验室,升级新型高端制剂研发和中试平台,筹建诊断试剂CDMO服务平台,加快申报国家特殊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兽用生物制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

集聚高端人才资源。突破传统园区先推进生产制造、再进军研发领域的“由低到高”模式,更加突出招才引智核心地位,推动各类人才加速汇聚,努力形成“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提升产业”的“由高到低”效应。完善引才政策,推进育才工程,健全用才机制,优化留才环境,高标准建设人才家园,持续优化生物医药人才大数据平台、中国国际医药人才市场功能,提档升级“113医药人才特别计划”和产业化人才实施办法,推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截至目前,累计引进4300多名生物医药类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0名,集聚国家级高端专家60名,以及江苏省“双创人才”134人、“113”各类高层次人才1264人。

围绕“高”“新”要求,加快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将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按照“又高又新”要求,把服务产业发展、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增强企业创新动能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力争到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增长,R&D投入占GDP比重不低于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5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54%;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进入全国前60位。

强化引导,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医药高新区(高港)的发展,不只是体现在数据指标上,更重要的是看有哪些先行先试成果,创造出了哪些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高新区将秉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努力在创新上体现“两高”高度,形成“两高”标志,作出“两高”示范。谋划成立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以培育壮大医药健康产业为重点,协同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加快培育标志性产业集群。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研究出台两区融合后的“创新十条”新政策,强化经费保障,同时用好市级层面企业创新积分制奖励政策,全面加大资金奖补力度,力争全年科技支出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5%,营造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深化改革,打造特色创新园区。园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高新区将以五大功能园区改革为契机,坚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精简高效、突出重点,以人为本、积极稳妥”的原则,坚决推动园区去行政化,走扁平化管理、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道路,推动园区向专业化的现代园区迈进。编制用好园区产业链图谱、投资热力图、靶向招商图、全科式服务图,坚定不移做好增量和存量的文章。在增量上,以“三比一提升”为抓手,用链式思维抓产业招商、基金招商、供应链招商,全力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和知名品牌;完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挂钩联系推进机制,实行专班服务、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存量上,加快推进园区腾笼换鸟和“亩均论英雄”改革,大力盘活低效闲置用地及厂房项目,腾出更多空间为重大项目落户提供支撑,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

优化资源,搭建专业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的桥梁和纽带。高新区在配合市科技部门设立重大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将积极探索建设区级层面的“科技创新投资集团”,统筹全区大院大所载体和平台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投资。参照省产业研究院的模式,推进大化所泰州研究院等载体的全面改制,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核心团队持股超过30%,区财政给予一定的绩效补贴。以疫苗工程中心市场化改革为试点,聚焦新型创新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服务和投融资协同,努力建成跨区联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孵化转化专业创新平台,并以此为样本,加快推动现有21个公共服务平台的整合提升。

固化优势,壮大创新产业集群。产业化是创新的根本归宿,也是创新水平的根本体现。高新区将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为目标,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和临江物流为主导产业的创新产业集群。坚持“长板思维”,加快打造生物药(疫苗、抗体药)、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化学药新型制剂3大主导产业链,特医配方食品、动保2大特色产业链。重点放大疫苗产业的领先优势,构建以疫苗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最完备、最具吸引力的疫苗产业链和技术链;在做强新冠诊断试剂产业的同时,加快招引新冠疫苗项目落地产业化。力争到2023年,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5家,新增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10家,新增培育瞪羚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00家,推动5~8家疫苗企业上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